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6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在两组均给予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仅对研究组辅以认知行为治疗,8周为一个疗程。

应用生活质量测评工具SF—36量表、Yale—Brown强迫症量表(Y—BOCS)、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效果评定。

结果认知行为治疗患者的Y—BOCS总分和HAMD17、HAMA总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的SF—36量表各维度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巩固患者的疗效,并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强迫症认知行为治疗生活质量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是一种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或)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精神障碍,病程迁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伤害,造成巨大的生活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常有中度和重度的社会功能障碍。

药物治疗的缓解率仅为40%—60%,强迫症已经成为明显导致社会功能残疾的难治性精神疾病之一,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

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予以积极的认知行为治疗,以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其社会功能缺损程度。

本研究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探讨对强迫症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心理科住院的强迫症患者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强迫症诊断标准;②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评分≥16分;③年龄16—65岁;④文化程度初中以上;⑤患者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愿意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并能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精神障碍者;②患者有严重的脑部及躯体疾病;③有药物依赖者;④有严重药物过敏史者。

符合以上标准的强迫症患者共60例。

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0例。

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6—65岁,平均(38.35±10.20)岁;受教育程度:初中8例,高中16例,大专及以上6例;总病程1—246月,平均病程(32.38±21.20)月;家族遗传史阳性者4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6—65岁,平均(36.53±10.57)岁;受教育程度:初中9例,高中14例,大专及以上7例;总病程1—236月,平均病程(31.76±22.20)月;家族遗传史阳性者3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病情严重程度(各量表分值)、总病程、性别比例、家族遗传史阳性病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后分别按照患者的病情给予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研究组除常规的健康教育外,还辅以认知行为治疗

常规的健康教育:研究组对照组均由病房护士用口头宣教的方法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和入院介绍,包括住院环境、责任医生和护士、病房作息时间、注意事项及出院指导等内容。

1.3评价工具及方法 采用①生活质量SF—36量表;②Yale—Brown强迫症量表(Y—BOCS);③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④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Scale,HAMA),由2名精神科医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评定,评定前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86)。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两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均0.05),治疗后SF—36各维度评分比较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1)。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