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走出去,任重而道远 任重而道远

据国家工商总局近期公告,福安坦洋工夫”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标志着这一享誉百年的历史名茶又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尤其是在当前福建红茶市场呈现出欲与铁观音、武夷岩茶平分秋色的境况下,中国驰名商标的“入囊”无疑让坦洋工夫如虎添翼。

正当我们投之以关注的目光时,恰巧遇上了来榕出差的福安市林光华副市长。

本刊记者就坦洋工夫品牌的恢复与发展和他展开了对话。

他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娓娓道来,让我们坦洋工夫熠熠生辉的过去时、步步为营的现在时和欣欣向荣的未来时有了个全新的认识,也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一个“茶官”以一颗挚热的爱茶心,为重塑一个百年品牌的辉煌而表现出的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

特定的历史文化积淀      《海峡茶道》:我们都知道坦洋工夫的历史悠久。

有人还说安徽的祈门红茶也是源于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林光华:目前可查的一些历史资料记载,铁观音问世于清朝雍正三年至十三年(公元1725—公元1735年)间,距今有270多年的历史;大红袍,并没有非常确切的诞生年份,不过按原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说法是500年(“忆当年六棵母树五百年流芳,看今朝数亿红袍千万里飘香”)。

然而,制作坦洋工夫的主要原料一“坦洋菜茶”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四年,也就是1371年,距今有629的历史,而它真正创制的时间是在1851年。

创制20多年后,有个叫余干臣的人从福建罢官回到安徽黟县老家,又把坦洋工夫的制造技术传到祁门,创造了与印度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斯里兰卡乌伐红茶齐名的世界四大高香红茶之―――祁门红茶,从这点上看,可以说祁门红茶是源于坦洋工夫的。

海峡茶道》:坦洋工夫曾经在国外享有盛誉,并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这是否已经成为今天坦洋工夫重振雄风的特殊历史背景?   林光华:那当然了!坦洋工夫曾经很受欧洲人的欢迎,就在获奖当年,它的出口量达到了7.2万担,它还曾是英国皇室的专用茶。

所以,站在历史方位看坦洋工夫

我认为坦洋工夫就是福安人智慧创造的,即为国人所青睐,又适合欧洲人口味的健康饮料。

它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中华民族走向衰弱之后,在欧美世界出现的“中国制造”,表明中国制造可以走向世界的。

这也是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声控诉与呐喊!它向全世界昭示中华民族必然复苏!现在鸦片战争整整过去170年了,改革开放的中国。

国盛茶兴,坦洋工夫理所当然要崛起!坦洋工夫红茶理所当然要红遍世界!      万里河山一片红,坦洋工夫占头功      《海峡茶道》:目前,坦洋工夫已经作为公共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能不能简单和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年的品牌恢复过程?   林光华:2006年以前坦洋工夫产业不算做得太大。

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一直都是处于“红改绿、绿改红”反反复复的变化过程。

从2006年开始,福安市政府开始着手坦洋工夫品牌恢复工作。

经过3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就拿2008、2009年来说,形式上,坦洋工夫获得了福建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国家标准也获得了批准和发布实施;内容上,据初步统计,毛茶产量达2.74万吨,茶业商品总值26.20亿元。

其中红茶产量3200吨,商品总值13.2亿元;此外,还新增了21家授权生产坦洋工夫的企业,现已达34家。

随着“坦洋工夫”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增强,省内外掀起了一阵喝“坦洋工夫”和红茶的热潮,茶界有人称之为“万里河山一片红,坦洋工夫占头功”。

海峡茶道》:那您如何看待。

万里河山一片红。

坦洋工夫占头功“这句话7坦洋工夫的发展对福建红茶产业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7   林光华:这句话是业界人士对坦洋工夫的评价。

作为福安市政府的一员,我们不能。

自吹自擂”,但可以肯定的是坦洋工夫在福建红茶市场中还是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是有事实依据的。

比方说,南方佳木这个企业,2009年在福州市场的茶叶销售中坦洋工夫的销售额就占总额的70%,而且你也看到它在福州开了不少店。

如果市场前景不好,它还会一直开店吗?这就是坦洋工夫被消费者看好的一个缩影。

再比如,我前些天突发奇想,在G00gIe上分别输入“坦洋工夫”、“铁观音”和“大红袍”3个词进行搜索。

铁观音”最高。

有51g万条结果。

其次就是。

坦洋工夫”有187万条。

而“大红袍”是145万条,其它茶叶知名品牌则很少。

这说明媒体对坦洋工夫的关注度也是很高的。

毕竟坦洋工夫恢复品牌打造才3年多。

可以说,它对全省红茶产业的发展是起着领军作用的。

海峡茶道》:坦洋工夫能成为福建红茶产业的领军者,政府在其中又承担了怎样的角色、做了哪些工作?   林光华福安市委、市政府在宜传和推广坦洋工夫品牌上花了不少工夫

除了“省标”和“国标”以外,它的制作技艺还被省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上报国家级待批。

在市场的开拓上,我们在全国发展坦洋工夫专卖店、专柜等近一两千家,引领了中国红茶的市场消费。

另外,我们还在福州、北京、上海、厦门、香港、广西横县等地分别举办了“坦洋工夫”推介会。

并组织各茶企参加了200g年全省名优茶鉴评活动、第六届“闽茶杯”红茶鉴评会等。

创造了佳绩。

当然了。

这些都是我市市委、市政府实施的茶业发展。

五个一”工程中的―部分。

海峡茶道》:“五个一工程”是什么?   林光华:“五个一工程”就是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每年品种改造一万亩、举办一次大型茶事活动、建立一个茶叶交易市场――中国海峡大茶都、建立一个茶叶加工园区、打造一个品牌――扫洋工夫

要走出去,任重而道远      《海峡茶道》:这些年坦洋工夫的崛起我们有目共睹,但背后是否也有过困难呢?   林光华:困难肯定是有的,归结起来主要有这三方面:第一,(坦洋工夫)品牌发展起来,就有些不法之徒受利益驱使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这是要坚决整治的,防止他们“春风吹又生”;第二,坦洋工夫的销售市场还未完全拓展开来,品牌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人才较为紧缺,这里包括栽培、加工的技术人才和营销包装、策划人才。

海峡茶道》:从政府的角度,是否已经有了解决的方法?   林光华:首先是在品质和品牌管理上,我们成立了茶业“两会”。

一个是茶叶专家委员会,由市政府联合省茶科所(福建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的9名专家组成,对一些坦洋工夫生产企业进行抽样检查和无记名投票,而这些企业必须是证件(如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企业代码证、QS等)齐全的;还有―个是品牌管理委员会。

从工商、质检、卫生、公安等有关职能部门中抽调人员来加强质量管理,加大品牌保护力度。

品牌的进一步推广方面,我们还要加强宣传推介,通过举办活动来提高它的知 名度。

今年,我们计划在海峡大茶都举办春茶、秋茶交易会;在北京、上海、广州、东北以及西南地区等举办推介会,特别是上海,因坦洋工夫与世博会有着历史渊源,它将会参展上海世博会;还有就是举办纪念坦洋工夫获巴拿马金奖95周年活动暨第五届坦洋工夫斗茶展示会。

海峡茶道》:最近坦洋工夫和台湾的“一炮红”成功“联姻”,推出了“两岸红”精品红茶,成为业界和市场的热点。

这个创意是怎么产生的呢?   林光华:那是我和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梁建平总编一起喝茶聊天时梁总想出的点子。

我们才有这个创意。

此前,台湾茶协会理事长圣轮法师开发了一款叫“一炮红”的红茶

我们想既然台湾有“一炮红”,福建有。

坦洋工夫’’红,那么要红海峡两岸一起红,于是就和圣轮法师、福建坦洋工夫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小灵商讨联合开发一套产品—将“一炮红”和“坦洋工夫”捆绑在一起,就是“两岸红”。

“两岸红”在第三届茶博会上推出,各方反响热烈,产品供不应求。

海峡茶道》: “两岸红”会对坦洋工夫下一步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林光华:我想是有着政治和经济两方面作用的。

从政治上看,“两岸红”象征着海峡两岸的和谐,这是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是相符合的,它将有利于两岸茶业的经贸合作;经济上呢,有统计数据显示,台湾每年向国外进口约1万吨的红茶,也有种说法是“2~3万吨”,但不管如何,我们坦洋工夫如果争取成为这1万吨的1/10,就有1000吨。

那市场前景就很广阔了。

我们还在海峡大茶都开辟台茶一条街。

现在已有18个台茶企业入驻,再开辟红茶一条街。

我们正在构建成立海峡两岸红茶中心,希望日后人们―提起红茶就联想到福安

另外,在福安北部、西北部的松罗乡、范坑乡、晓阳镇等地吸引一批台商前来投资,开发3000—5000亩的茶园。

还有一个,我提议建造“台茶之父”吴振铎的纪念馆,他也是我们福安人,这样更能促进两岸的交流。

海峡茶道》:新的一年,您对进一步发展坦洋工夫有什么新的想法?   林光华:首先是继续转变思想观念,我们不能成天呆在山上种茶傲茶,要从过去单纯重视生产、加工环节。

转变为重视生产、加工环节与重视品牌建设、茶文化建设并举;其次是跳出茶业茶业,跳出福安茶业福安茶业

使福安实现从“茶业大市”向“茶业强市”转变。

此外,我们争取在1~2年内,把坦洋工夫发展成为在国内与“铁观音”、“大红袍”齐名,3年后发展成为中国一流的茶叶品牌,再经若干年努力争取占领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重返欧洲。

海峡茶道》:“立顿”是世界茶业的第一品牌,要觌叫板“立顿”,任务似乎很重。

光华:当然,现在娶叫板“立顿”不太现实。

给你说个数字吧,2005年立顿的销售额有20多亿美元,就相当于我们全国所有茶企销售额的一半。

可见这品牌有多大。

然而,我们要走出去、和世界接轨,与世界知名品牌竞争,任重而道远的。

去年,在参加了香港茶展以后,香港的几名客商就成立了一个公司,以香港为中心向世界辐射推广坦洋工夫

接着,我们要在欧洲开辟一些“据点”,由政府引导企业去开拓市场。

我们希望与“立顿”等知名品牌的合作双赢,共同托起红茶市场。

此外,我们还要重视文化宣传,借助文化的力量来推广品牌,并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延伸坦洋工夫的产业链。

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发展茶食品、饮料、药品等深加工产品。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