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抑郁情绪及其相互关系探讨

关键词:孤独抑郁社交缺陷   【摘 要】 目的:探讨孤独感及其产生基础,了解孤独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状态特质孤独量表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对113名大学生进行了评定。结果:在状态特质孤独量表因子分析中各提取出三个因子,即情感孤独因子社交孤独因子孤独程度因子。其中,社交状态孤独因子社交特质孤独因子得分均为男性高于女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状态孤独量表总分特质孤独量表总分之间呈正相关(r=0.73,P<0.001);状态特质孤独量表总分均与社交孤独因子的关系较密切(r=0.82,r=0.80,P<0.001)。抑郁量表得分主要与孤独量表中的情感因子呈正相关,而与其它因子的关系不明确。结论:孤独感的产生与孤独素质有关,社交缺陷是产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孤独抑郁情绪的关系可受多种因素影响。

LonelinessanddepressiveEmotion。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lonelinessanditsbackground,andtounderst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lonelinessandemotion.Method:Atotalof113undergraduatestudentswereassessedbystate—traitlonelinessscale(S—TLS)and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Results:ThreefactorswereselectedbyfactoranalysisinS—TLS,theywereemotiveloneliness,sociallonelinessandgradelonelinessrespectively.Thescoresofsociallonelinessbothinstatescaleandtraitscaleinmalewerehigherthanthoseinfemale(p<0.05).Therewaspositivecorrelatedbetweenthetotalscoreofstatescaleandtraitscale(r=0.73,p<0.01),andbothofthemwerecorrelatedwiththefactorofsocialloneliness(r=0.82,r=0.80,p<0.001).ThescoreofSDSwasmerelypositivecorrelatedwiththefactorofemotiveloneliness,whiletherewerenorelationshipwithotherfactors.Conclusion:Thefeelingoflonelinessiscorrelatedwiththelonetrait,andsocialinadequacymightbeoneofmostimportantcausingfactor.Therelationshipbetweenlonelinessanddepressiveemotionisaffectedbymanyfactors.

【KeyWords】loneliness depression socialinadequacy。

孤独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自感社会交往或人际关系不满状态下的颓丧情绪。当一个人所期望的社会性交往,如亲密、安全、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包括友谊、亲情及性爱等)出现某种质和量的缺陷时,则可产生孤独感[1,8—10,13]。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可致心理问题或情绪障碍,也可诱发某些疾病[4,11,12]。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孤独抑郁情绪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3,5,6,14],但缺乏较深入的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孤独抑郁情绪的评定,分析、探讨孤独感的产生基础及其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及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一个年级二个班共113名在校大学生为测查对象。受试者年龄范围17~21岁,平均年龄19.9岁,标准差1.4岁。其中男性65人,女性48人。   二、研究方法   1.采用状态特质孤独量表(StateVersusTraitLonelinessscale)对受试者进行测查。该量表包含两个分量表,即状态孤独量表特质孤独量表,前者可测查短期的、境遇性孤独,后者则测查长期的、素质性孤独状态特质孤独量表各包含12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5级评分,在统计分析前将所有反向计分条目的得分调整过来,高分表示孤独程度高。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   2.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对受试者进行测查:该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按1~4级评分,统计分析前调整所有反向计分条目,高分表示抑郁情绪的程度高。抑郁指数在0.5以下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0.69为中度抑郁,0.70以上为重度抑郁(2)。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8.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测查结果进行t检验、x2检验、因子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   结 果   一、孤独量表测查结果   状态孤独量表得分:男性35.9±5.1,女性34.7±5.3(t=1.14,P>0.05);特质孤独量表得分:男性35.5±5.1,女性33.6±5.8(t=1.80,P>0.05)。   确定得分≥平均分+1个标准差为轻度孤独得分≥平均分+2个标准差为重度孤独得分<平均分+1个标准差为正常,按此标准计算不同孤独程度的人数构成比。状态孤独量表:正常者88.5%,轻度孤独8.8%,重度孤独2.7%;特质孤独量表:正常者85.8%,轻度孤独13.3%,重度孤独0.8%。男女状态特质孤独程度的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   二、孤独量表因子分析   状态孤独量表分析结果:选出特征值大于1的、有代表性的三个因子,累积供献率为49.7%;选出因子负荷大于0.4的项目,因子1(F1)为孤独程度,包括条目11、10、12;因子2(F2)为社交孤独,包括条目6、2、7、9、4;因子3(F3)为情感孤独,包括条目5、8、3。   特质孤独量表分析结果:同样选出特征值大于1的、有代表性的三个因子,累积供献率为50.0%;选出因子负荷大于0.4的项目,因子1(F1)为社交孤独特质,包括条目14、18、19、21、16;因子2(F2)为情感孤独特质,包括条目15、17、20、13;因子3(F3)为孤独程度特质,包括条目22、23、24。   三、不同性别孤独量表因子得分比较   状态特质孤独量表中,男性的社交孤独因子得分均高于女性(P<0.05),其余因子性别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详见表1)。 表1 男、女状态孤独特质孤独因子得分比较 因子性别±SDtP 状态孤独  孤独程度(F1)男10.52.70.330.85 女10.62.6  社交孤独(F2)男16.53.95.950.02 女14.64.3  情感孤独(F3)男6.72.41.810.18 女7.32.3 特质孤独  社交孤独(F1)男16.44.23.510.02 女14.84.5  情感孤独(F2)男8.93.30.840.35 女8.32.4  孤独程度(F3)男10.22.00.300.58 女10.42.1   四、自评抑郁量表(SDS)的测查结果   抑郁量表总分:男36.6±7.7,女36.7±8.2(t=1.07,P>0.05)。   抑郁指数:男0.45±0.01,女0.45±0.10(t=1.04,P>0.05)。   抑郁程度:无抑郁者占81.4%,轻微至轻度抑郁情绪者占10.6%,中度抑郁情绪者6.2%,重度抑郁情绪者1.8%;不同性别抑郁程度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五、孤独抑郁程度以及性别之间的相互关系   将抑郁指数0.55作为抑郁的分界线,结果显示抑郁组21人(男11人,女10人),非抑郁组92人(男54人,女38人)。   分别以状态特质孤独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为因变量,进行2(抑郁×非抑郁)×2(男×女)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状态孤独量表分析结果:抑郁因素在孤独程度、情感孤独因子上有主效应(P=0.001),性别因素在社交孤独因子上有主效应(P=0.02)(详见表2);特质孤独量表分析:抑郁因素在情感孤独特质因子孤独程度特质因子上有主效应(P=0.001),性别因素在总分社交孤独特质因子上有主效应(P=0.06,P=0.07)(详见表3)。 表2 不同性别抑郁组别在状态孤独量表总分因子得分的方差分析  组别性别±SD抑郁主效应性别主效应抑郁×性别 (df=1)(df=1)(df=1) 总分抑郁男36.05.50.88(0.35)*1.74(0.189)0.54(0.46) 女35.25.2 合计35.75.4 抑郁男35.73.4 女34.34.8 合计34.54.8 孤独程度非抑郁男10.852.610.76(0.001)0.00(0.99)0.21(0.65) 女11.12.1 合计11.02.4 抑郁组男9.13.0 女8.83.5 合计9.03.2 社交孤独抑郁男16.73.92.27(0.13)4.49(0.036)0.18(0.68) 女15.04.4 合计16.04.2 抑郁组男15.64.1 女13.14.2 合计14.44.2 情感孤独抑郁男6.32.210.43(0.002)0.20(0.66)0.74(0.39) 女7.12.4 合计6.62.3 抑郁组男8.63.1 女8.42.3 合计8.52.7   *括号外为F值,括号内为P值 表3 不同性别抑郁组别在特质孤独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的方差分析  组别性别±SD抑郁主效应性别主效应抑郁×性别 (df=1)(df=1)(df=1) 总分抑郁男35.65.50.35(0.56)*2.90(0.09)0.27(0.61) 女34.05.7 合计34.95.6 抑郁组男35.52.6 女32.56.7 合计34.05.1 社交孤独抑郁男16.64.41.28(0.26)2.51(0.12)0.06(0.81) 女15.24.7 合计16.04.5 抑郁组男15.63.3 女13.73.9 合计14.73.6 情感孤独抑郁男8.63.47.45(0.007)0.44(0.51)0.09(0.77) 女7.82.2 合计7.92.6 抑郁组男10.43.1 女10.12.9 合计10.22.9 孤独程度非抑郁男10.42.19.73(0.002)0.05(0.81)1.65(0.20) 女10.91.8 合计10.62.0 抑郁组男9.51.8 女8.72.9 合计9.12.3   *括号外为F值,括号内为P值  六、抑郁量表孤独量表的相关分析   抑郁量表得分状态特质孤独量表中的情感孤独因子呈正相关关系(r=0.46,P<0.001;r=0.29,P<0.01)。   七、状态孤独量表特质孤独量表的相关分析   表4可见,与状态孤独量表总分关系最密切的前三个因素为,状态社交孤独因子(r=0.82,P<0.001)、特质孤独量表总分(r=0.73,P<0.001)及特质社交孤独因子(r=0.63,P<0.001)。与特质孤独量表总分关系最密切的前三个因素为,特质社交孤独因子(r=0.80,P<0.001)、状态孤独量表总分(r=0.73,P<0.001)及状态社交孤独因子(r=0.67,P<0.001)。 表4 状态特质孤独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的相关分析:  状态孤独特质孤独 总分F1F2F3总分F1F2F3 状态孤独总分1.000.52***0.82***0.130.73***0.63***0.21*0.28** 特质孤独总分0.73***0.30**0.67***0.051.000.80***0.33***0.44***   ***P<0.001;**P<0.01;*P<0.05讨 论   本文采用状态特质孤独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孤独抑郁情绪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在状态特质孤独量表因子分析中各提取出三个因子,即情感孤独因子社交孤独因子孤独程度因子。进一步分析不同性别因子得分发现,状态特质量表中的社交孤独因子得分均为男性高于女性(P<0.05),男性是否因在社交素质和对社交的渴求方面与女性不同,而易产生孤独倾向,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在状态孤独量表特质孤独量表的相关分析显示,社交孤独因子与两个分量表(状态特质)总分之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情感孤独因子与两个分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性则较小。结果提示,社交因素对孤独感的产生具有较大影响,而情感因素在此不起主要作用。一些作者报道,当社交质量下降,原有的人际关系网受损(失去或离开亲人,迁居),或社交技能不足(个性因素)时,均可导致较强的孤独感[7,10,11,13]。本文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社交缺陷是孤独感产生的重要因素。孤独抑郁情绪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并不总是呈正相关关系[1,12],Gerson和Perlmen的研究结果显示,特质孤独抑郁呈负相关。本文结果显示,抑郁主要与孤独量表中的情感因子有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其它因子的关系不明确。抑郁孤独的相互关系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获得进一步认识,还需深入研究。

8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