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交际对中国式旅游行为的影响

[摘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包含了很多跨文化交际因素。

在此过程中,不同国家的人由于不同文化差异常常会造成文化冲突。

语言交际是涉外旅游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文章以中国游客境外旅行为例,通过分析中国游客在境外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旅游行为,探讨跨文化语言交际旅游旅游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旅游行为跨文化交际ki.zgsc.2016.34.249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中国旅游是指中国旅游中出现的一些中国特色行为,包括旅游不文明行为、扎堆旅游和意识行为浮躁等。

国际旅游作为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已成为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境旅游,随之而来产生了中国旅游现象。

然而不同国家的人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习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从而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难以相互理解与认同。

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的过程中不能正确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方式及意义,屡被贴“不文明”的标签。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跨文化语言交际角度对中国旅游行为进行解读,并针对不文明行为提出解决建议,从而提高中国公民形象,降低文化冲突带来的不良影响。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跨文化背景下,国内外对于旅游现象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格局。

研究角度方面,西方学者主要从社会学和人类学角度来进行研究,关注文化因素对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中国跨文化旅游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态度、跨文化旅游行为

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主要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途径对跨文化旅游进行研究

此外,中国国内对旅游跨文化比较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比较有限,并且对旅游研究呈现出重心由经济效益向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转变的趋势。

据相关学者统计,在《旅游学刊》近 10 年的文献中模糊搜索与“文化”相关的文献,其中以关于文化资源和遗产的开发保护研究居多,关于跨文化比较研究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ZW(]马静.旅游跨文化旅游行为比较研究[D].沈阳:东北财经大学,2011:70.[ZW)]   3 跨文化语言交际中国游客旅游行为的影响   3.1 非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根据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的界定,非语言交际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ZW(]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94.[ZW)]。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文化一样,常常捉摸不定、难以察觉,但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却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它具有代替、维持甚至挽救的作用。

换言之,非语言交际贯穿于整个交际过程始终,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态度、心理活动和价值观念。

[ZW(]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9—10.[ZW)]   3.2 不同类别非语言交际旅游旅游行为的影响   非语言交际包括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不同类别的非语言交际都对旅游旅游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体态语又称“肢体语言”。

是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说明意向的沟通手段,包括身体语言、手势语、态势语和体语。

中国人的体触行为如通过拥挤人群时是用躯体挤过人群,而英语国家是用手开路。

中国游客在英语国家旅游时喜欢凑热闹,并且毫不避讳与人肢体接触,让当地人很反感,并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这一点在笔者的调查中有调查对象明确提出,表示中国人不注重体距。

再如中国人在拥挤的公共场合比如喜欢拼桌子、加座、挤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在景点购票时不排队等候等。

语言也称是辅助语言,它包括发声系统的各个要素。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中国游客的“大嗓门”,如在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呼朋唤友、猜拳行令、扎堆吵闹,这些行为让英语国家的人无法理解。

在问卷调查中,有调查对象指出中国人很吵,即使当地人劝阻后,中国游客也因听不懂也不理会,以至于“请安静”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国频频出现。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空间信息,包括拥挤、近体距离、领地性、空间取向和座位安排等。

一般来说,英美人对于身体接触十分敏感,中国人对待拥挤的态度则往往与其不同。

据粗略统计,英语国家的人口只占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所占领土却等于中国的三倍。

一遇人群拥挤,英语国家的人尽量马上回避,而中国人则较为容忍。

在排队时,中国人一般体距很近,站得比较拥挤,而英语国家的人排队时是要与身体前后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愿与人接触。

4 中国游客境外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对策分析   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和行为取向,中国人受儒家为代表的文化影响,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上追求群体取向,与英美国家的个体取向截然不同,这使得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难以相互理解与认同。

以往的调查研究中,谈及中国旅游产生的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是“游客个人素质不高”,文化差异这一因素却被忽略了。

据了解,在出境游中对国外文化一无所知的游客不在少数,他们不懂得乡俗,也无法“入乡随俗”,因此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究“中国旅游”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部分将从旅游者、引导者和媒体大众三方面来分析对策。

4.1 旅游者加强对旅游目的国的了解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给旅游目的国居民造成不良印象的大多是没有跨文化经验和知识的人,自我中心倾向比较严重,很多偏见与误解也由交际双方缺乏基本的接触和了解造成。

因此,首先旅游者应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意识,自觉规避陋习,如随地吐痰,毫无节制的拍照等;其次,旅游者在出境游之前,尽量对目的地做一定的了解,可以通过对比来发现两国文化的差异,如问候语、生活方式、思维与观念差异的对比等,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文化敏感性,做一个有心人。

其次,旅游者可以不会使用旅游目的地的语言,但要了解必要的跨文化语言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并恰当使用,如手势、表情等;了解该国家的特定习俗,尤其要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习俗。

4.2 旅游引导者跨文化素质的提高   旅游引导者即通俗意义上讲的导游,中国游客出境游选择方式多为跟团旅游,这种预先组织、预先采购、经过组合、配有导游的短期团体旅游方式为旅游者提供了非常有限的机会[ZW(]黄露.跨文化视野下出境旅游行为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7.[ZW)],使他们无法与新的文化有直接的交往,也不会有紧张与焦虑之感,从而缺少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这一过程主要依靠导游。

导游员自身应具备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两种文化的敏捷交融能力,有意识地普及跨文化旅游的基本常识,尤其是非语言交际常识,出境游国家居民听不懂汉语,却能通过非语言交际来认识中国人,所以非语言交际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

4.3 媒体大众正确认识跨文化差异   笔者在对部分美国人的调查中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表示没有见过当地新闻关于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报道,而在中国,近些年来,此类新闻屡见不鲜。

诚然,基于推进文化反思,媒体的报道有利于跨文化认同的建构,但此举却引导大众在主观上忽视别国的不文明行为,不能正确认识跨文化差异,容易导致文化自卑心理。

因此,媒体大众要正确认识跨文化差异,不能导向性地批评跨文化交际中的一方。

5 结 论   中国旅游跨文化旅游中的消极部分,但其中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除了文明道德考量,也要重视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尤其是非语言交际因素。

跨文化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出境旅游不能依靠语言来完成时,非语言交际就会发挥很大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不管是旅游者、旅游引导者还是旅游管理和策划者都不能忽视。

把握跨文化交往的规律十分重要。

跨文化认同的建构不能消除差异和冲突,但它能够缓解矛盾,使文化纷争变得更易调合和掌控[ZW(]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21—222.[ZW)],可以为我们在旅游中规避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冲突提供途径;把“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引荐到出境游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有利于倡导“文明旅游”,实现“文明生活”。

参考文献:   [1]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21—222.   [2]桂翔.文化交往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3—108.   [3]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9—10,42—44,74—75.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94.   [5]马静.旅游跨文化旅游行为比较研究[D].沈阳:东北财经大学,2011:70.   [6]黄露.跨文化视野下出境旅游行为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17.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