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事理,物象_干物妹小理清头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其对现实的模仿无处不在而又巧夺天工,中国传统书法理论对此多有论述。

汉代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提出了:“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也。

”意思是说,书法的结体、点画等须与自然万象乃至人情事理息息相通,方可称之为书法。

因此,书法意义上的汉字除了承载着语音和语义信息,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现实的反映。

那么反过来,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联系或借助现实世界中的人情事理物象,帮助学生探究、领悟字理,感受书法之妙。

这既是引导读帖的有效方法,也是使写字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写字训练兴趣的有效策略。

下面以硬笔楷书单字教学为例,谈谈笔者所作的一些探究和尝试。

一、以人情诠释字理,让汉字更有情义      元代书法家赵孟颊在《兰亭十三跋》中说:“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看来,汉字的结体是因时而易、因人而易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才造就了诸多不同风格的书家和书风。

然而在个性张扬的表象中,一些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律还是成了书家们共同的约定,其中之一就是妙合人情

人情来诠释字理不但可以加深对字理的理解,还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例如,我们知道相随结构的字是由两个相同的部件左右排列组合而成的,书写时要注意左小右大,左边的捺画缩成点画。

如“从”“林”等(图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要领,我引导学生想象:组成这类字的两个部件就像一对兄弟(图2),哥哥关心弟弟,总让弟弟走在前面(左小右大);而弟弟也十分关照哥哥,为了让哥哥站得舒服一些,他让自己的捺画缩了又缩,直至变成了点画(左边有捺缩成点画),它们的关系多和谐呀!   又如在教带有心字底的字的写法时,为了讲清心字底要稍稍向右移动,心字底卧钩的出锋要指向字的中心点,以加强心字底与整个字的联系(图3),我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心字底右移后似乎会产生“跑偏”的感觉,但它的卧钩出锋指向字的中心点,使这一问题得以巧妙化解,就像一个身在国外的华侨,虽然人在异乡,但只要他心系祖国,他就永远是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图4)。

如此教学汉字显得有情有义,不但结字原理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且,为兄作弟之道、热爱祖国之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所认同,写字教学还起到了润物无声般的育人效果。

二、以事理诠释字理,让汉字更有法度      大量汉字的书写与事理也是息息相通的,如平衡、对称、平行、对比等事理汉字书写中就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教学同字框”一课为例。

首先给学生出示一个凉亭的图形(图5),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明白:凉亭的两根柱子都很正,这样凉亭显得平衡稳重。

然后再出示汉字“同”(图6),启发学生思考:“同字框的左右两个长长的竖向笔画该怎样写才好看呢?”学生很快就领悟到了同字框的书写要领之一:同字框的两个竖向笔画也要写得正,这就如同凉亭的两根柱子,柱子正了,凉亭才不会倒塌。

当然,达到平衡的方法不止一种,于是,我又出示了一张凳子的图形(图7),学生观察后发现:两个凳腿的下侧都稍稍向外斜了一点,但凳子依然很稳固。

从中,学生很快悟出:同字框左右两个长长的竖向笔画的下端也可以稍稍向外斜,这就如同凳子的两个凳腿,虽然都歪了,但它们相互支撑,仍然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所以看上去字仍然是正的(图8)。

又如,在“心字底”的教学中,我先出示汉字“恳”和“愁”(图9),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心字底的三点要形成左低右高的斜线,心字底上面部件的下边缘线也要形成左低右高的斜线,上下部件的结合处呈平行之势。

我用课件展示出这两条平行线后,又接着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因为平行线之间永远相安无事,如此组合,上下部件就显得更和谐了。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会明白字理,更能知晓事理,提高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三、以物象诠释字理,让汉字更有神采      晋代书法家卫夫人在其书论名作《笔阵图》中,曾以自然物象来描摹几个基本笔画的形态:“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空坠石,竖如万岁枯藤,戈钩如百钩弩发……”这些自然物象自有其美感,描摹自然物象的笔画也就会产生美感。

例如“长横”一课中,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长横弧度的大小至关重要,弧度太大则身弯力弱,弧度太小则显得僵直呆板。

为此,在教学中,我把微带弧度的长横与略被压弯的扁担图(图10)同时呈现出来,并引导学生思考,扁担为什么显得充满张力,韧性十足。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扁担的弯度很有意思,过弯则显得软弱无力,过直又显得两头受力不足,只有略被压弯才能突显扁担的坚韧和张力。

有了以上的认识,学生就很容易悟出:长横的形态酷似略被压弯的扁担,这样才会和扁担一样充满韧性和张力。

再如“衣字旁”一课中,为了说明衣字旁的点要对准竖画或者略向右移,我将一个昂首挺胸的人的造型引入课堂(图11)。

因为衣字旁上的一点正如人的头部,竖画就像人的身体,点对准竖画或点略右移就像一个人昂着头,挺着胸,因而显得特别有精神。

引入物象进行字理探究,使看似平淡的汉字显得神采奕奕,婀娜多姿,不但过目难忘,而且形象生动,让本来枯燥的字理分析变得其乐无穷。

实践证明,借助人情事理物象引导学生进行字理探究是一种深入浅出、收效明显的教学手段,这一手段的巧妙运用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过程体验,尤其是获得情感的满足、思维的训练、兴趣的激发、文化的熏陶,让看似玄妙枯燥的写字教学变得简简单单、趣味盎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