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颜之推职业教育理论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内容摘要: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本文从人才观、技能观、学习观、育人观四方面研究颜之推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颜之推 教育理论 高职 启示。

颜之推(公元531—约590年)生于江陵(湖北省),出身于“世以儒雅为业”的仕宦家庭。在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六朝时期,颜之推“一生而三化,三为亡国之人”,他劫后余生,痛定思痛,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有完整体系的家训之作——《颜氏家训》,“所著凡二十篇,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内容涉及到修身治学、接人待物、为人处世、仕宦之道,为子孙后代乃至封建士大夫子弟提供了实用性极强的立身之法和治家之道。时值今日,这部古老的家训典籍对高职教育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德才周厚的职业人才观。

自东汉初察举征辟制度以来,世人重视“德”的考察,以至于出现“举秀才不知书”的荒谬现象。东晋以来,社会腐朽,享受国家俸禄士大夫不学无术,“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士族阶层长期处尊养优,毫无实干能力,社会地位日益下降。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作为士族阶层的有识之士,颜之推提出“德艺周厚”的观点,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道德教育上,作为一位儒家学者,颜之推认为品德教育应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中心,以遵循父子、夫妻、兄弟、妯娌、婆媳等人伦关系为基本准则,将士大夫百行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之中,如“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另一方面,颜之推强调“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且将国家所需之才分为六类: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藩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认为一个人只要能专精一职,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就是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高职教育从产生就以强调实用技能的培养而区别于普通教育,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关注学生知识、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生的“谋生”功能被夸大,部分高职院校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削减了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投入,这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人格内涵的缺陷,导致学生信仰迷失、敬业精神差等不良现象。为此,当今职业教育应充分发展颜之推“德艺周厚”思想,培训德才兼备的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和促进成人学生的人格发展,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职业技能观。

南北朝时期,空疏无用的学风盛行,士大夫出现“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保俸禄之资,不知有稼穑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的社会现象,“三为亡国人”的颜之推深刻认识到子弟要学习一技之长,以自立为本,因为“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所以“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注重学生技能的提升,学生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为社会作出应用的贡献。

颜之推强调子孙学习一门技艺,用以安身立命,表现出鲜明的实用色彩。同时也明确指出:技艺不能只限于读书,而是涵盖学武、政事、治狱、钓鱼、屠肉、牧羊等各行各业。因为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都有技艺,只要刻苦学习、勤于钻研掌握技术,就能为世所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众多技艺中,颜之推要求子弟根据自己特长和爱好,锻炼职业能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种有的放矢地培养能力的思想与今天高职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出一辙,也能引起许多家长过度干预小孩专业选择进行思考。

笔者所在单位为高职院校,从2004年开始,连续八年新生的入学最低分数全在三本以上,这就证明了,只关注理论教育、忽视技能教育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轨。但认真审视当前高职教育,我们又不难发现,部分高职院校一味强调动手能力和职业技术而丢弃了理论知识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决定了教学上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知识“够用”的基础上,职业教育不仅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以提高素养,还要授予专业理论用以指导实践,要养成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

三.虚心务实的学习观。

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是儒家实现人格理想的基础。梁朝全盛时期,贵游子弟大多不学无术,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面对士风的腐朽及没落,颜之推要求子孙认真学习,并且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颜之推认为学习态度直接决定着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对于人的学业成就和道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习应当虚心。“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学习的目的就在于修身利行,而不是露才扬己。其次,学习要务实,珍惜光阴,刻苦学习,以至终身。即使少年失学,也不能自暴自弃,成年从头学起,同是亡羊补牢,犹时未晚,即使是盛年失学,也可因循苟且,以老废学:“人有坎壕,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除了端正学习态度外,颜之推非常注重学习方法。其一,勤学。颜之推特别强调学习必须勤勉,坚绝反对高谈阔论的恶劣学风,引用“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等生动的勤学故事,来勉励子孙学习。人在智力上是有差别的,但只要勤学不倦,都可以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钝学累功,不妨精熟”。其二,博学颜之推认为“学者贵能博闻”,反对道听途说,偏信一隅,“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博学的目的在于有利身行,有利涉务,博学必须要有“指归”要会”,博学的内容必须是实学,而那种“书卷三纸,未见驴字”的博士之学风只能令人气塞。所以,真正的博学,应该是“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其三,眼学。魏晋以来,玄学兴起,世人轻视典籍,道听途说已成当时学风。颜之推对此深恶痛绝,提倡眼学的学习方法,认为典籍所载,都是古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学习典籍,认真借鉴古人的经验,不仅经济,而且易于减少片面性,“不知学古人,何其蔽也哉!”师古并不仅限于学习统兵、理政、治民、办案等统治经验,“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眼学也很重要。耳闻易失真,眼见方为实,一味道听途说,专靠耳闻而得,往往经不起推敲和考察,所以,“谈说制文,必须眼学,勿信耳受。”当然,耳受也可以扩大知识,拓展视野。其四,友学。《颜氏家训》说:“《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但优于我,便足贵之。”读书需要切磋琢磨,以利相互启明,文章写作也需要切磋琢磨,“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江南文制,欲人弹射,知有病累,随即改之。”这是一种虚心好学的好作风。

四.“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育人观。

颜之推重视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长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晚辈,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很大。二是周围环境的影响:“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儿童心智不成熟,最容易受到周围的人及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但是其效果确实惊人的。

人生存于特定的环境中,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一定的环境氛围,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定型,与之接触的学生、生活及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大学校园教育者首先为青年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人文教育环境,重视发挥环境染化的积极作用,将隐性环境与显性环境有机结合,在良好的氛围熏陶下让受教育者耳濡目染,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教育效果。其次帮助青年学生对朋友的选择提供正确的引导,在朋友的言行举止中相互渲染,进行自我提升。

综上所述,颜之推提出的人才观、技能观、学习观、育人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育人战略是一致的。这进一步证明了《颜氏家训》这部经典的不朽魅力和颜之推在我国教育史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利器 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王东生《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和隐性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4).

[3]胡凤池《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早期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2).

[4]陈荧 情归自然:南北朝时“发愤著书”说的审美内涵[J],青海社会科学,2009(1).

项目来源:本文是2012年广东省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及实践”(编号:11GJB125097)成果之一。

程时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家训。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