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机制探究

摘 要:消除贫困是一项重大民生实践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贫困的多发区域,贫困人口集聚,呈现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现状。

因此,笔者尝试通过以多民族分布县域的赫章贫困实践机制的探究,寻找民族地区消除贫困的一些可行性建议和对策。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机制;探究赫章县   作为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赫章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县域中,经济发展困难,贫困程度较深。

2014年,全县有贫困乡镇21个,贫困村287个,贫困人口16.67万,贫困发生率21.4%,由于地处老、边、穷区域,县境内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2014年被省政府取消GDP考核,[1]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困难,反贫困任务艰巨。

一、赫章贫困实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自治州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工作机制,在后来的国务院扶贫工作会议中精准扶贫被正式作为我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扶贫方式。

赫章的反贫困实践建立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之上,根据“六个到村到户”、“四看法”等手段,推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

1.产业扶贫实践   产业扶贫一直是赫章县反贫困实践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县有各类产业开发合作社476家,主要分布在种养殖业。

近年来,赫章县坚持走山区特色农业发展路子,全力打造“211”山区特色农业工程,即到2015年种植200万亩核桃、年存出栏100万只羊,到2020年种植和抚育中药材100万亩。

该县已种植核桃122万亩,年存出栏48万只羊,种植中药材15.05万亩,形成了多家龙头企业带动的核桃、生态畜牧业和中药材“三大产业”链条。

[2]出现了野马川产业示范园、六曲河小城镇产业示范园、平山农业观光示范园等产业示范带动园区。

而在笔者调研的雉街等乡镇,核桃种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万亩核桃基地和高原生态鸡养殖基地,参与农户年均增收超过万元。

2.金融扶贫实践   小额信贷、农村金融夜校等扶贫方式的推广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其中,享受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果成为赫章金融扶贫实践的又一亮点,赫章小额信贷主要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业大户倾斜,通过建立信贷评估机制,农村信用社对农户放款,并给予利率方面的优惠,激活了农村金融的同时,壮大了扶贫产业发展的规模。

而农村金融夜校,则是赫章县创建信用乡镇的一项举措,在信用评级较好的乡镇,通过对农户普及金融知识的夜校上课等方式,让农户对理财、存贷款等方面政策有更加深入了解,创造农户与金融机构双向互动机制,让更多的贫困户得到项目启动资金,自主创业。

3.文化扶贫实践   赫章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21.3%,其中主要以彝族和苗族人口较多,有少量回、白、布依等民族分布。

赫章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一直是赫章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开发资源和文化扶贫资源。

近年来,赫章不断加大对各乡镇的民族文化典籍和其他民族文化资源的搜集力度,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文化站,通过加大文化宣传、技能培训等手段,培养了一批批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通过民族文化开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二、赫章贫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1.产业扶贫没有因地制宜   产业发展需要一定的区位条件,盲目的发展,既不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也不符合农户脱贫的实际需要,浪费了本来并不多的助农资金。

在笔者的调研中发现,在雉街、兴发、财神等乡镇,核桃被种植到土壤贫瘠的陡坡土和高海拔的山区草地上,没有认真考察核桃生长的土壤条件,产业扶贫效率大打折扣。

2.金融扶贫瞄准偏离   农村金融扶贫是农村扶贫手段中关键一环。

然而,在当前精准扶贫的前提下,对贫困户的扶贫要求精准到户,事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在农村金融机构在开展小额信贷和农户贷款评级的时候,考虑到的是收益稳定性的问题,所以贷款的发放比较偏好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个人或收益率高的项目,一般贫困户很难通过评级获得自己想要的贷款金额,更有甚者被排除在这一平台之外,出现了农村信贷瞄准的偏离[3]这些因素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实际上的扶富不扶贫,出现了瞄准机制的偏离,与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宗旨偏离。

3.文化扶贫关注度不足   文化贫困被视为一个民族地区贫困的因素,主要是由于民族文化自身对扶贫工作的影响。

比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原因,在消费观念、价值观等的影响,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极大的依赖性,对于在一些相对社会经济相对发展地区行之有效的帮扶手段,可能面临着搁浅的危险,这些都是不注重民族地区文化差异导致的,因此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凝聚和整合民族的集体力量,实现山区少数民族的整体脱贫。

[4]   三、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建立市场机制,积极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赫章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县境地形多以山地为主,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山地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山地生态畜牧业和核桃种植产业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在发展当地山地生态种养殖业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培育本地品种,不断壮大规模经营。

因此,在赫章扶贫产业开发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市场接轨,培育出一批既具有本地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牌产品,实现产业扶贫目标。

2.金融扶贫瞄准贫困户,建立权利保障机制   金融扶贫,让一部分人享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走上富裕小康路,赫章的金融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更多的是在金融扶贫过程中,贫困户被排斥在进入贷款资格获取的名单之外的现实。

因此,要改变这些现实,让贫困农户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扶贫待遇,必须完善金融扶贫机制,建立起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鼓励乡村金融机构在盈利的基础上更多地在农户贷款和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投放的过程中向贫困户倾斜,实现真正的扶贫、帮困。

3.整合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民族地区贫困实践内涵。

民族文化应该是民族地区贫困的一张重要品牌,要打造出一条符合地方发展的民族文化开发之路。

因此,在开展文化扶贫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通过对民族地区历史、人文、生态环境各方面的系统掌握,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民族文化开发方案,整合民族饮食、民族音乐、舞蹈等资源,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助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收入的提高,实现脱贫致富。

四、结论   民族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如何实现民族地区消除贫困,关乎民生,关乎同步小康和美丽中国建设大局。

为实现民族地区贫困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反贫困成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格局的形成,我们需要整合民族地区贫困实践机制,在体制机制和反贫困工作各环节中各要素的互动,充分调动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实现减贫摘帽。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社学院)   本文受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中国日报网.中国贵州:取消考核10个贫困县GDP.乌蒙新报网.赫章“211”山区特色农业工程引领农业产业化.邢成举,李小云.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9):110.   [4] 陈全功,程蹊.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与发展型减贫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77.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