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业银行效率分析

摘要: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还要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讲究效率。本文通过国内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效率分析,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效率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开始对外国银行实行国民待遇。随着外国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面提升其竞争力是摆在各商业银行面前的紧迫任务。而商业银行效率是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所以,提高商业银行效率是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业可持续 发展 的关键所在。      一、商业银行效率的含义      商业银行效率主要指商业银行在保证赢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同时,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 经济 资源的流动,是其市场竞争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各国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各商业银行都把提高竞争力放在首位。理论界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分析其管理和资源配置,特别是商业银行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营运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与运行成本、经营收益变动的关系。规模效率规模经济的一种量化指标,若规模效率等于1,表明规模扩张带来的成本降低已达到最小值,也就是商业银行规模已处于最佳状态。如果规模小于该点,继续扩大规模有利;反之,则缩减规模有利。技术效率是在生产技术不变、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生产成本的百分比。它是从等产量曲线的概念出发来度量技术效率。假设某 企业 利用X 1 、X 2 两种生产要素生产Y产品,如果边界生产函数Y=f(X 1 ,X 2 ),且有固定规模报酬,则生产边界可由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关系改为要素投入要素投入的关系,因为此时1=f(X 1 /Y,X 2 /Y)。根据该理论,商业银行应加大科技投入,利用IT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尽量使其等产量曲线交于技术效率点,处于效率最优状态。资源配置效率指采用成本最低的资源配置方法来生产所需要的产品,资源配置的核心在于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产出和投入。一般来讲,配置效率为1,即商业银行在最小成本预算线上生产时配置有效,否则,配置无效。

论文代写   本文选用非参数前沿方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来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效率前沿效率分析法的主要思想就是用待测度的商业银行效率前沿商业银行的偏离程度来衡量其效率水平。该方法将效率最高的商业银行效率定为1,其它商业银行效率定在0到1之间。本文以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为研究样本,没有选择国有商业银行,是因为其刚完成股份制改造、财务重组和上市工作,数据可比性下降,而其它商业银行由于数据连续性等问题,故没作考虑。时间跨度为2006年到2007年,主要数据来源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信息公告。在考虑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经营状况、数据的可得性及 计算 过程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后,将投入指标定为机构数、员工人数、实收资本、营业费用和IT投入五项;产出指标定为贷款数量、净利息收入、净利润和中间业务收入四项。   从对各商业银行效率值的分析可看出,2006年和2007年,招商银行的效率最高,民生银行次之,而深圳发展银行的效率值最低。在公司治理情况相近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实收资本及机构数量等规模越大,越会产生规模效率。而且在经营过程中,IT投入增幅越大,投入产出比就越高,效率值也越大。所以,商业银行效率的竞争,势必会发展成科技的竞争,特别是科技人才的竞争。根据资料,目前国内发展速度较快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效益较好、效率较高的商业银行。另外,国际活跃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据国外学者测算,它们的效率值都在0.8以上,虽然在测算时使用的投入产出口径可能有所区别,但国内商业银行与这些活跃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却是事实。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