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

阿基诺其卡。

俄罗斯族民间舞蹈。“阿基诺其卡”即单人跳之意。此舞也可以众人跳,是居住在新疆伊犁地区的俄罗斯族最喜爱的一种踢踏舞。

每逢喜庆日子,手风琴的欢快节奏把人们带入“阿基诺其卡”的欢乐之中。人们在广场上围成圈,不论男女老少,共同起舞,在同一节奏表演自己熟悉的舞步,尽力发挥自己的舞技。舞蹈中间时时出现比赛的竞技场面,有的小伙子展示自己踢踏舞步的丰富多彩和高超技艺;有的则表现诙谐幽默的矮子步、前踢步及各种跳跃、旋转等技巧。人们看谁跳得精彩,就齐声为其喝彩。整个舞蹈场面热闹非凡,充分表现出俄罗斯民族热情、开朗的性格。

黑走马舞。

哈萨克族民间舞蹈。漫长的游牧、狩猎生活和自古以来对飞禽的图腾信仰,为我国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民间舞蹈涂上了一层草原文化的神秘色彩。其中尤以“黑走马舞”在民间流传最广,逢年过节,人们便欢聚在草原上,跳起这种传统的民间舞蹈

“黑走马舞”是用迭宕起伏的传统舞曲(哈萨克语称“葵比依”)伴奏舞者和着冬不拉的琴声,在打击乐伴奏下,熟练自如地模仿良马坐骑的走势、步伐、习性和姿态。舞步多用“马步”,开胯撇腿,轻松活泼,富有弹性、动律。上身多用“动肩”动作,刚柔并济,加之双臂的大幅度舞动和脚下的疾速碎步,似黑马抖鬃甩尾,在草原上飞奔,表现出哈萨克人对马的崇敬之情和草原民族粗犷、剽悍的个性。

此外,哈萨克民族还有反映劳动生活的“劳作舞”、“制毡舞”,习俗舞蹈“婚礼舞”、“姑娘追舞”、“叼羊舞”、“摔跤舞”及宗教乐舞“巴克斯—白里克尔”等。

比翼舞。

柯尔克孜族民间舞蹈。比翼舞是居住在天山南北的柯尔克孜族人的自娱性民间舞蹈,带有一定的表演艺术性,深受群众喜爱。在库木孜(柯尔克孜族民族乐器)优美旋律的伴奏下,歌手们引吭高歌。男舞者在伴唱声中起舞,他们张开双臂,模仿飞禽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双脚在草地上轻轻飘动,忽而脚步停止,上身前倾,目光向下搜巡,以表现飞禽敏捷地俯视猎物;忽而随节奏加快,奔跑起来,不时变换各种舞姿,表现飞禽勇敢滑翔、果断俯冲,直到获取猎物后的英姿。丰富的草原生活使舞者模仿飞禽的各种姿态惟妙惟肖,舞蹈气氛强烈而富有生气。

恰甫苏孜。

塔吉克族民间舞蹈。塔吉克人把鹰看成山巅的强者、英雄的象征,因此民间流传着有关鹰的各种民歌和传说,他们更是把舞蹈的起源与鹰联系在一起,崇敬鹰、喜爱鹰,吹鹰笛、跳鹰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塔吉克舞蹈在继承古西域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形式主要有恰甫苏孜、买力斯、拉泼依、刀舞、马舞等。

恰甫苏孜,塔吉克语为快速、熟练,这是一种即兴表演并带有竞技性的舞蹈,多以双人对舞为主,即以一组男子为主,也可以两三组同时进行。近年,男女对舞也比较常见。开始时,在鼓乐伴奏下,先由一名男子表演,然后邀请另一男子同舞。两人徐展双臂,如双鹰盘旋、翱翔,由低到高拧身旋转,节奏加快,互相追逐嬉戏。表演者可自由进场或退出。最后,曲子在舞蹈能手的竞技旋转中结束。恰甫苏孜既跳跃、敏捷,又平稳、舒展,一般人是很难掌握的,由于塔吉克族从小就接触它,所以每逢节庆之日跳舞时,男女老少都能合上节拍,流畅自如。特别是小伙子们,个个神采奕奕,舞动起来,如鹰隼,有着穿云破雾的气势,豪迈洒脱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

买力斯。

塔吉克族民间舞蹈。每逢节庆之日,塔吉克人都会跳起买力斯,如醉如痴。买力斯,塔吉克语意为特定节拍,也是塔吉克音乐5/8拍的节奏名称。这种舞蹈形式自由,可独舞,也可双人或三五人同舞。步法多用“连走步”,以5/8拍中连走四步最为典型,此步法尤为妇女们所喜爱。舞蹈时,舞者一手拉裙,一手扶着披在绣花帽上的纱巾,手腕微挑,平稳前进,含蓄而优美。细碎、匀称的步伐,轻盈婀娜的体态,像美丽的水禽在湖面泛游,那飘动的服饰犹如一片涟漪。

买力斯的独特风格,往往表现在乐、舞的交织进行上,其旋律往往在弱拍处开始,脚步要和着节奏的强拍,而手臂、上身姿态又要与旋律的强弱起伏相吻合,从而加大了舞蹈的难度。此外,买力斯也可运用恰甫苏孜的一些步法与技巧。伴奏乐曲有“白鹰”、“雄鹰”、“罂粟花”等古老民歌。单人表演“白鹰”时,表演者边唱边舞,众人帮唱衬词为舞蹈助兴,很有特色。

马刀舞。

塔塔尔族民间舞蹈。塔塔尔族散居在新疆各地,世代的游牧生活孕育了塔塔尔游牧民族特有的草原文化,其音乐、舞蹈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情。其中马刀舞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

马刀舞为男子舞蹈表演者手持马刀,在欢快的节奏中挥刀起舞,舞者双膝松弛、微弯,动作富于弹性,常见的有骑马步、错步、举刀跳跃、劈刀旋转等。舞者情绪激昂,英姿飒爽,仿佛挥刀奔驰在茫茫大草原上。

马刀舞潇洒、刚毅,颇有古代鞑靼武士的风度和气概,表现出塔塔尔族人民英勇、豪爽的民族精神。其伴奏乐器有弹拨尔、热瓦甫、都它、沙塔尔、手鼓等。

赛乃姆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它广泛地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在喜庆佳节、麦西来甫(意为歌舞晚会)以及举行婚礼和平常亲友欢聚时,维族人都要跳赛乃姆。跳赛乃姆时,大家围坐成圆圈,乐队聚在一角伴奏,群众拍手唱和。舞者不唱,伴唱者以婉转动听的歌声为舞者配合渲染气氛。除演唱群众熟悉的歌曲外,还用旧曲调即兴编新词,描绘当时的情景,表达大家的欢乐心情。

赛乃姆舞蹈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即兴表演,和音乐节奏相适应即可。可一人独舞,也可两人对舞或三五人同舞。赛乃姆的进行,是随着音乐节奏由中速逐渐转快,当音乐舞蹈进入高潮,大家常用热情奔放的声音呼喊“凯—那”(“加油啊”之意)或是“巴力卡勒拉”(“妙啊”之意)。这时人声、鼓乐声欢腾喧闹,把火热的气氛推向高潮,使所有参加者无比激动、兴奋。

新疆地域辽阔,由于各地区方言、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的差异,使赛乃姆舞蹈又各具不同的风格和色调:南疆赛乃姆明快活泼、深情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赛乃姆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赛乃姆动作稳重,舞者手腕的变化不大,单步较多,个别的地方还吸收了蒙古族舞蹈动作

刀郎舞。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盛行在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地区,广为维吾尔族人民所喜爱。

“刀郎”是古代维吾尔族居住在塔里木盆地个别地区人们的自称。他们勇敢剽悍、勤劳朴实,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举世闻名的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边缘开出绿洲。直到现在,在麦盖提、巴楚、阿瓦提等地区,有许多人仍自称为刀郎人,并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刀郎。

勤劳勇敢的刀郎人,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还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动作粗犷、具有劳动人民气质的刀郎舞。关于它所表现的内容,当地流传着狩猎过程和战争过程的不同说法。从那近似挽弓骑射的矫健舞姿和动律特点中,可以隐约看到当年刀郎人艰苦的狩猎生活。

刀郎舞基本上是两人为一组的对舞形式,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四组动作,最后是竞技性的旋转。跳刀郎舞时总是从散板开始,按照刀郎木卡姆固定的顺序跳下来。

夏地亚纳。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新疆各地,南疆最为突出。

夏地亚纳,维语意为“欢乐”。每逢年节,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喜欢聚集在一起,和着唢呐、铁鼓的音乐节奏,跳各种民间舞蹈,最后多是跳夏地亚纳,以尽情抒发欢乐。

夏地亚纳舞蹈形式自由活泼,参加跳舞的人数不限,队形不固定,动作也不强求一致,根据本人条件和所熟悉的动作,可以自由发挥。舞蹈的基本步伐以小跳步为主,两脚交换跳起,脚掌轻盈落地。手的动作也比较简单,一般以两臂上举,手掌内外快速抖动的姿态较多。

纳孜尔库姆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源于著名的吐鲁番,流行于鄯善、托克逊、哈密等地区。

关于纳孜尔库姆名称的由来,据民间传说,“纳孜尔”是一个穷苦人的名字,“库姆”是击鼓声。纳孜尔库姆是在婚礼、喜庆节日里最热闹的节目,是麦西来甫晚会中最精彩的表演,它多在赛乃姆的后面或吐鲁番木卡姆后面举行。

纳孜尔库姆是男性即兴舞蹈,以两人为一组进行。舞者只跳不唱,由乐队和伴唱者演唱。表演内容一般与唱词无关,伴唱只起渲染气氛的作用。开始和着音乐各自表演,随着节奏转快形成高潮后就进入竞技性的表演。先是做常见的动作,你高我低,你左我右,配合默契。忽而一人用新的动作难住对方,对方照样模仿后又创作新的动作予以回敬。围看的群众应和着有规律的鼓点,呼喊着:“加根儿窘根儿加”(形容两个钢球相碰发出的声音。这里有“强将相逢,各显身手”之意)、“阿拉买散嗨” (意为拿不出来)等鼓动性的喊声给表演者加油助兴,并在地上放绢花等物品,让舞者去取。而他们则大显身手,力图用难度大的技巧动作难倒对方,如跪下弯腰反手取物,或俯地背手用嘴叼起,把表演推到最高潮,在群众的赞叹呼喊声中结束。

纳孜尔库姆舞蹈动作的特点是自由、活泼、乐观、诙谐,不论是即兴动作还是竞技性表演,都具有这些突出的特色。

萨玛舞。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南疆喀什、莎车一带。

萨玛本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名称,古代维吾尔族曾信仰过此教。这种舞蹈是当时向神灵祈求狩猎和农业丰收的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群众年节时的集体娱乐活动,后又发展成为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除年节外,一般欢庆场合有时也跳萨玛。萨玛舞蹈和音乐还被吸收在十二木卡姆的第三部分和麦西来甫的开头部分。

跳萨玛的基本上都是男性,个别地方也有妇女参加,但都是和男性分开跳。 节日里,每当唢呐随着铁鼓节奏的变化,吹奏起鲜明有力的萨玛曲调,维族群众便会和着鼓乐跳起富有劳动气息的萨玛舞。跳舞的人沿着逆时针方向前进,随着鼓点的强音起步,场面壮大、激动人心。节奏转快,鼓声越发有力,动作也转为激昂热烈,很多人开始做萨玛所特有的连续性跳转等技巧性动作。这时观众和舞者相互呼应,情绪越发激奋,最后在欢腾的齐舞中结束。有时也会反复进行。

铃铛舞。

乌孜别克族民间舞蹈。 乌孜别克族是新疆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

铃铛舞,是由汉唐的“柘枝舞”发展而来的,乌孜别克人民称其为“阔恩哥拉克乌苏里”。其形式多为独舞,有时也有双人或多人表演。往往先有一女子在手鼓击奏后,跃然出场。舞者配戴铃铛,昂首挺胸,舒展双臂,随手鼓轻快的节奏翩翩起舞。舞蹈动作敏捷,多姿多彩。当舞者随着节奏快速旋转时,铃声会阵阵作响,鼓声、铃声浑然一体,鼓手与舞者往往同时进行即兴表演。此外,舞者表演时讲究眼神的运用,以表达各种丰富的情感。

铃铛舞是乌孜别克族传统的自娱性民间舞蹈,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和较高的艺术水平。

相关热词搜索: 民间舞蹈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