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里昂惕夫之谜解释的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发展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赫—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中,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即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即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趋向于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赫—俄理论一提出,即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195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数据对赫—俄理论进行经验检验。由于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里昂惕夫期望能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为了进行这一检验,里昂惕夫利用了美国经济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美国在1947年每一百万美元进口替代品出口产品中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注:投入产出表是一种可以表示经济中每一种产品来源和去向的表格。里昂惕夫对这种新的分析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奖。)所谓进口替代品就是美国自己可以制造,同时从国外进口商品(由于生产上的不完全分工),如汽车。里昂惕夫被迫使用美国进口替代品的数据,是因为美国进口的外国产品数据不全。即使这样,里昂惕夫仍能正确得出以下结论:如果赫—俄理论成立,尽管美国进口替代品美国实际进口品更加资本密集(因为美国资本比其他国家相对便宜),但其密集程度仍低于美国出口商品

论文代写   里昂惕夫的检验结果(表1)令人震惊,美国进口替代品资本密集程度比美国出口商品资本密集程度约高出30%,这意味着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其与赫—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的发现强烈地刺激人们去广泛和深入探求一种能解释这一结果的理论,产生一系列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的有价值的研究。下文将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一些有代表性解释作一简单介绍,其中着重介绍肯恩和基辛等人的人力资本解说以及利默尔等人利用瓦尼克贸易要素含量模型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表1 美国1947年每百万美元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资本和劳动需求           出口      进口替代品   进口出口资本       2550.780美元   3091.339美元劳动(年人工)  182        170资本/年人工    14.010美元    18.180美元    1.30。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