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话传说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

摘 要: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而中国古代小说,也可以说是从神话传说演化而来的。后世小说与其或是在内容上有继承关系,或是在艺术构思上有所借鉴,或是在写法上有类似之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可说是后世小说最初的渊源。

关键词:神话传说小说;影响;形态。

一、“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小说,如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与戏曲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和丰富的遗产。

关于小说的起源,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有一段论述:“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造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当然,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形成,也同诗歌、散文、戏曲一样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以及先秦两汉的史传著作都对小说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不过,从上古到两汉,中国小说还处在酝酿、萌芽阶段,到了魏晋南北朝,才出现小说的雏形——志怪、志人小说;它的完全成熟,则是唐代的传奇小说。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阐述的那样:“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了高峰,产生了象《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这样伟大不朽的名著。

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后世小说的影响。

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而中国古代小说,也可以说是从神话传说演化而来的。

(一)“神话传说”的正名。

关于什么是神话的问题,高尔基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就是说,神话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产生于现实生活,而不是出自人们头脑的空想。上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认识水平受到很大限制。他们不可能象现代人那样了解并掌握自然规律,于是就把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及其变化看作是神的意志。并且,在他们的想象中,逐渐地把这些神人格化了,创造出许多瑰丽动人的神话故事。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现实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认识能力、自信力逐步提高,神话的主人公也就更具有人性,故事也就更具有现实性,而这些叙述古代勇武英雄事述的故事,则被称为传说。神话的主角多属天神,传说的主角却多是有神性的人。但是,神话与传说的界限并不那么分明,所以,人们常常把这些故事统称为神话传说

(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后世小说开创的创作模式。

1、大胆的构思,瑰丽的想象。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内容丰富,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它热情地歌颂了我国古代人民勤劳、勇敢、大公无私的高贵品德,生动地表现出我们的祖先创造世界的宏伟魄力和崇高精神。

天和地是怎样形成的?人又是怎样出现在世界上的?这大概是古代人民最为迷惑而又想得到答案的问题。《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就记载着古代人们是怎样地驰骋自己的想象,创造出盘古开天辟地的美妙动人的神话故事的: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肤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但是,人类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说到女娲造人的神话了。东汉的《风俗通义》作了这样的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子泥中,举以为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绎史》卷三引《风俗通义》)“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皐禖之神。”(《路史•后纪二》)这里所说的女娲,是一位仁爱慈善的女神。她整日行走在只有山川草木,鸟兽虫鱼而没有人类活动的土地上,感到非常孤独寂寞。沉思了一会儿,她就蹲下身子,把黄土和水掺合起来,捏成一个个象布娃娃似的小东西。这些东西刚一沾地,就都活动起来,会说会笑,聪明伶俐。女娲看了很高兴,就给他们起名叫“人”。女娲想让这样可爱的小生物充满世界,可世界实在太大了,一个一个地去捏又慢又累人。于是,她从山崖上拽下一根野藤,把它伸进泥潭搅上浑黄的泥浆,然后就在空中挥动起来;凡是泥点溅落的地方,一个个呱呱叫着的人就诞生了。因此,女娲很是高兴。可是,人总免不了死;死去一批再造一批,也太麻烦。女娲又动动脑筋,创造了婚姻制度,让男人和女人结婚,叫他们自己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于是人类就不断地延续下来了。

当然,在今天看来,这种说法是很荒诞的。但是,这里有美丽的想象,有大胆的虚构,有人物有故事,这些都是小说创作必不可少的因素。神话的魅力还不止于它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可爱,更在于它表现出人类初期,在征服自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美德和理想。

2、宏融完整的故事情节。

着重叙述古代英雄智慧、勇武事迹的传说中,《山海经•海内经》、《楚辞•天问》和《汉书》颜师古注所引《淮南子》等多种古籍记载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最为完整感人: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

“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

“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应龙何,画?河海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楚辞•天问》)。

“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拾遗记》卷一)。

“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吕氏春秋》)。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

“禹东至搏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树之所,惽天之山,鸟谷青丘之乡,黑齿之国;南至交趾,孙朴、续樠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吸露饮气之民,积金之山,其肱、一臂三面之乡;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之野,禺疆之所;积水、积石之山:不有懈堕,忧其黔首,颜色黎黑,窍藏不通,步不相过,以求贤人,欲尽地利,至劳也。”(《吕氏春秋•求人篇》)。

“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越绝书•外传记地》)。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从大禹父亲如何被杀,大禹如何应运而生,到如何成功治水、如何娶妻生子,再到治理天下的过程,故事确实很完整,而且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除此之外,还有《淮南子•本经训》中《后羿射日》的故事,《山海经•北山经》中《精卫填海》的故事,以及《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刑天与上帝争胜的故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战天斗地的雄伟气魄和敢于蔑视天庭的反抗精神。

总之,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可说是后世小说的最初的渊源。六朝小说《汉武帝内传》显然和神话传说《穆天子传》有继承关系。清代小说《镜花缘》的艺术构思和某些素材,就来自《山海经•海外经》。另外,后世一些小说在写法上与古代神话也有类似之处,如魏晋南北朝某些志怪短篇小说,明代的长篇巨著《西游记》,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一些作品,都采用了神话传说那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被称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顶峰的《红楼梦》,不也是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篇的吗?

参考文献:

[1] 山海经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1月.

[2] 陈广忠,译注. 淮南子[M]. 上海:中华书局,2012年1月.

[3] 江曙. 论郑振铎古代小说研究的主要思想和方法[J].太原: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作者简介:张潭秋(1967—),女,河南省驻马店人,本科,现为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文学、语言学。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