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择时与资本结构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自2002年Baker和Murgler提出市场择时理论,以市场有效为基础的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学者们围绕这一新兴的资本结构理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本文以中国沪深两市A股公司为样本,对市场择时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市场择时行为并不显著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更不会对其资本结构产生长期的影响。在更换了资本结构的度量方式后,结果仍然成立。因此,可以得出市场择时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的上市公司

关键词:市场择时理论资本结构;A股。

一、引言。

著名的MM理论认为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不相关。这使得对于公司金融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后续的研究通过放松该理论的假设,形成了两种主流理论:权衡理论和啄序理论。权衡理论认为债务利息的税前扣除能带来好处,也会增加财务风险,公司会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啄序理论认为由于在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为了避免公司价值被低估,企业在进行筹资的顺序为债务融资、留存收益、股权融资。因此,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

市场择时理论由Baker和Wurgler在2002年被首次提出,该理论指出当公司市场价值较高时,企业倾向于股权融资,而当公司的市场价值较低时,企业倾向于债权融资或进行回购,这一择时行为使公司的资本结构受到影响,并且存在长期影响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市场择时行为的存在性;二是如何衡量市场择时行为;三是市场择时行为对于资本结构影响效应的持久性;四是关于择时行为资本结构相关的作用机制,这些研究主要针对国外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沪深两市A股市场1998年—2013年的数据来检验市场择时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

二、研究变量及数据。

本文主要研究市场择时资本结构是否存在影响,因此,研究的因变量为资本结构。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将短期负债展期作为长期负债的现象,因此,本文将总负债除以总资产(即财务杠杆)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指标,同时,将该指标分为账面杠杆市场杠杆两类。其中,账面杠杆等于账面负债除以账面资产总额,市场杠杆等于账面负债除以总资产的市场价值。除了采用财务杠杆的静态情况来衡量资本结构外,本文还采用财务杠杆的动态变化情况来表示资本结构的变化。

本文的自变量分为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解释变量沿用了Baker和Wurgler(2002)的做法,采用市值账面比M/B,其等于总市值加上总资产减去总股本之差除以总资产。控制变量采用了两套设置方法,分别是Rajan和Zingales(1995)以及Fama和French(2000)的做法。其中,D/A为财务杠杆,M/B为市值账面比,A为总资产,FA为固定资产,OI为营业利润,S为营业总收入,为净股票融资,为净债权融资。

考虑到中国的上市公司自1998年起才报告现金流量表,因此,本文的研究样本为1998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之间在只在沪市或深市IPO的公司。剔除了ST和PT类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共1462家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处理。

按照IPO后的年数和自然年份对资本成本和市值账面比进行统计,发现市场杠杆账面杠杆和M/B均未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

三、实证分析。

本文从三方面来检验市场择时理论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1)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市场择时行为;(2)上市公司市场择时行为是否短期作用于资本结构;(3)上市公司市场择时行为是否长期作用于资本结构

1.市场择时行为的存在性及短期效应。

本文用M/B市值账面比来衡量资本市场的变动情况,因此,若市场择时行为存在,则预期M/B的系数应当显著为负。此外,也采用了财务杠杆的变化值来反映资本结构的动态变化,同理,若市场择时行为存在,则M/B的系数仍应显著为负。借鉴Baker和Wurgler(2002)的方法,模型设置如下。

(1)。

回归结果略。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当财务杠杆采用账面值来衡量时,M/B的影响并不能稳定地表现出负效应。

2.长期效应。

上文中M/B仅衡量的是当年的资本市场情况,本文借鉴Baker和Murgler(2002)的方法来衡量历史的资本市场情况。

(2)。

若历史的资本市场信息能够影响资本结构,那么,当存在长期效应时,该指标的系数应当显著为负。将模型修改为:

(3)。

该模型中的变量设置借鉴了Rajan和Zingales(1995)的做法。

此外,更换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借鉴Fama和French(2000)的做法,增加了相关变量,具体模型如下:

(4)。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历史信息并不能稳定的表现负影响作用。

类似的,在分析影响资本结构变动的因素时也引入历史信息指标,模型设置如下:

(5)。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历史信息指标并不具有稳定的正影响或者负影响,因此市场择时行为也不能对资本结构产生长久影响。同理可得,M/B对资本结构影响也不存在稳定的正效应或负效应。

四、稳健性检验。

将前文采用的账面资本结构替换为市场资本结构重新进行回归,模型保持不变,仍然得出前述结论,即两个指标的系数均不能稳定地表现出正效应或负效应。

五、结论。

市场择时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其自身的适用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本文运用中国沪市和深市1998—2013年的数据,以市值账面比及其历史加权指标对资本结构影响衡量市场择时行为,得出中国的资本市场并不存在短期的和长期的市场择时行为

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且国外的资本市场发展较早,体系和制度相对成熟。而中国的资本市场成立时间较晚,发展的并不完善,因此,可能会对理论的检验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澜飚,李贡敏.市场择时理论的中国适用性——基于1998~2003年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11:19—30.

[2]周莉丽.市场择时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09.

[3]陈静.资本结构决定与市场择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4]钱蓓蓓.政府管制背景下权益融资的市场择时行为[D].南京大学,2012.

[5]Baker,Wurgler.Market timing and capital structure[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2,02.

作者简介:曾雪寒(1992— ),女,汉族,四川乐山人,在读硕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行为金融;罗腾香(1989— ),女,汉族,福建龙岩人,在读硕士,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研究方向:体育经济。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