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本市场逐渐完善,资金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金融脱媒现象开始出现。

本文通过对金融脱媒我国发展现状分析,得出金融脱媒现象会在我国长期存在的结论,同时提出了银行转变经营模式的建议。

金融脱媒既会对银行传统盈利模式造成冲击,又会使银行的流动性受到影响,但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提供了机遇。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一、金融脱媒我国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脱媒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产品创新,经营方向等方面受到了冲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可以在直观上体现金融脱媒的程度。

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断提高。

以工商银行为例,从2006年到2016年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绝对增长速度很快,2016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比2006年增长了近六倍。

2013年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利润的比重第一次超过传统业务收入所占比重。

这说明银行中间业务较之传统业务发展迅速,也反映出金融脱媒的不断深化。

2.资本市场发展迅速,投融资方式改变   这些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速度较快,直接融资规模增长迅速。

居民可以选择的投资方式更加丰富,根据其收入状况和风险偏好,居民可以选择合适的投资工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选择比银行存款收益更高的投资方式。

企业更多选择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可以寻求更低成本的个性化融资方式,提高融资效率。

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使银行存款和贷款两个方向上受到影响金融脱媒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对银行产生影响

3.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平衡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业务,其中居民存款占主要,资金的运用主要是发放贷款。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比较稳定,相对于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体现了金融脱媒对传统业务影响,一方面,金融脱媒使企业融资方式更加丰富,在市场作用下,企业融资会绕开银行这个信用中介,寻求更加高效的融资方式,从而使银行贷款业务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从商业银行负债角度来看,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增长动力不足,表明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其他投资工具,商业银行负债方脱媒开始显现并逐步深化。

资产方和负债方的脱媒使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出现了不平衡现象。

二、金融脱媒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1.金融脱媒商业银行表内业务影响   在我国信贷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的利润又来源于存贷利差。

然而,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使得大量资金脱离商业银行这个媒介,直接进入金融市场,银行体系外的投资和融资行为活跃。

因此,金融脱媒冲击了商业银行的传统的盈利模式,其表内业务受到挑战。

(1)金融脱媒商业银行表内资产业务影响   金融脱媒商业银行资产方的贷款业务影响最大。

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流向那些实力强大,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大中型企业,以此来减小信用风险,保障收益。

但是,金融脱媒现象出现,脱媒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使银行的利润空间缩小,社会总体财富规模一定的条件下,脱媒资金从银行系统流向金融市场,必然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2)金融脱媒商业银行表内负债业务影响   金融脱媒对于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首先,金融脱媒使得金融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化,银行存款被分流到其它的投资渠道中去。

银行流失的存款中,居民的储蓄存款占了很大一部分,选择投资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其它投资工具的居民越来越多。

其次,金融脱媒使银行同业存款的规模扩大。

资本市场越发展,以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形式存入商业银行存款规模越大,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脱媒会使商业银行吸收的同业存款增加,对商业银行的表内负债业务产生有利的影响

2.金融脱媒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   尽管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的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银行仍然发挥着金融体系的结算中介功能,资金只是以不同的形式运行在银行体系内,如果银行能充分利用好这部分资金,银行会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盈利能力。

此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会使其交易量会不断变大,资金的流动速度会提高,资金流向也会更加复杂,因此企业现金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凸显。

而现金资产的管理是银行的强项,银行可以对企业提供资产管理服务,从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3.金融脱媒促进银行提高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金融脱媒在一定程度上给银行经营带来压力,面对这种压力,银行更有了创新的动力。

业务上,商业银行提高业务创新能力,不断提供有别于传统业务的新型业务,丰富业务品种、提高业务品质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在服务上,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客户体验,提高自身精准服务的水平,为客户定制个性化服务策略成为商业银行创新服务模式的主要趋势。

金融脱媒还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金融脱媒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银行的资金,资金来源减少与期限的不匹配使银行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风险;同时,面对金融脱媒的压力,商业银行寻求新的客户资源,中小企业成为其发放贷款的重点,而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优质企业的信用风险较高,因此使银行面临更高的信用风险;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意味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迅速,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商业银行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越大,因此银行面临更高的市场风险。

三、促进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的建议   1.开发新的金融服务对象   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更多开发中小企业客户资源。

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远低于大型优质企业,其融资方式主要还是集中在通过商业银行融资的间接融资方式,因此,银行在维护大型客户资源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发中小企业客户,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2.增加中间业务在总业务中的比重   金融脱媒使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价格策略争夺金融市场上的资源并不是明智之选,银行只有转变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弥补传统业务萎缩带来的损失,同时转变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中间业务发展需要资本市场这个重要的平台,因此商业银行应将发展中间业务与参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这个广阔的平台,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3.积极发展零售银行业务   在金融脱媒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只有提高自身服务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才能开发新的客户群。

个性化服务是商业银行未来提供服务的方向,也是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多家银行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都已将零售银行业务作为业务创新的重点,积极创新营销模式,加深对客户需求的了解,为客户订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提高为客户服务的水平。

零售银行业务金融脱媒影响较小,同时还可作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今后商业银行应提高对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视程度。

4.增强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风险管理   面对金融脱媒带来的压力,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的同时也积极提高创新能力。

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风险会相伴而来,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这种风险容易被扩大和传播。

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创新的同时,应当注重防范风险,同时应该适当对创新幅度进行控制。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已经进入了转型期,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创新和改革的同时要注重对风险的管控,完善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控制创新的程度,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总之,商业银行应该开展多元化经营,同时应该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保证银行平稳高效运行,顺利实现转型。

参考文献:   [1]钱伟,曹森,姜聪.金融脱媒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浙江金融,2014,17:26—28.   [2]章洪量,封思贤.金融脱媒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5,01:16—18.   作者?介:刘思远(1992.02— ),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