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说理艺术

曹美菊。

2019年3月18日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明确要求,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规律性,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应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理艺术,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理艺术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理直气壮又入情入理地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想上解惑释疑。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说理要达到艺术的境界关键是做到六个字“真情、真理、真信。”。

一、 真情——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马克思曾讲,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要做到这一点,政治理论教师讲课说理中应有激情、真情,做到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引领学生在学理论、用理论的过程中感受真理的力量和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常能以情感人,习总书记讲话充满着亲和、温和、随和,以及平等、平易、平实的风格特点,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不经意中感化人、教育人和引导人。比如,令大家记忆犹新的是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一开口就说“让大家久等了”,接下来又说“大家很敬业、很专业、很辛苦”,言语中一股理解人、关心人的暖流悄然涌动,浸润心田。在这篇精彩的讲话中,他还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样的语言没有高调和口号,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而是一种近乎谈心式沟通交流,沐浴着人的心灵。他在坦桑尼亚演讲时,一开口用“哈巴里”打招呼,用“阿桑特民萨那”来谢谢大家。他在墨西哥演讲时,还深情地道白:“我是一个足球迷。”等等,处处尽现一个大国领导人的平等待人、平易近人的亲民风彩。特别是总书记在每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时,经常用自己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来促膝谈心,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说管用的话。比如,他关于要求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系列讲话,都不是板着脸孔、硬邦邦地说话,而是言传身教,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示之以行。他曾讲自己在福建宁德当地委书记时为何不住窗式空调房间而住在居民区里,为何一直不敢带头装空调,在河北正定当县委书记时如何用车,以此告诫领导干部不能搞特殊化;在福州工作期间如何“坚壁清野”拒收购物卡等礼品,以此引导领导干部拒腐蚀永不沾;外出调研如何避免“扰民”、不搞特殊化,以此教育领导干部要跟群众多零距离接触,多打成一片,不做群众反感的事,等等。他还语重心长地要求领导干部“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省下点时间,多读点书,多思考问题,油腻的食物少吃一点对身体还是有好处”。这样的话语既如长辈,又似邻家兄长,让人如沐春风,心有所动。

感情是通向人们心灵的桥梁。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建立真挚的感情,架起了感情的桥梁,“理”才能通过这座桥梁输送到对方的心坎上。说理教育,不仅是思想的交流,也是感情的交流。只有做到心心相印,情感融洽,人家才会接受你说的“理”。说理不动情,道理再正确,也难以被人接受,也就是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只有情感沟通了,才能使道理扣人心弦,致人心顺,得人心服。

二、真理——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用理论说服人是必要的。《荀子·非十二子》中说:“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这是说,与人说理,立论要有根据,言谈要成道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理论说服的过程。只有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就能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1.治国理政大道理通俗易懂的讲。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如“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把中国的发展蓝图用“梦”托举出来,百姓听了,比用这个工程、那个工程,好懂多了;谈到改革的艰难,习总书记说“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形象地说明了当前改革越往纵深推进,难度越大,要求我们不要抱怨、不要气馁、不要固步自封;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的问题,习总书记抓住要害,一语中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于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要求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少些“迈过锅台上炕”的做法,也少些“事后诸葛亮”的行为。

2.治国理政大道理引经据典的讲。习总书记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使讲话富有哲理,让人信服。对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的评价,引用“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古训,让人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对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进行了评说和展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引用鲁迅的“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谈到建设法治中国,习总书记引用“法令行則国家治,法令弛则国家乱”。

3.治国理政大道理科学准确的讲。习总书记讲话中,坚持科学态度,精准系统分析,把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阐述:“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谈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时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讲到强军时指出:“战场不赢,一切等于零”;讲到中国和平发展的问题,为了打消国外对我们的疑虑,他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4.对比剖析说理

教师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事物,转变认识,离不开对比剖析说理对比,就是在同一种类型的事物之间,或者在虽然类型不同,但却有某种联系的事物中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剖析,反映事物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可以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具体。

对比剖析,是人类认识事物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又互相联系的。通过对比剖析,才能看到事物间的联系与差别,使我们抓住事物的特点与本质;才能正确地鉴别事物,在复杂的环境中不迷失方向;也才能在比较中分清是非,转变观点,提高认识。例如,在抗日战争初期,人们对抗日前途有不同看法。有的人认为日本军事强大,中国弱小,抗战必然亡国;有的人认为日本小国,中国大国,我们抗战必然速胜。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这篇著名的文章中,通过对比剖析指出: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退步、寡助”,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进步、多助”,推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这一论断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它一扫那些悲观的观点,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要搞好对比剖析,需要注意的是:一要选—的、为大多数人所公认的事实进行对比,不要选用含糊不清的、有争论的事实对比;二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即用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对比事物,防止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三要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通过分析找出事物的特征和方面,加以比较,从而找出事物的异同,或通过综合把分开的特性或部分联系起来加以比较,以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三、真信——分析可信,具有说服力。

说理的真正力量在于分析、劝说和论证的逻辑性。说理可信,就是说理中要做到论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推出必然性的结论,令人信服。做到真信,教师就要善于逻辑分析。逻辑分析的方法很多,我这里主要分析以下几种。

1.设问说服

教师说理中,有时为了紧紧吸引对方思考自己的道理,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引出对方藏而未露的观点,就可以采用设问的办法。这样,教师可以牢牢地掌握说理的主动性,使对方处于被牵制的局面。常见的设问说服方法有:

其一、选择诱问法 例如: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里担任要职。有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不能保守秘密呢?”那位朋友回答道:“当然能。”罗斯福笑着说:“那么我也能。”。

罗斯福用选择诱问方式“你能不能保守秘密”这样的问话,迫使对方在“能”与“不能”之间选择,而不管哪种回答都不利于那位朋友,却对罗斯福有利。当对方回答“能”的时候,正中罗斯福下怀。假如对方回答“不能”的话,罗斯福就可以直接拒绝告诉他,他可以这样来回答:“既然你不能保守秘密,那我怎么可以告诉你呢?”。

选择诱问往往以“能不能”、“可以不可以”、“要不要”、“是不是”等形式出现。这样的发问,限制了对方回答问题的范围,使对方不能含糊其辞地回答问题,可以使观点明朗化,从而攻其一点。

其二、隐含假设式诱问

隐含假设诱问,是说理者将难以使人接受的观点隐含在问话中的一种故意发问。在逻辑上人们通称这种问语为“复杂问语”。隐含假设诱问也是诱人上当,而且这种诱人上当的手法更显得隐晦和狡诈。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年轻的时候曾有过这么一件趣事。一天,华盛顿家里丢了一匹马,他获悉是一位邻居偷走了,便同一位警官到邻居农场去索讨,但邻居拒绝归还,还声称那是他自家的马。华盛顿灵机一动,走上前去,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居说:“如果这是你的马,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邻居答道。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居急着争辩说。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我又说错了……”邻居还想狡猾地辩解。“是的,你错了。”警官说,“已证明马不是你的,你必须把马还给华盛顿先生。”。

为什么华盛顿能轻而易举地把马要了回来呢?其高明之处,在于他的问话“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里,隐含了“这匹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这样一种假定。邻人误信了这种假定,并且在不得不回答华盛顿的问题的情况下,瞎猜一气,终于上当。不难看出,假设诱问是话有话,问中有圈套,往往可以出奇制胜,使对人措手不及。

2、条件说服

说理中,有时对方不讲道理,不尊重自己,坚持错误的做法,教师要批评他、说服他,还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可采用条件说服法。

例如:《晏子春秋》中有一则故事,齐国大臣晏子(晏平仲)出使楚国,楚国君臣存心要把齐国的使臣侮辱一番,显一显楚国的威风。他们知道晏子个头矮,就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三尺高的窟窿。晏平仲到楚国后,接待他的人不开城门,叫他从这个窟窿钻进去。晏平仲看了看这个窟窿,听了接待人说的话,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我又不是访问狗国。我在这儿等一会儿,请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国家?”接待他的人立刻把晏平仲的话告诉了楚灵王,楚灵王没话说,只好吩咐人打开城门,把他迎进来。

晏子运用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说理方法: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我又不是访问狗国,所以,我不鉆狗洞。理直气壮地拒绝钻狗洞,回答非常得体。

楚灵王见了宴平仲,见他很矮小,取笑他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平仲说:“这是什么话,临淄城里挤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一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走路的人肩膀擦肩膀,脚尖碰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灵王说:“那么,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平仲打着哈哈,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如果访问上等国,就派上等人去,如果访问下等国呐,就派下等人去,我最没出息,就派到这儿来了。”说完他故意笑了笑,搞得楚灵王很不好意思,楚国的大臣们都觉得自己不是晏子的对手,对他不得不尊敬起来。

晏平仲机智地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式说理方法:如为不屑者,则使不屑王;晏最不屑,故直使楚矣!这样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讥笑了楚王的无能。

3、举事证理。

事实胜于雄辩。摆事实,讲道理,是教师说理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逻辑方法。

邓小平在对新西兰总理朗伊的讲话中,总结推行改革的经验是“拿事实来说话”。他认为一个政党推行政策必须这样做,一个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更应这样做。邓小平指出:“对这个政策有一些人感到不那么顺眼,我们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来说话。农村改革,开始的一两年里有些地区根本不理睬,他们不相信这条路,就是不搞。观望了一年,有的观望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来了,他们就跟着走了。这里指的不是农民群众,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所以,改革的政策,人们一开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过事实的证明才能被普遍接受。”。

“现在我们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全面改革,同农村改革一样,起初有些人怀疑,或者叫担。他们要看一看,对这种怀疑态度,我们也允许它存在,因为这是正常的,既然改革是天翻地覆的事业,是伟大的实践,是一场革命,怎么会没有人怀疑呢?即使在主张和提倡改革的人当中,保留一点怀疑态度也有好处。处理的办法也一样,就是拿事实说话,让改革的实际进展去说服他们。”。

邓小平用我国农村中、城市里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事实证明党的改革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最有说服力。

总之,政治理论教师掌握了说理艺术,讲课中就能化真理为春风,绽开璀璨的思想之花,育出累累的精神硕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70)。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