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李文静。

摘 要:伴随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春天的到来,借着推动传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东风,地域文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得到彰显。本文旨在依托山东地域文化资源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山东地域文化;思政课;教学路径。

一、地域文化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地域”有两层含义,一是面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二是指地方,即本乡本土。“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但通常指的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而,“地域文化”指的就是中华大地上不同区域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该区域传承下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当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供了最深厚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山东地域文化及其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

根据以上对地域文化的界定,我们不难理解山东地域文化指的就是自古至今山东这一地带的文化传统。众所周知,山东地域文化是以齐鲁文化为主线发展而来的,齐鲁文化则是由“以‘人为根本、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德为价值追求”[2]这四个方面组成的。齐鲁文化山东地域文化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当然,山东地域文化除了这条主干之外,还衍生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比如舜文化(济南)、禹文化(德州)、陶瓷文化(淄博)、泰山文化(泰安)、红色文化(沂蒙)等等。这些文化枝叶让以齐鲁文化为主干的文明之树熠熠生辉。了解了山东地域文化的内涵,也就不难理解其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意义了。

第一, 山东地域文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山东地域文化历史悠久,齐鲁文脉经久不息,作为其核心的孔孟文化在新时代依然起着典范作用。从孔子的仁爱思想到孟子的仁政思想,构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个人、社会和国家提供了理想的道德模式。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引入地域特色文化即禹文化学生们可以行走在大禹廉政文化长廊里,也可以在大禹治水群雕像前感受历史的深厚绵长。这些触手可及的地域文化资源变成了最直观形象的思政教育资源,除此之外,还有革命纪念馆(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时传祥纪念馆等等)、革命烈士陵园和博物馆等等。

第二, 山东地域文化可以优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所在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可有效的改善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或听到来自本地域教学案例或事迹,进而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课堂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借助第二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遗迹,让学生们真正去感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变迁。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从而成为思政教育的主体。

第三, 山东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对的是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用好山东地域文化资源这样的思政教学活教材,使学生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贴合的更为密切。这样的理论才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更容易激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进而提高他们爱国爱家的诚挚情感。

三、山东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路径。

鉴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还是来自于省内周边地区,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山东地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高职院校的一些行政人员或者教师来说,因为大都是本地人反而认识不到本地文化自身具有的独特优越性。在日常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很多人并没有深刻意识到地域文化带来的丰富教学资源和良好教学效果。对很多思政课教师来说,他们讲授的内容基本来自于指定的教材,本来自我发挥的余地就不是很大,更不会主动借助地域文化来优化教学效果。其次,对山东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山东区域文化因其多源性而呈现多元化特点,因此对于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来说,要整合的区域资源可能就不太一样。这项整合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物力,然而整合后的区域资源还要做到与课程内容的无缝衔接,这就更加困难了。鉴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人员短缺的现状,完成这项任务还不太容易。最后,缺乏将山东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制度建设。在将山东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没有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制度体系,致使整个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实施起来也难以跟进。

为此,在将山东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要致力于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 提升山东地域文化认同感,营造浓厚的山东地域文化校园氛围。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有这种地域文化意识,自觉地将山东地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和校园活动。首先,结合思政教育将山东地域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中,比如可以将相关内容展示在学校的新闻栏、宣传栏、广告牌、灯箱上等等,争取做到润物无声。其次,可以借助校园活动让山东地域文化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比如举办具有山东地域特色的红歌对唱或是知识竞赛,类似的书画展或是民俗展,或举办具有山东地域特色的历史故事或是革命故事座谈会和讲座等等。

第二,打造山东地域文化资源库,嵌入思政课教学过程。长期以来,思政教学主要依托第一课堂来实现。打造山东地域文化资源库,能够进一步丰富思政课育人元素,也能开拓一批具有育人实效性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基地。理论的掌握需要历经实践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时期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育人,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3]走近时传祥纪念馆,学生们就会比课堂上更加明白“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力量。类似的资源库的积累与第二课堂的实践基地的开发,都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去推进,在推进中进一步完善。

第三,建立健全山东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制度保障。在大思政的格局下,配套的制度体系的建立需要在党委的领导下,由教务等相关部门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详细的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方案,再由思政课教师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这样的制度体系应包含保障制度、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相关的制度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与优化,以此确保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第四,借助山东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网络思政育人新平台。对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5后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来自网络的教学资源。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以山东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或短视频平台,定期推送具有思政育人效果的文章或视频,把育人这件大事化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潜移默化的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对于思政教师而言,也可以开设山东地域文化网络共享课程,在传统课堂之外打造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网络育人新空间。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育人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山东地域文化资源则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二者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为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4.

[2]王艳,齐鲁文化内涵要义研究综述[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1).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作者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德州 253034)。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