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脉诊应用之解析

【摘要】脉诊贯穿于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与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仲景学术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伤寒论》的脉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与研究,归纳总结了仲景脉学的应用法则,分为凭脉辨证候、凭脉病机凭脉测病因、凭脉方药以脉代证候、凭脉辨传变、凭脉断预后7个方面。

【关键词】伤寒论;脉诊;中医病因病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

在《伤寒论》中,脉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贯穿于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与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仲景学术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伤寒论》不仅广泛地应用脉学来解释病机、鉴别病证、确定治法、判断预后等,而且还确立了临床内、外、妇科常见病证的纲脉、可见脉、变脉、死脉等,集中体现了仲景的脉学思想。

笔者对《伤寒论》的脉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与研究,根据导师刘公望教授多年研究《伤寒论》的经验,归纳总结了仲景脉学的应用法则,分为凭脉辨证候、凭脉病机凭脉测病因、凭脉方药以脉代证候、凭脉辨传变、凭脉断预后7个方面。

1凭脉辨证候   凭脉辨证、以脉诊病是《伤寒论脉诊最基本的特征,脉与证都是疾病反映于外的客观征象,即所谓“病生于内,则脉色必见于外”。

而两者在一般情况下,又是相适应的,也就是“有是证,即有是脉”。

当然疾病的发生是错综复杂的,临床上切不可一概以脉象来确定疾病,尚应脉证合参,辨证而定[1]。

伤寒论》中凭脉辨证候的条文共27条,如第1条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的外在反映,提示病位在表,正气未虚。

2凭脉病机   凭脉病机是指借脉象阐释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这是《伤寒论》一书中脉学的主要特点。

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或不内外因,造成机体损害时,皆可致脏腑功能紊乱。

机体表现为邪正斗争、阴阳消长、升降失常等全身的病理反应,必然会反应到脉象的变化。

伤寒论》讲脉的条文虽多,但其主要精神不是讲具体的脉象,而是通过论脉以解释病机[2]。

伤寒论》中凭脉病机的条文共68条,如第12条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浮(脉浮)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

病机为营卫不和。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