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_芙蕖翻译

一.教学要点。

1.掌握"目/鼻/日/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

可/备/实/兼"等多义词.。

2.体会本文立意特点;。

3.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4.了解本文运用的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设想。

1.一教时完成.。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重点掌握本文立意.。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1.请生读自读提示,了解李渔及其写作态度和写作风格.。

写作态度: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Ji,去声)。

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 云所欲云而止.。

取法:效法,仿效.肖:像,似.觊,希图,希望得到.。

2.请生读课文,熟悉课文,排除生字生词.。

3.根据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4.分析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总述,第二部分(2-6)。

分述,写芙蕖的各种用途,抒写芙蕖的可人之处.第三部分再写对芙。

蕖的酷爱,抒发自己的感慨.。

5.请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课文写芙蕖,突出其什么特点

可人.。

⑵芙蕖"可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可目,可鼻,可口备用.。

⑶芙蕖的"可目"表现在哪些地方?采用了什么方法?

.1.

出水之日 点缀绿波。

茎叶既生 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菡萏成花 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

生蓬结实 亭亭独立 与翠叶并擎。

⑷芙蕖可鼻/可口备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可鼻:荷叶清香 荷花异馥。

可口:莲实莲耦 并列盘餐 互芬齿颊。

备用:霜中败叶 摘而藏之 裹物之用。

作者通过以上的说明,最后指出:

无一时一刻不适人耳目之观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以此说明其可人.。

6.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1)比较阅读。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生背诵此文后讨论。

回答:

这篇课文是如何写莲的?

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其生长地,写其形特点,并赋予其象征意义,

以此写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崇高品质.。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则为我们展示了月光下的素淡朦胧的。

景色.。

这篇课文则通过荷的用途,重点写其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

特点,提倡人们种荷.。

从上面分析可见,写作目的不同,即使题材相同,描写重点也是。

不同的.。

(2)求新。

作者的写作态度就是求新,这在自读提示中已有说明,课文第一。

段又说:非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本文的新表现在哪些地方?

.2.

立意新:

古代写荷的诗文很多,一般都从其美丽/高洁着眼,或直接赞美。

花的形态,或以荷喻人,赞扬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

本文写荷,既写其当令时的娇姿,又写荷谢后的莲蓬,从其出水。

一直写到荷叶衰败,写其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上去写,这是一般文人。

不屑于写的.。

语言新。

用语清楚,新鲜,句式整齐,采用多种修辞格--或顶真或拟人。

或对偶,读来清新入口.(讨论完成练习二/三.。

(3)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请生举例说明)。

8.完成练习一,掌握一词多义现象.。

9.说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儿用法,掌握词的活用现象.。

(1).日高日上.(日,一天天地,名作状;高,往高长,形作动;上,往上长,名作动)。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长,长处,形作名)。

(3).则莲实与藕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芬,使...芬芳)。

(4).此皆言可目者也.(目,观赏,名作动)。

(5).可鼻(鼻闻,名作动)。

(6).又时病其漏(病,以...为苦,意动)。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