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微课程”资源建设初探

【摘 要】目前“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但将“微课程”与具体学科问题教学整合的应用特别是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应用较少。文章初次探索尝试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微课程”相结合,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微课程”设计、研究,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优势特征,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贴近大学生、更有亲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课程;微课。

在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广泛普及应用时代下,当代大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的一代”。新的信息,新的思想以新颖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了追求时尚载体,满足自身张扬个性和表现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时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大大扩张了人际交流、信息互动的空间。新媒体凭借上述特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个体的文化取向、审美取向和价值定位。给每一位大学生的道德生活创造了宽松的空间,影响着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塑造和养成。

“微课程”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型教育学习资源,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具体的问题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微课程具有内容含量小、视频时间短小、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切入问题迅速、讲授线索清晰,总结收尾快捷等特点。

目前“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但将“微课程”与具体学科问题教学整合的应用特别是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应用较少。初次探索尝试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微课程”相结合,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微课程”设计、研究,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优势特征,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贴近大学生、更有亲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

一、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

(一)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当前思想政治内容往往较陈旧,大部分是抽象的理论,与社会生活联系不紧密;缺乏时代感和说服力,很多理论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的需求;部分内容多次重复,让学生产生厌倦感;部分内容又过于深奥使学生难以理解;千篇一律的说教灌输的方式使教育过程缺乏新意、气氛沉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创新。面对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多样化的趋势,“微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微课程”相结合,符合新的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国外“微课程”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 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 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 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 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成功的应用案例极大的促进了“微课程”在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

(三)国内“微课程”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如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的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 年度专项课题,其目标是建设一至六年级12 个学期192 条《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并推广应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2012 年1 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 月至2013 年8 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个席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与普及“微课程”的活动自此展开。

二、建设流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微课程”内容的选取。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能力,结合云南的社会科学研究热点,选取适合林业大学进行讲解和演示的内容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让学生共同参与“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二)“微課程”的设计。

结合“微课程”的类别,设计具体的“微课”的教学设计,比如选取入党前的教育内容设计微课程,优先让学生干部参与设计并进行效果评估。

(三)“微课程”的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包括视频资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以及图片素材。根据需要,结合选取的内容可以拍摄授课视频,也可以制作三位立体的虚拟仿真或者二维空间的时间序列动画,当然也需要一定量的图片展示素材、文本素材等资源。根据不同的资源,选取适当的开发工具,进行微课程资源开发。视频编辑软件可以采用Premiere、会声会影等编辑软件,三维动画可以采用Maya或者3Dmax 软件,二维时间序列动画可以采用flash 软件,图片资源可以采用Photoshop 和CorelDraw 等软件。拟开发入党前的教育及大一新生专业教育2个内容制作、开发微课程

(四)“微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

在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将开发出来的微课程资源进行组合、整合与统合,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实践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开放学习和泛在学习。并实现平台间同类微课程或不同微课程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实现微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

(五)“微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课程开发、应用与交流共享之后,需要对微课程进行多元评价和微课程教学应用评价,为接下来微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计划请学校党委宣传部和团委对微课程进行评价教育评价、多元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都可以用于微课程评价,及时的评价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更优秀微课程的开发与共享。

三、发展趋势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微信、Facebook、Youku等)一样,“微课程“也将具有十分广泛的教育应用前景。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期待思想政治教育“微课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