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我国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案例剖析

摘要:FDI的进入会对一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产生影响。

本文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总结了国内企业在吸纳FDI技术溢出效应方面的成功经验,由此揭示了FDI技术溢出效应是怎样从外资企业流向东道国企业的。

根据案例研究的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吸纳FDI技术溢出效应提供有益思路。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技术溢出 自主研发      本文为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   基金项目名称:FDI对苏粤两省本土工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研究   项目编号:CX09S_002R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会引致对东道国技术外溢。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受技术进步内生增长理论的影响,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Caves,1974; Aitken and Harrison,1999;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引进FDI的规模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FDI对我国经济的技术溢出效应问题。

相对于国外来说,国内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吸收利用FDI的数量和规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国内关于FDI溢出效应研究大量出现,学者们或通过理论分析(杜兰英、周静,2002;杜健、顾华,2007;等),或从实证角度建立计量模型,对FDI溢出效应的存在性(沈坤荣,1999;包群、赖明勇,2002;等)、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人员流动,如姚洋、章奇,2001;东道国企业吸纳水平,如李晓钟、张小蒂,2004;内外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如赖明勇等,2005;行业特征,如陈涛涛、陈娇,2006;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

与理论分析与计量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相比,国内对FDI技术溢出效应案例研究较少。

现有的案例研究大多以“地区”或“地区+行业”的视角,对溢出效应机理或渠道进行探讨。

如:刘志彪、张晔(2005)以苏州地区为案例,研究了中国沿海地区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模式对我国产业进步的影响,认为外资出口加工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对苏州当地技术和管理水平产生了溢出效应;李思杰、葛顺奇(2006)以江苏昆山为例,认为通过关联效应,大量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从外资企业转移到当地企业,从而提高了当地企业的竞争能力,引起所在区位经济增长的实质性改变;陈小文、宋杰(2007)于2005年对北京地区的外资制造业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回收问卷所得数据,认为在华外资企业本土企业已经建立起一定程度的后向关联,并能够通过这种产业关联获得技术上的提高。

这些研究较为全面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不同背景下FDI对我国经济的技术溢出效应机理,但是多聚焦于中观层面,缺乏从企业角度的微观探讨。

吴晓波等(2009)的研究弥补了这个不足,他们通过对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1996—2008年的纵向案例研究,从企业这一微观角度出发,很好地揭示了学习吸收外来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现阶段我国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应该采取开放、动态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所积累的技术能力,适时地进行动态的技术引进,并加强与自主研发的结合,以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

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才是吸纳FDI技术外溢的主体和获益者,因此,从企业角度进行的微观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FDI溢出效应产生的微观机理。

故本文将借鉴吴晓波等(2009)采用企业案例研究方法,同时,为了能够对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全面介绍,本文引入多个企业案例,以期从微观角度全面揭示外溢效应是如何在跨国公司本土企业之间发生的,为我国更好地吸纳FDI技术外溢提供有益借鉴。

▲▲二、FDI技术溢出效应机制――案例剖析   一般而言,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产生影响的方式包括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两种。

前者是通过内部渠道或市场渠道向东道国企业转移技术,是一种交易行为;而后者是一种外部效应,是指跨国公司东道国投资中,引致技术和生产力在当地溢出的情况,是跨国公司对当地企业的一种非自愿行为。

(一)“干中学”的典型――广东格兰仕集团   “干中学”是本土企业吸纳FDI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途径。

知识和技术的外部性特征,使得“干中学”成为后进国家获取后发优势的重要途径。

对国外同行早已掌握的生产诀窍和管理经验,本土企业不需要从头摸索,可以通过引进设备、关键料件以及模仿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技术等方式学习、消化和吸收,通过技术溢出的方式获得一种动态比较优势,由此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干中学”通常有两种路径:单纯的技术复制和“逆向工程”。

前者是本土企业跨国公司先进技术、产品工艺以及管理经验等进行单纯照搬和简单复制,一般来说,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都是质量水平不高的技术,而跨国公司真正的核心或先进技术则难以获得;后者则是本土企业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技术进行细致研究、消化吸收并加以改善,融入到自身产品及生产工艺,从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绕开跨国公司技术壁垒获得较为先进技术,但这也对本土企业技术水平、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要想凭借“干中学”推动技术的持续进步,还必须注重自主研发的重要性。

民营企业的杰出代表格兰仕集团,其前身是广东顺德桂州羽绒制品厂。

1992年,企业转向家电业,投产微波炉,并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东芝微波炉生产线,以OEM、ODM的方式迅速形成经济规模。

1995年,格兰仕集团超越众多跨国公司,成为国内微波炉市场占有率龙头企业

2006年,在格兰仕的出口产品中,自有品牌占有率接近50%,2007年自有品牌销售率已突破60%。

到2009年,格兰仕是拥有世界最大、最强的磁控管、变压器、微型机电、微动开关核心技术生产的工厂,并拥有专利专有技术2000多项,核心技术产品开始出口欧美、日韩。

格兰仕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学习—吸收—再创造”之路。

公司的第一代领导人梁庆德提出“先做学生,后做先生”。

在公司的起步阶段,格兰仕甘做“世界工厂”,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营销、管理方式。

在制造中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正是“干中学”的体现。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干中学”落入单纯照搬复制的套路,格兰仕集团一贯重视自主研发,注重核心技术的掌控和再创造。

格兰仕早在1998年就在美、日、韩设立研发中心,广揽家电人才。

目前,格兰仕每年在研发的投入约占其总销售收入的3%—5%,仅2005年,格兰仕在空调、微波炉产业方面研制并申报审批的专利技术即达到400多项,一些专利产品成为日、韩等国公司争相模仿的对象。

较高的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投入为格兰仕的“逆向工程”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格兰仕已全面掌握微波炉、空调等白色家电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自我配套能力。

格兰仕自主研制的磁控管、压缩机、变压器、电工线材等核心元器件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在竞争中生存发展――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市场竞争对技术溢出的促进作用表现在:迫使跨国公司为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不断从母国引入新技术,从而为本土企业获得技术溢出创造前提条件;迫使跨国公司增加本土化采购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上游本土企业的发展;迫使本土企业积极学习和吸收同行业先进技术,加强自主研发,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缩小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

需要注意的是,跨国公司东道国参与的市场竞争分为两个层面,即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和跨国公司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

当国内企业跨国公司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本土企业不具备在市场上与跨国公司一争长短的实力,此时竞争机制的实现主要借助于第一个层面,东道国应引进多家实力相当的跨国公司,营造必要的竞争氛围,以防个别跨国企业垄断东道国市场,影响福利效应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