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根据技校学生特点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

摘要:技工院校德育课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技工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然而德育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结合职业教育9年的经验,从4个方面分析技工院校学生特点,提倡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德育课教学,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生特点德育课教学效果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而改进和加强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是德育课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输出效果。21世纪的国家建设不仅需要有技术的产业工人,更需要有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良好公民。

德育课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技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没有切实起到德育课应有的指导意义,流于形式,俨然走过场。对此,老师、学生都有责任,然而没有不愿意接受教育学生,只有不会教育学生的老师。一方面,技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媒体、家长应该携起手、动起来,为德育工作制造舆论、树立榜样,另一方面,担任德育课的老师要放下身段,认真研究新时期技校学生特点,选择更有效率、更乐于为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德育课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总结在技工院校工作9年的经验,结合兄弟院校同行们的探讨,笔者提倡通过研究技校学生特点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对此,笔者有如下分析:

1技校学生有的极度自卑,有的盲目自大,教师要摸清形成根源,积极而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根据笔者学生的谈话,技校学生在入学前都是班上的差生,基础教育阶段的挫败感以及评价模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结构,更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接受效果。有的学生消极反抗,利用大学生不好找工作的社会现实夜郎自大,把技能的社会价值无限放大,仿佛考不上大学才光荣,上大学的都是傻子。这两种心理趋向都是错误的。为了消除这种历史形成的副作用,教师要结合教材客观的向学生说明技能教育的社会价值,既要鼓舞他们,在一片崭新的人生天地上做出成绩,又要让他们明白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服务社会,上技校、上大学本身没有优劣之分。

2技校学生人生经历非常复杂。从家庭来源上说,好多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的还是新时期农村的留守儿童,承受了同龄人中少有的压力;从人生阅历上说,他们中很多都在社会上打过工,有的甚至干过好几份工作,经历了同龄人不该经历的世态炎凉。根据技校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多和学生们谈人生感悟,帮助他们把复杂的人生经历这一表象尽快地升华为通过技能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巨大愿望。必要的话,教师可以把自己在人生路上的坎坷经历告诉学生,说实在话,说切切实实的感受,不要说套话、空话、自己做不到的话。这样上德育课,这样的教育学生技校学生复杂的人生经历就成为了学生认真学习的磨刀石,丰富并提升了教学效果

3技校学生学科基础薄弱,对纯理论的说教有厌倦心理。技校院校当下的生源主要来自中高考的落榜生。中等教育教学思路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老师讲学生记,研究考试研究做题仍然是中等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部分学生在那种模式下很不适应,最终选择了更加生动活泼的技术技能教育德育课教学内容对学生很重要,然而如果延续中等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很可能会用走神等行为提出抗议。针对技校学生的这种特点,教师要尝试更加风趣幽默的语言,在教材的合适章节链接相关的视频资料,多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德育课的教学生动活泼,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确保德育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技校学生重感情,带点江湖气。技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主观、客观的原因结交了很多朋友,有的在打工期间就开始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再加上他们和父母的接触时间很少,父母在外打工挣钱,他们的课余时间就是和所谓的一帮哥们度过的。他们重感情,把朋友、“哥们”的需要看得很重,称兄道弟,有很浓的江湖气。这种特点无所谓好坏,然而教师要恰当的引导。要引导学生和所谓的哥们之间多鼓励,认真学习技能,积聚人生正能量。由于受武侠小说和通俗文化的影响,有的学生和老师称兄道弟,对此,笔者建议同行们一笑了之。大家不要上纲上线,90后的学生他们特有的文化,特有的特点教育工作者应该有包容的气量。

技工学校的学生相比升入高等教育继续深造的学生思想更为复杂,教育的难度也更大。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老师都放弃了他们。再加上技工学校的学生过早的接触了社会,而且还接触了很多社会的阴暗面。研究他们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课教学任重而道远。在本文中,笔者谈到了技校学生的四种特点以及相应的德育课教学策略,这种努力还远远不能完成对他们的分析和研究。然而,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德育课教学的思路是正确的,笔者本人会继续研究,也希望广大德育课任课教师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王文生论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方法[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檀传宝学校德育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高志军浅议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