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用配合饲料加工生产技术

渔用饲料加工过程,是饲料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因此要认真实施这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的每一个岗位、每一步骤的具体操作工艺流程,以达到产品质量合格、安全的目的,通过分解、量化加工过程中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步骤的质量指标,以实现最终产品的综合质量安全指标

渔用饲料加工过程,是饲料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因此要认真实施这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的每一个岗位、每一步骤的具体操作工艺流程,以达到产品质量合格、安全的目的,通过分解、量化加工过程中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步骤的质量指标,以实现最终产品的综合质量安全指标

一、原料去杂率。

饲料加工生产过程中,首先是检查、去除原料中混入的大、小杂物和金属等异物。常用的有栅筛和磁筛两种方法。一般要求除杂率达到99.5%以上,大杂物除杂率要求达到100%。

二、原料粉碎粒度。

原料粉碎粒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鱼类的消化吸收、粉碎成本、后续加工工序及产品的质量。鱼虾消化道短小、消化吸收功能弱,为增加饲料与肠道的接触面积、提高消化吸收的利用率,因此要求尽可能地提高物料的粉碎细度。原料粉碎粒度小,还可以提高饲料的均匀性和颗粒的耐水性。不同的鱼类品种,不同的养殖规格,不同的原料组成,不同的调质熟化和成型方式等,对于饲料粉碎粒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所以国家饲料质量标准对原料粉碎粒度的大小均做出了相应具体的规定。

三、混合均匀度。

混合均匀度,是指在同一批次成品饲料中其各组分之间的差异,用变异系数来表示。变异系数越小,则说明饲料中其各组分之间混合得越均匀;变异系数越大,则说明饲料中其各组分之间混合得越不均匀。鱼类摄食饲料量很少,因而必须从摄食少量的日粮中获取充足、全面的营养。如果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混合得不均匀、不够均匀,就会直接影响到鱼类能否从饲料中获取充足、全面的营养,必将出现某些营养成分过多,而另一些营养成分不足的现象,特别是微量组分的差异就更加显著,必将降低饲料利用效果和影响养殖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甚至发生养殖鱼类中毒死亡事故等。在一般情况下,对饲料生产过程混合均匀度的具体要求是:配合饲料10%;浓缩饲料7%;添加剂预混合饲料5%。但对于一般鱼类和对虾要求10%,而牙鲆稚鱼、青鱼、真鲷稚鱼、黑仔鳗等要求8% 。

四、水中稳定性。

渔用配合饲料成品在水中的稳性,一般以溶失率来表示。渔用饲料在投入水中后,要求吸水快、软化及时、溶失少、不溃散并保持原型,即配合饲料成品在水中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只有饲料在水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才能确保具有良好的耐水性,才能保证饲料鱼类充分地利用不溃散、不污染水质。如果饲料在水中稳定性差,则饲料在水中不能被鱼类充分地利用,不仅降低了对饲料的利用率,而且对水质造成污染,既污染了养鱼的生态环境,又危及养殖鱼类的健康。因此,水产行业标准《渔用配合饲料通用技术要求》(SC/T1077-2004)中规定了渔用粉状配合饲料颗粒配合饲料膨化颗粒配合饲料溶失率的基本要求:硬颗粒配合饲料浸泡5分钟内溶失率10%;膨化颗粒配合饲料浸泡20分钟内溶失率10%;鳗鲡粉状配合饲料(面团)浸泡60分钟内溶失率5%;对虾配合饲料浸泡120分钟内溶失率10% 。

五、淀粉糊化度。

饲料在加工生产过程中获得必要的淀粉糊化度,是生产颗粒配合饲料膨化颗粒配合饲料的目的之一,更是衡量各种渔用配合饲料质量的重要指标。淀粉的糊化过程就是对饲料的熟化过程,有利于鱼类对淀粉的消化、吸收。经过良好熟化的饲料,耐水性能提高了,适口性得到了改善,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得以提高。一般要求饲料糊化度:膨化浮性颗粒配合饲料淀粉的糊化度90%;膨化沉性颗粒配合饲料淀粉的糊化度70%;而一般渔用颗粒配合饲料淀粉的糊化度为30%左右。

六、沉浮性。

不同鱼类摄食习性不同,对饲料的沉浮性的要求也不相同。根据饲料在水中的沉浮性,把饲料分为浮性饲料、慢沉性饲料和沉性饲料等三种类型。

容重是区分膨化饲料是浮水还是沉水的基本参数。膨化度大的饲料,容重小,为浮性饲料,其容重范围为320g/L~400 g/L;膨化度小的饲料,容重大,为沉性饲料,其容重范围为450g/L~550 g/L;而慢沉性饲料的容重则介于浮性饲料和沉性饲料之间,其容重范围为380g/L~410 g/L。

评价浮性饲料指标是浮水率。浮水率(%)=(漂浮水面饲料颗粒数量/投入淡水中饲料的总颗粒数量)100%。在一般情况下,膨化浮性颗粒饲料的浮水率应95% 。

评价膨化沉性颗粒饲料沉浮性的指标是下沉率。下沉率,是指渔用颗粒饲料产品经烘干后随机抽取100粒放入20℃、浓度为3.5%的盐水中,记录30s内的下沉数。要求下沉率达到98%以上。

七、含粉率和粉化率。

含粉率是指在成品饲料中粉末(0.6倍颗粒直径以下)的重量占其总重量的百分比。含粉率是检测加工颗粒配合饲料成品中其含粉的实际状况。该指标主要是为了限制在加工颗粒配合饲料中实际的含粉量。但其受装卸、搬运、运输条件影响很大。

粉化率是指颗粒配合饲料在规定条件下产生的粉末重量占其总重量的百分比。是对饲料颗粒在搬运、装卸、运输过程中经受振动、撞击、挤压、磨擦等外力影响后出现破散的数量,是对颗粒本身质量的说明,可以用来对各种颗粒进行比较。

上述含粉率和粉化率这两个指标代表着颗粒饲料质量的两个不同侧面的不同特性,既有区别,又有关联,在出厂产品检测中,是两个不可相互替代的指标。但其实际在饲料加工生产成品和成品装运过程中, 最终结果含纷率和粉化率二者是合而为一了。含粉率和粉化率对饲料质量的影响,将会在颗粒饲料投喂之前的粉末含量中体现出来,而只有在这个时候含粉率和粉化率才会真正体现出影响饲料的利用率。

水产行业标准《渔用配合饲料通用技木要求》(SC/T1077-2004)中对硬颗粒饲料膨化颗粒饲料只提出了粉化率的要求,而没有对含粉率提出具体要求,规定硬颗粒饲料粉化率应为10%;膨化颗粒饲料粉化率应为1% 。

八、颗粒直径。

颗粒饲料的直径长短,必须是与养殖鱼类口径大小相吻合,才能有利于鱼类吃食。如果直径过大,鱼类难以吞食,只能等到饲料被泡软之后才能被食用,既增加了水溶性饲料成分的散失,又造成水质的污染;如果颗粒太小,鱼类必须多次釆食才能满足需要,因为采食时间延长而既增加对饲料的浪费,又增加对能量的消耗。对于粒径过小的颗粒饲料,既要考虑降低在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又要考虑受到加工技术的制约,因此可釆用破碎料。即将大颗粒饲料破碎后经规格大小不同的标准筛分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碎粒或者粗屑,以满足饲养各种不同规格大小仔、稚、幼、成鱼的不同需要。颗粒长度,一般为颗粒直径的1.5倍~2.0倍。鱼类不同的养殖品种在各个不同的发育生长阶段对颗粒饲料粒径大小有不同的要求

九、含水率

各种渔用饲料都有一定的含水量。饲料中含水量越多,其营养价值也就越低。当超过了限定的指标饲料受潮吸水发霉变质、败坏,严重影响饲料质量。

各种饲料都含有一定的水分,其含水量的变化幅度大约为5%~95%。植物幼嫩时含水量最多,随着植物的成熟程度,含水量逐渐降低。一般陆生的青绿饲料含水率为70%~80%,块根类饲料含水率为80%~90%左右,水生青绿饲料如芜萍、紫背芜萍等含水率最高达90%~95%以上;一般谷实及其饼粕类含水率为12%~14%%左右,糠麸类含水率为10%~13%左右;动物性饲料鱼粉、肉骨粉等含水率为8%~11%左右。

一般渔用配合饲料含水率为11%~13%左右,其中北方地区不超过14%,南方地区不超过12.5%。渔用配合饲料一般要求含水率应控制在10%~12%以下。

测试饲料中含水量的方法是将试样在105℃2℃烘干箱内,在大气压下烘干直至恆重,其散失的重量即为水分。

为了保证饲料质量安全,不同饲料的原料和不同的饲料成品对其含水率要求各不相同。

十、营养指标

经加工的饲料产品,在打包之前经过现场综合检测后,在饲料产品中实际所含有的营养物质必须达到其养殖对象的生理营养需求及其饲料配方和出厂饲料产品标签中要求达到的营养指标

十一、卫生指标

在打包之前经过现场综合检测,饲料产品质量必须符合畜禽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中各项指标要求

十二、称量准确度(误差)。

严格要求称量准确。秤必须经常校正,尤其对于小料、药物添加剂,称量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饲料产品的品质。一般要求称量误差为0.2%,其中药物添加剂的误差要求必须在0.1%范围之内。

十三、感官指标

饲料感官评价主要是依靠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来鉴别饲料外观形态、色泽、气味和硬度等,通过宏观指标对不符合产品质量等影响饲料质量安全指标的产品进行检测,对于查出超标的产品,严格禁止出厂,并予以妥善处理,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坑害养殖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渔用饲料的感官要求,一般是要求色泽均匀一致;具有饲料正常所固有的气味,无酸败、无油烧、无发霉、无变质、无结块、无虫害等现象;颗粒结构紧密,表面光滑、无裂纹,形状、大小均匀。对于鳗鱼、甲鱼粉状饲料要求加入适量水、油之后加以搅拌均匀呈面团状,具有良好的延伸性和黏弹性。

[版权归原杂志和作者所有摘录自《中国水产》,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仅供学习参考 ]。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