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端“金液还丹”大道】丹经之祖张伯端传pdf

张伯端(公元983―1082年),字平叔,名用成,号紫阳,宋代天台(今浙江省临海县)人。

他从小习科举之业,青壮年走仕途之路,曾为府吏,因误判一婢女偷食鱼膳案,致婢女含冤自尽,他深感内疚,而怒焚公文,弃官学道。

由于私烧公文,被充军岭南,在桂林驻军统帅陆诜账下主管机要。

但他厌恶官场,立志学道,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刀笔随身四十年,是是非非万千千。

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紫授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

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

”不久,陆诜调任成都。

西蜀自古多贤士,他为访道而欣然随往。

宋神宗宁熙元年(1069年),张伯端游成都天回寺(今成都市北郊天回镇),遇青城丈人刘海蟾,见他心诚志坚,遂授金丹秘诀。

张伯端顿觉“雾开日莹,尘尽鉴明”,乃将其真诠写成《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等书,被道门奉为南宗派祖师,世称紫阳真人。

张伯端为弘扬道法,曾广收门徒数百余人,尽管他的老师刘海蟾曾告诫他“异日为汝脱缰解锁者,当以此道授之,余皆不许”,但为了“普渡众生”,他毫无顾及,竞因此“三传非人,而三遭祸患”。

陆诜在成都逝世后,他便独自一人漫游甘陕一带。

后来因触犯凤州(今陕西省凤县)太守,而受黥刑(面部刺字),被逐放。

路过�州(今陕西省彬县),时逢大雪,遂与押解者在酒店饮酒避寒,恰遇久慕张伯端大名的石泰(江苏常州人)。

此人常为人治病不收谢礼,只要病愈者植一杏树,久之杏树成林,故人称石杏林。

石泰在�州太守面前辨明张伯端的冤情使其得以获释。

石泰成了“脱缰解锁”者,于是张伯端金丹秘诀倾囊授予石泰。

石泰从此苦学苦练,颇多心得,著有《还源篇》行世。

石泰又传薛道光(四川阆中人),薛传陈楠(广东惠阳人),陈传白玉蟾(海南琼山人)。

张、石、薛、陈、白被后人称为“南宗五祖”,属于南宗清修派,乃张伯端嫡传正宗。

其支派尚有南宗双修派、天台紫阳派、以及融贯南北二宗的陈致虚派。

张伯端金液还丹”功的大多获享高寿,如石泰寿至137岁,薛道光114岁,陈楠年逾百岁,白玉蟾活了90多岁。

张伯端本人也年及百岁。

金液还丹”功理      张伯端《悟真篇》被称为中华气功四大经典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

该书以《道德经》、《阴符经》、《周易参同契》的理论作指导,又援儒引佛,自成一派。

他的一首七言绝句就道出了渊源:“《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

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

”   张伯端在《悟真篇》中对其“金液还丹”的功理,以诗的形式,作了概括的论述:   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

二物会时情性合,五行全处虎龙蟠。

本因戊己为媒娉,遂使夫妻镇合欢。

只候功成朝北阙,九霞光里驾翔鸾。

意思是,“金液还丹”的功理是以意念为媒介,使心肾相交,五脏之气聚合,经过烹炼结成金丹

张伯端在《悟真篇—自序》中,将“金液还丹”功理和功法特点阐述得更加明白。

他说:“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而易成。

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超二气(元精、元神)于黄道(任督二脉),会三性(木液、金精、土意)于元宫(丹田),攒簇五行,和合四象(含眼、凝耳、调息、缄口),龙吟(元神振奋)虎啸(元精升腾),夫唱妇随(喻元神、元精合一,循环任督),玉鼎(泥丸)汤煎,金炉(腹部丹田)火炽,始得玄珠(金丹)有象,太乙(元气)归真。

都来片晌工夫,永保无穷逸乐。

至若防危虑险,慎于运用抽添(指火候,具体方法后详),养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静守丹田),自然复阳生之气,剥阴杀之形。

节气(天时季节)既周,脱胎神化,名题仙籍,位号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

”   意思是,炼“金液还丹”须通晓阴阳五行造化之理,人体元精、元神的相依关系,心肾相交、任督循环之道,泥丸丹田同炼之功;还要结合自然界阴阳变化炼养;并须防止走火入魔。

只要懂得上述道理,意志专一,就能炼成维持生命活力的“金丹”,而成为获享遐龄的人。

金液还丹功法      《悟金篇》将“金液还丹”的功法,以歌诀的形式写道:   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缘我独异于人。

自知颠倒由离坎,谁识浮沉定主宾。

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银。

神功运火非终旦,现出深潭日一轮。

意思是,“金液还丹”炼丹的过程是“颠倒五行”。

一般人是情欲上动,精液下泄,生儿育女;炼丹家则反其道而行之,使心之元神下降,让玉池(藏精处)之精(水中银)系恋住,并融合成“药物”(炼金丹的半成品),沿督脉入于脑中泥丸,通过烹炼,形成像一轮红日样的金丹

这首诗是对“金液还丹功法的概括论述。

在以后各诗中,又作了具体介绍,如“七言绝句”中第一绝云:   先把乾坤为鼎器,次将乌兔药来烹。

既驱二物归黄道,怎得金丹不解生。

意思是,以脑中泥丸宫作为乾鼎,以脐下丹田作为坤炉,以元神(金乌、太阳上的三足鸟喻元神)、元精(月中玉兔喻元精)为药物,二者在脐下丹田经烹炼(意念烹炼)结合后,吸缩肛门,使之从尾闾(尾脊骨尖下之长强穴)入督脉,过夹脊(相当于第十一腰椎棘突下的脊中穴),透玉枕(枕骨粗隆处)到达泥丸;再从泥丸到面部过鹊桥(舌顶上腭),下重楼(喉咙)入任脉,至脐下丹田

如此,反复任督循环,再结合天时,运用一定火候就可最终炼成金丹

、由于《悟真篇》对功法未作连贯介绍,而是以诗歌的形式,在各篇中都有涉及,所以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张伯端的再传弟子翁葆光在《悟真篇注・序》中作了较好的概括:“夫炼金丹大药,先明天地未判之前,混沌无名之始气(元气),立为丹基。

次辨真阴真阳,同类无情之物,各重八两(即阴阳平衡),立为炉鼎。

假此炉鼎之真气,施设法象,运动周星(任督循环),诱此先天之始气,不越半个时辰,结成一粒,附在鼎中(泥丸),大如黍米,此名金丹也。

金丹成一粒,吞归五内,擒伏一身之精气,犹猫捕鼠,如�搦鸟,不能飞走矣。

然后运以阴阳之真气,谓之阴符阳火(详后阐释),养育精气,化成金液之质,忽尾闾有物,直冲夹脊双关,历历有声,逆上泥丸,触上腭,颗颗降入口中,形如雀卵,馨香甘味美,此名金液还丹也。

徐徐咽下丹田,结为圣胎,十月胎圆火足,既脱胎沐浴,化为纯阳之躯,无饥渴寒暑之患,刀兵虎兕之不能伤,而为陆地神仙。

方始投入静僻之地,兀兀面壁九年,以空其心,谓之抱一。

九年行满,形神自然俱妙,性命圆通,与道合真,变化不测矣,此名九转金液还丹也。

”   据翁葆光氏的论述,张伯端金液还丹”大道,似可分如下步骤练功:   1.立丹:在天地未判之子时,静守坤炉丹田意念引导心火元神下降,肾中元精上升,两者各半斤八两,相交于坤炉之中,合化而为元气。

再静守丹田丹田温温而动时,乃元气萌动之象,即将此气吸入尾闾直达泥丸乾鼎之中,意念定在泥丸,不久便可结成黍米大的金丹(丹田,非最后炼成金丹)。

2.还丹:在泥丸结成丹母后,意想取一粒丹母人口,并吞入腹中,直入下丹田

此丹能摄取肾精和五脏之精气,犹如猫捕鼠,�搦鸟,抓住不放,精气便不会走泄。

然后意念温养精气,使之化成金液

此时尾闾若觉有物涌动,即行吸气、缩肛并加强意念(进阳火),让金液直冲督脉三关而入泥丸

金液冲关时可感觉历历有声。

金液泥丸结成颗颗丹珠,形如雀卵。

如果丹珠形成了,自己可以体验,此时舌顶上腭,用意念使丹珠降入口中,口中便有馨香、甘甜、爽美之感。

这就叫“金液还丹”。

3.养胎:炼成金液还丹”之后,将泥丸宫中的丹珠降入口中,徐徐咽下至脐腹丹田,结成“圣胎”。

如此反复练功,经过十月的温养,使胎圆火足。

再经脱胎沐浴,即洗心涤虑,意守丹田

久之便可化为纯阳之体。

4.大还丹炼成纯阳之体后,于静僻之地,兀兀静坐,面壁九年,排出一切杂念,专守一,抱一,自然形神合一,性命圆通,达到内丹功的最高境界,即所谓“炼神还虚”。

这就是张伯端理想追求的“金液还丹”。

但这种“大道”连张伯端自己也未炼成

然而就健身益寿而言,炼成金液还丹”足矣。

要达到这个程度,也须坚持长期练功,决非朝夕可成。

编辑:迟 昊。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