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乙混元内功_武当太乙门内功文化脉系溯源(三)

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在道教。

”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指出了中国文化的源头。

规模庞大、内容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以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众多学说构成的。

这些精妙的古文化来源于涓涓溪水的上古,从有图腾记载开始,上古的先祖们从实践中观察天体的运行,从而产生了星象学而知道天文,观察自然界周而复始的变化而产生阴阳五行,观察自身身体的现象产生了经络学,观察自然界其他物种的习性及规律而产生仿生学,所有这些古文化的产生,都充分说明上古先民在不断学习自然、应用于自然、尽可能的掌握自然……然而,所有这些上古绝学,都是为了生存。

生存这个当今被称为养生的词汇,对于医疗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然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课题,而在远古时期就更是一个时刻必须面对的难题。

为了更好地生存,先人们不断地探索,追求更完美、更实效的方法。

从原始无意识被动的“大舞”,到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地“练形”;从单一的灵动,到主动地模仿自然界的各种生灵,先人们跨越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黄帝内经》开篇就论述了上古先人们的养生保健方法。

经云:“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这段著名的记述,十分清晰地记录了上古先民采用的养生方法,就是独立于天地之间,把握住阴阳的变化,保持全身,肌肉犹如一体的站桩功境。

这种养生的方法在武当太乙内功文化中,比比皆是。

诸如武当太乙“罗汉醉酒图”中的“罗汉抱腹桩”,要求两脚踏着大地,身体屹立在天地之间,双手合抱小腹下,行吐纳、观想等内功心法。

虽然从功法名称上带有后来佛教的影响(功法名称应该是为后期传承者所改或所加),但从其功法本身的特性看,其朴实无华简单实用的功法,明显带有先秦上古时期的痕迹。

这些功法,从桩架结构到行气方法等内在意识的运用,都可以佐证《黄帝内经・上古天真》的论证。

有关这些文化的现象,还可以从远古的“图腾”上窥见其身影。

1975年,青海乐都地区出土的文物双耳彩陶上有一彩绘浮雕人像。

塑像二目微闭,口张大近圆形,腹部隆起,双脚平放略比肩宽,下肢弯曲呈蹲裆式,双手张开置腹部两侧。

就人物的动态而言,二目垂帘状似凝视守神,圆张之口似气功吐气过程发“呵”声,显然是在进行呼吸精气。

双手的姿势和蹲裆式的架子则表现出站桩功气沉丹田的神态。

这个彩绘浮雕的形态与武当太乙内功文化《罗汉抱腹桩》的桩架结构完全相同,直接证实了《黄帝内经》中有关上古真人养生的论述。

同时也表明,武当太乙内功文化的“呼吸精气,吐故纳新,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内修思想,早在四五千年前黄帝时期的马厂文化时代就已经较为完备。

在先秦诸贤中,最著名的养生家非彭祖莫属。

《庄子・刻意》中记载:“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在众多的史料中都记载上古时期的养生家――彭祖,在修炼界看来,彭祖不仅是有记载以来,中国传统养生术的鼻祖,而且是华夏远古文化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接性的代表人物。

后世各家学说的养生精华均来自此人,道家尤以此人为宗,他提倡的“吐纳导引”、“熊经鸟伸”等一系列的养生要旨,影响了后来几千年的中华练养文化

武当太乙内功文化中,有相当多的功法,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体现上古文化的神韵。

诸如彭祖的《灵龟胎息法》、《鹤形》及《蟾月图》等,作为上古文化的重要代表,具体地展现了上古先人诸多的文化内涵。

它们当中大多都是建立在彭祖仿生学的基础之上,甚至直接来源于彭祖,诸如鹤眠三式、灵龟胎息三式及熊形三式。

灵龟胎息法》秉承道家的“复归于婴儿”,模仿的是(“婴儿”在胎内的呼吸,是一种特殊的呼吸方法。

在没有食用外来有质食物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肚脐进行呼吸,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

当“凡息”尽的时候,“真息”才出现。

“真息现,则周天开,周天开,则内气行,而大药生”。

太乙门中彭祖所传的“灵龟胎息大法”,从模仿灵龟采天地宇宙之灵气,吸日精月华之精微开始,进而进入冬眠停止“外息”,此时启动“胎息”,进入“凡息尽,真息动”的先天龟息真境。

由此大周天开通,积累“大药”步入登顶成圣之途。

灵龟胎息法”把上古养生术中的练形导引、呼吸精气、凝视守神等多种方法融为一体,体现了上古养生术简单、实效的特性。

鹤眠一法开督脉”,这是对彭祖鹤眠”一法内涵最贴切的解释。

彭祖所传的“鹤眠”,是武当太乙内功文化中一个主要的“卧功”练习法,在上古文化领域中,养生家们也被称之为“炼气士”。

按《说文解字》中所解:“炼者,从火,柬声。

本义:提炼。

”“火”,在传统的内炼学说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素有“无火不成丹”之说。

“火”的另一个含义,即“阳”。

“进阳火,退阴符”。

所谓“阳火”,就是指的督脉之真阳。

从古至今,所有道家内炼学追求的唯一目的,就是练成纯阳之体。

督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

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是行大小周天极其重要的经脉之一。

督脉三关开通难,通了三关证地仙”。

彭祖鹤眠”直行升阳大法,顿开督脉三关,进入周天循行的境界。

《蟾月图》则是武当太乙门的核心功法之一。

顾名思义,《蟾月图》即蟾与月亮的彩图,蟾为灵动,其象乃月,月交日映而生辉。

“蟾映月象凝神立,顿叫天罡纯阳生”,“日月并轮,地天交泰,譬日月经天之法,绳之衡准,气化周宫,纳天象于丹法,融脉气通丹道,仙丹共用,顺逆之别也”(李兆生先生《医宗慧照心传》)。

《蟾月图》喻“蟾”“禅”以现修真之法相,合虚空以成入道之真机。

在后世的功法论述上,仍然带有后期佛教的影响,但其功法本身体现的则是古天人合一之说,表大道玄机之密律。

“一阴一阳一太极”。

太极混化反无极,无极清净归太虚。

太虚者,无上大道是也。

《蟾月图》一法尽显太虚无上之妙道矣。

此法道妙,出于太极,分化无极,道体含义,“尽在朦胧寂静中”体现人天同律之微。

寂兮寥兮,其神妙境界只能意会,岂可言表乎?   蟾乃上古先人所崇拜的神物,从出土的彩陶文物中证实,早在公元前6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把蟾以图腾的方式普遍记录于各种器皿上。

考古学家一般把这种现象归于生殖崇拜,而修炼界往往有自己的看法。

“月魄寒辉凝太空,蟾禅何故碍蜻蜓,碧波孕育藏真体,分洪水晓潜阳升。

”《蟾月图》的歌诀充分体现了先人一贯的修真要旨,也说明了这个典型的上古文化内涵境界。

武当太乙内功文化《蟾月图》、《灵龟胎息》、《鹤眠》等内功修法,再现了上古时期先人们的仿生、象形、崇神等各种文化意识养生的理念。

为我们研究上古时期的养生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依据,也让我们感悟到上古先民的聪明睿智。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