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中的冲突与平衡|非诚勿扰的男女冲突

摘要:�2010年电视屏幕是相亲节目的天下。

在各大卫视纷纷推出抢占收视蛋糕的时候,《非诚勿扰》却一直独占鳌头。

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的议程设置,规则设置,环节设置等方面的解读,来探讨平衡冲突是如何对非诚勿扰》在荧屏世界中占据制高点的位置产生作用?   关键词:�《非诚勿扰》;冲突平衡;自发性吸引      2010年相亲节目如雨后春笋茶,一跃而出。

包括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安徽卫视的《相亲赢未来》及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等。

但这其中尤其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翘楚:5月9日的一期《非诚勿扰》的收视率达到4.15%,与2009年湖南卫视“快乐女声”总决赛持平。

2010年5月14目,在视频网站优酷上,《非诚勿扰》以4822万次点击率,占据综艺节目“大陆热播”第一名。

超过“台湾热播”第一名《康熙来了》的3297万次)作为一档综艺节目,《非诚勿扰》是如何获得如此高个关注度的?   �一、冲突的设立   �(一)通过设立游戏规则而实现的冲突   �《非诚勿扰》打破以往婚恋节目男女参与者成双出现的惯例,以24个女性对阵1个男性,用1∶24的超乎寻常的巨大数差,给人以巨大的心理冲击力,增加了冲突点和差异点。

首先在数量上形成了规模效应,24名青春靓丽的女生呈扇形展开站立,无形中增加了看点与压力感。

其次因为有了女生数量的支撑,整场节目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无限可能的悬念;自然就有了吸引人的悬念和冲突

再者,女子的数量多也形成了现场的热闹气氛。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24个女人凑在一起就是一出精彩的年度情感大戏,台上的交锋不单包括男女嘉宾之间的,也包括女嘉宾内部间的。

通过这样的游戏规则设立为冲突的实现埋下了伏笔。

�《非诚勿扰》的制片人王刚说,他就是想通过节目规则来设置一个剧景,在这个剧景里面能引发的戏剧冲突越多越好,越强烈越好。

因此在环节设置上就想要产生这样的喜剧冲突效果,多个女人选一个男人,或是一个男人在很多个女人中选择,这种极度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有争抢,有唾弃,有放弃,有支持,有争锋,有表态,有焦灼。

这样才最终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

与此同时,24名女嘉宾的安排也是别具匠心的,总体上做到了有形象有气质,提升了节目的视觉观感。

然而光有视觉效应还不够,栏目组在差异性上也下足功夫,每个女嘉宾身上都有着鲜明的特色,甚至是贴上了典型化的标签,比如性感前卫拜金的马洛,知性貌美的马伊咪,单纯可爱的小厨娘等。

通过外包装和宣传,让这些女性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是在遍阅众女特色。

�(二)通过游戏环节设置的矛盾冲突   �《非诚勿扰》一共包括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三个环节。

嘉宾进出场迅速,从亮相到离场只有5分钟的展示时间。

24名女嘉宾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考验,并且做出决定,给出原因。

灭灯之时,音效模拟心跳,在节目本身节奏感就已极强时,凸显悬念,吸引人不断联想和思考,产生疑问:到底男嘉宾能不能通过女嘉宾的火眼晶晶,走入男生权利,而男生又会如何对自己的爱情进行抉择。

同时,对于男嘉宾的介绍也是逐层深入,一方面有VCR以背景的形式介绍男嘉宾资料,同时也通过与女嘉宾和主持,乐嘉的问答,男嘉宾的整体感觉方才浮出水面。

与此同时,女嘉宾的决定也是跌宕起伏,许多观众看好的男嘉宾不会被女嘉宾所接受,看起来匪夷所思的理由却代表了一种价值理念。

在表态过后的,原因陈述是节目的一大亮点。

因为有选择就有表态,有表态就有争锋,也就有焦灼点和看点。

�《非诚勿扰》既然打着婚恋节目的招牌,那么所探讨的话题必然要涉及到老人,孩子,房子,收人,户口等具有现实意义的争议性问题,也就由此引发了网上关于拜金女的争议。

不过《非诚勿扰》在争议问题的设置上,更胜一筹,它更多的突破了婚恋话题的争议,走到了更受社会大众关注的富二代,慈善,农民身份等热点问题上。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俞虹认为,《非诚勿扰》让婚恋节目走出了狭窄的诉求,在预设过程中,呈现了丰富厚重的意义。

节目的最大看点不在于最后谁牵着谁手走了,谁跟谁终成眷属了,真正的精彩、高潮在前面就完成了。

�麦克卢汉将“求新”本能和“好奇”情绪列为人类主要的本能和情绪之一。

在这种极具实时性的议程面前,人们都天生具有了一种开口欲,台上争锋不断,台下的观众的思维也是冲突不断,短时间大量的观点涌入,形成对比。

观众观看节目的同时也博览了许多样稀奇古怪的人和事。

而男嘉宾被女嘉宾层层挑剔的闯关过程也大大刺激了观众的探知心理。

�二、冲突间的平衡   �(一)主持人的缓冲作用   �在这种舞台变化性大,冲突性强的情况下,《非诚勿扰》选择了孟非作为节目主持人,开启了国内综艺节目首度启用新闻主持人的先例。

孟非曾经是南京《零距离》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其主持风格沉稳,内敛却不失幽默。

在议程设置和规则设置充满冲突与变化的舞台上,孟非需要把握整场气氛,在冷场时暖场,尴尬时圆场,笑场时回场。

孟非多年的阅历和其沉稳的形象恰好的完成了这种冲突间的势力平衡

在男女嘉宾僵持不下之时,孟非以其独特的孟氏幽默化解尴尬,从而保障了整个节目的连续性。

�(二)第三方势力的切入,维持平衡   �《非诚勿扰》在节目中创造性的添加了第三方一――性格色彩分析学专家乐嘉,(当然后面还增加了一个负责精神引导的黄涵)。

他身上兼具看客与专家的双重身份。

首先他作为男女嘉宾选择的意见指导,专门对嘉宾的心理进行解读和解剖,且不时的对嘉宾的散碎性、不具主导性的言论给予了权威性的验证。

同时他又兼具看客身份,冷眼旁观台上男女嘉宾的交锋,任由其激烈争夺,适时的抛出一些问题,猝不及防的对嘉宾进行提问,语含刀锋,词设陷阱,经常会让嘉宾猝不及防而失掉面具,还原真实。

通过这样双重的解析人性还原给观众嘉宾一个真实的自我。

�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收看节目,获得了一些爱情指导,同时也在男女嘉宾陷入陷阱,举止失措,词不达意的瞬间收获了快乐,看见嘉宾在乐嘉的嘲讽中屡现狼狈,在女嘉宾的诘问下尴尬万分时,受众脸色露出了胜利,优越的笑容。

�结语:   �随着国内综艺节目的快速发展,受众对娱乐的标准也越来越高。

主持人一味的迎合和插科打诨的高校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

虽然《非诚勿扰》在题材选择方面趋于低俗化,然而在规则设置方面却是别具匠心。

通过这样的冲突平衡设置,主动营造冲突,并且以平衡化解冲突,最终赢取了受众的心,凸显栏目优势。

�当电视越来越失去自我、寻找媚俗却时常疲于奔命时,我们的综艺节目更应该思考自我如何实现“自发的吸引”,而不是一窝蜂的进行同质化的模仿和抄袭。

与此同时,在进行冲突设置之时,也应该进行一定的维度限制,不要超越一定的界限,就像后期《非诚勿扰》面临的整改一样。

��参考文献:   �[1]《电视交友节目的传播学分析》《声屏世界》陈莉,宋仁彪   �[2]《电视平民化与平民电视化之辨析―之我见》俞虹《现代传 播》2010年第5期   �[3]《综艺节目非诚勿扰》的叙事结构与收视语境 》桂恒姣《声屏世界》   �[4]《 是这样推高收视率的》尹恒《节目风向》   �[6]《朝着幸福的感觉努力》周星《现代传播》2010年5。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