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方法在能源效率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摘 要:能源效率评价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效率评价方法,在能源效率分析与评价中获得了众多成果和重要进展,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讨论了能源及煤炭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阐明了能源效率评价煤炭企业效率评价的意义,回顾了DEA方法能源效率煤炭企业效率评价中的研究现状与主要进展。 代写论文。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 能源效率 煤炭上市公司 煤炭企业

一.能源效率评价及其意义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中国高投入低产出的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与能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能源已经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主题,各国普遍把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消费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国内外关于能源效率研究和认识广泛开展,不断深入。世界各国都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列为能源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中国正处于大量消耗资源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大幅上升。“亚太中研”信息显示“中国连续17年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2008年煤炭消费量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43%”。面对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与供应能力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中国能源总量较为丰富,但是人均能源占有量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国内供需缺口不断增大,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国将面临巨大的需求竞争,能源资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为缓解能源压力,2006年中国首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目标,用科学的方法能源效率进行评价并及时发现能源利用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改进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对于能源效率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论文网   能源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煤炭作为主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中国煤炭企业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煤炭企业相比,在机械化程度、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伴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煤炭企业所面临竞争日趋激烈,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更强,加之煤炭企业特有的资源约束性,这就为煤炭企业发展战略选择提出了新的课题。煤炭企业如何通过经营业务的结构调整,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将是战略选择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煤炭企业都普遍存在着产品结构单一和产业链条短的问题,如何提高企业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避免资源的枯竭所带来的企业生命和城市生命的终结,将是中国资源性能源企业在战略选择时应特别重视的问题。  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效率评价方法,在能源效率分析与评价中获得了众多成果和重要进展,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DEA方法[1,2]在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生产效率方面的技术方法研究进展,希望以此推动该方法能源效率分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二.DEA方法能源效率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能源效率的讨论,已是当今能源行业研究的热点。在传统的定义中将能源效率定义为减少提供同等能源服务的能源投入或者说是用较少的能源生产同样数量的服务。Bosseboeuf[3]等从经济上的能源效率和技术经济上的能源效率两方面对此进行拓展,前者是指用相同或更少的能源获得更多产出或更好的生活质量,后者是指由于技术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管理的改善等导致特定能源使用的减少。Patterson[4]指出,能源效率本身是一个一般化的术语,可以用多种数量上的指标进行测算,他认为能源效率的衡量指标主要有4类,即热力学指标、物理—热量指标经济—热量指标和纯经济指标,亚太能源研究中心[5]指出,能源效率指标的基本任务是后果评估、目标评价和在同等群体中的相对形势评估。  在关于能源效率的现有文献中,许多机构和学者都认同能源效率的传统定义,并根据传统定义构建能源效率衡量指标。王庆一[6]认为,衡量能源效率指标可分为经济能源效率和物理能源效率两类,经济能源效率指标包括单位产值能耗和能源成本效率,物理能源效率指标包括物理能源效率(热效率)和单位产品或服务能耗。在研究方法的不段更新中,基于生产函数的多要素能源效率方法得到了应用。而典型的非参数法中数据包络分析(DEA),更适合于在多要素生产函数理论框架下计算某种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现有的一些研究利用DEA方法考察了中国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如Hu和Wang(2006)[7]利用DEA方法中国各地区在1995—2002年间的多要素能源利用效率做了比较研究;魏楚、沈满洪(2007)[8]等基于Hu和Wang等的思路将能源效率定义为当前固定能源投入下实际产出能力达到最大产出的程度,并利用1995—2004年的分省面板数据进行省际能源效率测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之后,杨红亮、史丹(2008)[9]对单要素能源效率和多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对比,并以2005年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各地区的能效现状做了测算,结果表明多要素能效指标在揭示一个地区资源禀赋对能效的影响方面有着单要素方法替代不了的优势。李世祥和成金华(2008)[10]采用DEA方法研究中国13个主要工业省区1990—2006年的能源效率,结果表明, 13个省区的能源效率差异较大,导致源效率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工业内部结构。屈小娥[11]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实证测算了1990~2006年全国30个省份全要素能源效率及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指数,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一直处于效率前沿面上,中西部地区均远离前沿面。吴琦,武春友[12]在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下,根据能源系统的特点,基于DEA方法建立能源效率评价模型,对中国30个行政区域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评价模型在理论研究方面可以有效应用于能源效率评价,并较好地满足系统分析的要求;在生产实践方面可以为能源效率提供更合理的计量和考核标准,并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制。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