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新的制高点】新的战略制高点

梨园春》风风雨雨走过了十年的路程,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悦,酸辣苦甜,样样俱全,感慨万千。

1994年,在戏曲处于低迷的背景下,河南电视台的领导决心创办《梨园春》这样一个戏曲栏目,这种做法首先就是一个创举,这个创举成就了一个奇迹。

1999年,《梨园春》改版后,由于增设了观众参与的环节――戏迷擂台赛,提高了节目的竞争力和群众的参与性,使栏目很快在全社会产生轰动效应。

2004年,《梨园春》坚持创新原则,在固有节目框架的基础上,又对栏目进行了调整,注重了形式上包装,使节目样式在保持河南本土特色的同时,向“更新、更美”这一方向迈进,并从新年伊始推出了“2003年全年擂主总决赛”和“1999―2004五年擂主争霸赛”等几项大型活动,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在观众中反响强烈。

如今,新版《梨园春》已经形成了新的收视热点,每周日观看《梨园春》也成为很多观众雷打不动的生活必需。

用同行们鼓励的话说,《梨园春》已经成为有一定影响的品牌栏目,成为河南人引以为豪的话题。

但是,面对精彩纷呈的电视市场,如何使我们栏目更上一层楼,向新的制高点迈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将更清醒地面对成绩,找出不足,制定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对策,使《梨园春》越办越好。

以人为本,办大众化栏目      以人为本,以民为天,是《梨园春栏目的宗旨和追求。

它的娱乐性、群众性、参与性、互动性,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欣赏热情,使戏曲走进了千家万户,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几年来,我们共收到国内外观众来信100多万封,拨打热线电话的观众90多万人;报名参加打擂的戏迷有5万多人,擂主分布之广、人数之多,极为少见,其中有500多人已成为《梨园春栏目的大、小擂主

许多戏迷把能到《梨园春》直播现场参加打擂,作为一生的荣幸和梦想;许多戏迷把《梨园春》现场直播的戏票作为纪念品,挂在房间永久珍藏;一位身患绝症的戏迷朋友说,他离开世界前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够到《梨园春》直播现场;《梨园春》已经成为很多观众心中“戏曲的圣地”、“艺术的殿堂”,挥之不去、魂牵梦绕的永恒的向往。

以人为本,强化《梨园春栏目的平民化色彩,增强“魅力擂台”的辐射作用,美化擂台,精心安排,使擂台赛始终成为《梨园春栏目大众化的鲜明标志,让更多的老百姓走上擂台,展示风采,成为《梨园春》永远的主人;进一步完善“点线结合”的结构形式,以擂台赛为线,以戏曲欣赏为点,形成动静结合、雅俗共赏、张弛有度的独具特色的《梨园春》形象体系。

以人为本,彰显《梨园春栏目的亲和力,加强与观众的沟通和交流,使栏目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我们准备组织由明星擂主戏曲名家组成的演出小分队,到工厂矿山、田间地头、大学校园进行义演,让观众目睹艺术家的风采,零距离的接触;我们过去和现在都一直坚持把戏迷观众代表请到栏目来,奉为座上宾,请他们敞开胸怀谈意见、提建议,这样的座谈会不下百余次;我们最近开通了“网络论坛”,与直播现场同步进行,全国各地的观众可以利用这一现代化的手段与方式,跨越时空,直接交流,一方面增强了观众栏目在更大层面上的沟通与互动,一方面也吸引了更多的青年观众

一位观众这样评价《梨园春》:她很像舞台上的六根雕梁画栋的巨型红柱,上连着天,昂首向上,永远看着老百姓;下扎着地,俯首为牛,牢牢扎进群众的肥田沃壤里。

拓展视野,办大戏曲栏目   《梨园春》的成功经验,在于我们长期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观众为中心,以河南为基本点,以豫剧为基本点,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

但是,随着栏目知名度的攀升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我们必须求新求变,创新理念,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办大戏曲栏目

我们的做法是:   引进多剧种。

除了河南戏曲之外,逐步引进京剧、评剧、越剧、黄梅戏、河北梆子、晋剧等多种剧种,每一个剧种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神韵,所以多剧种荟萃《梨园春》,不仅满足了观众多元化的需求,而且体现出栏目“大梨园”的追求和风范。

打造大擂台

我们全力打造大擂台,让全国各省各剧种的擂手们在《梨园春擂台上大展风采,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热爱戏曲、展示自我的美好欲望。

今年春节之后,“黄梅戏擂台赛”和“二人转擂台赛”已经落下了帷幕,来自安徽、湖北、云南、吉林等省的擂手们已初露峥嵘。

接着,我们将举办评剧和河北梆子的擂台赛,要把《梨园春擂台的种子逐步播撒向全国。

构筑大平台。

本着传统与现代交融,西洋与民族交融,戏曲与音乐、舞蹈、杂技、武术交融的艺术理念,在坚持戏曲为主的前提下,我们将为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入构筑大平台,各种欣赏性的唯美性的动感性的艺术品,只要能使观众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包括芭蕾舞、交响乐、青春戏剧等,我们都会提供条件,让它们在《梨园春》构筑的艺术大平台上充分展示。

实际上,今年春节的梨园春戏曲晚会,就是我们意在尝试探索的一台交融性晚会、唯美性晚会、灵动性晚会,不过,我们做得还不好。

我们也将邀请除戏剧家之外的音乐家、文学家、舞蹈家和非戏曲的专业表演团体进入大平台,为《梨园春》建言献策,为“大梨园”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

延伸舞台,办大地域栏目      《梨园春》的舞台是一个无限延伸的舞台。

几年来,《梨园春》先后30余次走出演播室,走向基层,走向农村、企业、军营,面对面和群众交流,为群众演出,有近百万人现场观看过《梨园春》的节目

我们先后到新疆的乌鲁木齐和甘肃的兰州进行异地演出和直播;2001年5月,在北京举办了“梨园春北京戏曲周”活动,轰动京城,受到中央领导和首都观众的欢迎;2002年8月,《梨园春》赴台湾演出,首次实现了跨海电视直播。

梨园春》的舞台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舞台。

今年4月份,我们组织省会的艺术家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下乡慰问演出,先后为河南的商丘宁陵、南阳镇平、南阳内乡和焦作博爱4个县的群众送去了精彩的节目;“八一”建军节我们赶赴“南海舰队”,来到子弟兵中间,在蓝天碧海中,在“南海舰队”的军舰上完成一期直播节目;金秋十月,我们将在首都举办“河南戏曲交响音乐会”,把中西结合的戏曲新貌展示给首都观众,为共和国的55周年华诞献上一份深情和礼物。

梨园春》的舞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舞台。

最近我们策划了一个“梨园春――追溯黄河源”的大型活动,沿着母亲河由东向西,追根溯源,途经洛阳、三门峡、潼关、西安、咸阳、兰州、西宁,直达格尔木――黄河源头,既组织《梨园春》的现场直播,又组织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参与栏目的综合活动,如打擂、摄影、戏曲知识竞赛等,让母亲河两岸的老百姓能够目睹用黄河水滋养的民族戏曲艺术的风韵光彩。

当然,我们还计划让《梨园春》走出国门,走向日本,走向美国,走向东南亚,向世界华人群落展示民族瑰宝的无穷魅力。

扩展外延,办大品牌栏目      近年来,媒体已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为收视率、收听率、发行量而拼争,在理念上似乎已经滞后,因为各种节目的受众群大致均衡,广告收入也基本恒定。

在这种背景下,做大做强,构建媒体产业平台的战略布局渐渐形成。

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媒体诉求对象的专门化和细化,像日报分化出晚报、都市报、经济报等;如电视台增开女性频道、都市频道、音乐频道等;二是媒体的集团化运作;三是外部资金和国际传媒巨头的渗入,引导媒体涉足其他行业。

媒体作为一种产业经营的对象,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

品牌的经营,则是产业经营的重要环节,也是媒体品牌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梨园春》利用优秀的传统艺术充实自己,用丰富的民族文化发展自己,用多彩的戏曲资源提升自己,时代和现实把它推上了品牌栏目的地位。

掌声和鲜花纷至沓来,赞扬和荣誉接踵而至,激动和自豪的同时,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发挥《梨园春》的品牌效益,用文化产业的理念管理品牌,经营品牌,打造以栏目为核心资源向相关领域辐射的强势经营平台?!   “办大品牌栏目”的概念,就是不要把《梨园春》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戏曲栏目,她应该是一个以戏曲为主干,涵盖多元的文化产业平台。

因此,我们将从几个方面着手扩大品牌的延伸:   营造以栏目为中心的文化圈。

如组织省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的沙龙活动及论坛,交流研讨借鉴各艺术门类的创作经验,寻求共同发展繁荣的结合点。

利用栏目“造星”的轰动效应,推广品牌,涵养商业市场,增强栏目的生命力。

创建“梨园春艺术专修学院”,培养戏曲艺术人才,为戏曲市场提供人力资源。

出版发行与品牌有关的音像制品、杂志刊物,生产出售戏曲工艺品、纪念品,开发戏曲典故和人物的旅游景点。

擂主量身定做剧本,让他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演出愿望,并以此为卖点寻求商机。

积极参与政府立项的文化精品工程,与剧作家和专业演出团体联手推出新剧目,繁荣戏曲,回馈社会。

总之,《梨园春栏目所进行的多种构想、尝试、探索和实践,仍然是初步的和一般层次的。

栏目的自身建设和节目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如结构形式比较单一、包装不够精美、唱段不够丰富等,都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我们也看到,许多兄弟台的戏曲栏目在这些方面比我们有经验,做出的节目堪称精品,所以需要我们虚心认真地向大家讨教。

作为《梨园春》的栏目负责人,我有责任带领《梨园春》走向更加光明的发展之路,而作为一名普通的电视戏曲工作者,我也同样有责任为中国电视文艺的繁荣,为中国戏曲事业的复兴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心血。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