质量成本管理实施路径与具体核算

质量管理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质量企业盈利和亏损影响重大。

为衡量企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必须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出发,探讨企业质量成本及其管理,寻求最佳质量成本

毕业论文网      一、质量成本分类      根据ISO9000族国际标准ISO8402—   1994的定义,质量成本是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

国际标准化组织第176技术委员会在“ISO9004—1质量管理质量体系要素指南”第六节中,把质量成本分为运行质量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两类。

质量成本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顺利实现产品价值而耗费的所有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目标而发生的一切损失的总和。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预防成本

企业为按照质量标准生产产品并避免由于低质量产品所发生的成本,主要发生在产品的研发和工艺阶段。

预防成本的增加在于期望减少后继质量成本的发生。

主要包括:质量工艺、质量培训、质量计划、质量报告、供应商评估与选择、质量审计、质量循环、现场跟踪、设计评审、客户需求调研等。

(二)鉴定成本

用于检测产品是否符合内部要求或客户要求所发生的成本

主要包括检测材料、包装检查、监督鉴定活动、检测设备及维护、过程控制监视、产品认可、程序认可等。

(三)内部损失

由于制造过程产生的不合格产品或部件及检测发生的成本

主要包括由于不合格造成的延误工时、废品、废料损失、返工损失等。

(四)外部损失

客户接收到产品发现质量问题后,为弥补这些问题发生的成本

主要包括产品法律诉讼、现场修理费用、退回产品、服务电话费、保险请求等成本

从上述质量成本构成可以看出,产品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引起成本的变化,但不能因此把质量成本对立起来,认为提高产品质量成本必然增加。

质量成本中,内部及外部质量损失均属可避免成本,而检验费和预防费用则属于不可避免成本,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适当增加保证质量的检验费和预防费用,其结果反而可使内部和外部质量损失大幅度减少,最终还是降低了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二、质量成本管理实施路径      质量成本管理,就是通过事前质量成本决策、日常质量成本控制以及事后质量成本核算与分析等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借以在实现改善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寿命周期成本,并提高产品的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和用户效益。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是对外报告会计,并不反映质量成本项目,因此企业财务部门也就无法提供上述四个成本项目的实际资料,所能提供的仅是各部门成本预算数及各车间制造成本

有些企业虽然可以提供以前年度的外部故障成本,但不齐全,所以必须建立质量成本管理制度体系。

在该体系中,由企业最高领导负责,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具体协调指导,由企业财会部门为主,质量管理部门为辅,分工协调,并按分级管理、集中核算、财会部门统一汇总的原则进行实施。

具体步骤有:   (一)建立一套质量成本计算、分析数据体系。

质量成本的数据采集、整理和信息反馈,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原始凭证,应从企业实际出发,充分考虑需要与可能,制定一套能反映质量成本的数据凭证表格体系,如“产品质量成本报告单”、“质量成本汇总表”、“质量成本信息输出及反馈单”等,才能基本满足数据的采集、汇总、计算、分析及信息反馈要求。

(二)建立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质量成本原始资料大都来自各生产班组和操作岗位,可由车间向质量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收集,然后送车间会计员进行价值核算,形成一个数据信息传递程序。

为便于分析,可设置“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四个成本项目。

根据车间生产工艺特点,还可设“停工损失”、“效率损失”及“事故损失”等细目。

在计算质量成本时,会计员可将“产品质量成本报告单”作为信息传递凭证,又可作为登记入账原始凭证,以简化手续。

(三)建立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质量成本损失及费用开支涉及面较广,须确定质量成本的控制系统,由各部门分工协作对质量成本进行严密控制。

部门可作如下分工:企管部门和财会部门共同负责制定控制标准及全面分析汇总,质量管理费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废次品造成的损失由生产部门负责,外部的三包损失由销售部门负责。

质量成本的控制要与内部经济责任制紧密结合,并通过各单位的所属关系,逐级落实到车间、班组及操作岗位。

三、“质量成本”具体核算分析      在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中,还没有专门核算质量成本的会计科目,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把质量成本核算与正常会计核算成本计算截然分开,单独设置质量成本账外记录;二是同现行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

笔者认为后者较为切合实际,因为我国现行成本核算内容中已有一些质量成本核算内容,只是分散于各成本项目中,没有分离出来单独核算,只要对现行成本进行改革,增加新的内容,便可达到预期目的。

(一)企业将过去的总成本分为两部分,设立“生产成本”与“质量成本”两个一级科目进行核算

从原来各成本项目中划分出来并加上新的内容在“质量成本”一级科目中进行总分类核算,这样产品的总成本就等于“生产成本”加上“质量成本”。

(二)企业增设“质量成本”总账、明细账以及质量成本报表。

在“质量成本”总账下,分设“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明细账。

月末,根据总账和明细账资料编制“质量成本表”。

在进行“质量成本”分析时,可设置以下考核指标:1、推行质量成本后的成本系数(推行后的成本总额/推行前的成本总额)。

2、推行质量成本后的成本降低率(推行后成本降低额/推行前的成本总额×100%)。

3、质量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质量成本总额/总成本×100%)。

4、每万元产值负担的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总额/工业总产值(万元))。

四、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质量成本管理得到广泛推广,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切忌要求数字绝对精确。

在建立质量成本管理的初期(即宣传阶段)就要求数字绝对精确是不适当的,因为这样会增大工作量,且难以提出降低质量成本的建议,让人看不到质量成本管理的效益,以至于对该项工作的意义产生怀疑,从而不利于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切忌单纯建账、转账,而不进行质量改进。

有些企业认为把质量成本账建立起来后就能促使有关责任部门领导者采取措施,把质量成本降低,但事实并非如此。

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没有改进质量的具体措施计划,只是“体验”、“诊断”而没有对症下药的“治疗”措施、手段。

企业财会部门应和质量管理部门结合起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计划并付诸实施。

(三)在企业最适宜质量水平的条件下,要使质量成本最低,需要对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外部损失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分析和考核,定量研究质量成本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于目前质量成本管理缺乏系统而稳定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尚难于准确确定最适宜质量水平和最低质量成本

在实务中,容易造成重质量成本、忽视经济效益的倾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质量成本管理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面对用户多样化、高质量和进一步降低成本的要求,企业要逐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成本管理企业保证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和增强竞争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