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教研工作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下,教研工作如何基于传统的“研究、指导、管理、服务”职能与时俱进,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实现教研职能、教研工作的转型,是摆在教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提出了教研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从教学管理到教学服务的转变;二是从单一教研到“教科研训”一体化的转变;三是从研究教学到研究教育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就教研工作转型进行探索实践,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思考

创新教研机制,推动“教科研训”融合发展。

为适应教研工作范围拓宽和职能转变的形势,我们在机构部门设置、岗位人员安排及用人机制上,集教研、科研、师训、信息“四位一体”,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难点问题集中攻关。在教科研队伍的组成上,我们建立了一支由专职教研员、兼职教研员、助理教研员、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名师工作室”成员等组成的教研“集合体”,构建了“点(教研员)——线(学科兼职教研员、学科中心教研组)——面(学科名师、骨干、学科全体教师)——体(各学科骨干、区域全体教师)”式教研网络。多年来,各部门、各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科研为先导,教研为重点,培训贯全程,信息搭平台”的一体化运作模式,实现了教研工作运行机制由单向型、单干型向多向型、合作型转变。

构建三级教研模式,实现教研网络立体化。

以校为本是教研工作创新的实施途径。为进一步加强区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研交流与合作,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多样性需求,我们建构了立体化教研网络,包括区域、片区、学校三级教研渠道,创立了“区校联动、校际互动和校内活动”的教研工作三维模式,其特点是“开放式、多层级、大容量、研究型、全立交”。

开放式是三维模式的基本特征,也是生命力所在;多层级是三维模式显著的结构特点;大容量是三维模式的独特优势;研究型是三维模式的基本内涵;全立交是三维模式的运行机制。

在“三维”教研模式中,区校联动是三维教研模式的节点,引领全区各校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专题研究为依托,以案例分析为切点,积极开展重大项目的研究,并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区内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共享。校际互动是三维教研模式的支点,是一种“协作体”式的教研模式,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教研互动,实现资源互补、经验共享,到达共同提高的目的。校内活动是三维教研模式的基点。它包括校级教研学科教研、备课组教研,基于问题和需要,开展以专题论坛为载体的全员培训、以课例研讨为媒介的现场指导、以集体备课为平台的同伴协作,有效促进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

优化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吸引力。

第一,主题研究式教研,针对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提炼出有针对性的主题,作为每次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其基本模式是:发现问题,确立教研主题——征求意见,形成系列专题——设计活动,分步实施研训——确定教研形式,深入研究与分享。我们坚持每一学年或一学期集中研究一个主题,如近年来进行的“四学”研究(学情——把握动态,以学定教;学趣——亲近生活,享受学习;学法——关注过程,指导方法;学旨——坚守本真,突出素养),就是把问题聚焦于学生学习,突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与系统性,克服传统教研零散、随意、形式化的问题。

第二,学术沙龙式教研,围绕一个大家感兴趣的主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为了提高学术沙龙式教研的质量,沙龙人数不宜太多,每次活动要有中心发言人。近几年我们开展了大量针对教育教学疑难问题或热点问题的“沙龙式教研活动。如“你认为学生喜欢的课是什么样子”“如何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效性”等主题,通过读书会、案例研讨、主题辩论等形式,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

第三,世界咖啡式教研。以小组(一般4—5人)为单位,通过集体交流的方式,针对一个或几个主题相互交流。活动将全体教师分成若干小组并取名,确定小组长,围绕各自的主题进行讨论。通过几轮的汇谈(一般有几个小组就进行几轮汇谈),除了小组长外,其他老师要在每轮时间截止时,自由选择其他组,了解其他组的研讨内容,并进行交流补充。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并整理小组成员的发言记录。这种形式建立了一个充满生机的集体交流网络,让参与教研的老师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不断激发创新。近年来,我们多次开展了“一所好学校的标准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要素”“教师职业幸福感来自何处”等主题的世界咖啡式教研,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第四,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研。信息时代,将互联网思维有机融入传统教研工作之中,将会进一步加快教研工作的转型与发展,提高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是基于网络的虚拟教研。虚拟网络教研主题明确、方式灵活,不受时空限制。基本模式是:主题发起(基于QQ群、微信群、论坛、网络专用教研系统等)——资料呈现(课例、课件、案例等)——互动参与——团队引领——成果分享,五个环节互为一体。

二是“线下课堂”与“网络直播”结合。将授课教室、网络教研平台和观摩点评研讨终端相连,通过对课程的现场直播、点评、互动,共享优质教研资源,参与教研的老师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学习已经上传的教学资源,并且通过网络留言点评进行互动学习,提升教研资源的价值,提高教研工作的效率。

搭建教研平台,为教师成长提供有效帮助。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成长的土壤,为此我们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多种形式的教研平台

一是搭建网络研修服务平台,使广大教师能够平等获取信息资源和对话交流,促进区域教师群体专业成长。

二是构建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教学大赛和各项业务评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剂。我们每两年举行一次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历练、专业成长、风格展示的重要舞台。

三是为不同类型的教师搭建研修发展平台。我们实施的“引领者计划”,就是根据不同教师的资历和能力,搭建“梯级培养、分类培养”平台,通过邀请名师示范、外出培训学习等方式,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区域性教研工作转型发展的思考

研训整合创新,彰显教研本位特色。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培训和教研是两种最常见的形式,两者相互取长补短,有机结合,能更好地为教师发展提供有效的专业引领。

延展科研深度,提升教研服务品质。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不是一次两次教研活动就能解决的,只有将问题转化为课题,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才能进行有深度的教研,从传统教研工作过于注重经验总结向实践研究型教研轉型,从而更好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强化业务引领,促进教研内涵发展。要整体推进一个区域的教研工作,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牵引与教研机构的专业引领都是不能缺位的。教研室作为推动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机构,也有一定的管理职能。教研员的工作能力如何,很大程度是通过其指导教学的水平展现的。因此教研工作一定要突出专业优势,做实专业服务,充分发挥业务统领和专业引领作用,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研室主任)。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