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集群的机理分析与政策安排

摘要:本文从城市产业集群理论的阐述入手,分析了我国实施城市产业集群政策的动因,进而从外部经济性价值链分工、社会资本、交易成本以及网络效应等角度分析了城市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动力。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城市影响产业集群的人力资源、资本、基础设施、区位环境、科学技术、城市文化以及政策制度等引力因素。最后,提出了我国城市产业集群的可行性政策安排

关键词:产业集群机理分析;政策安排

所谓城市产业集群就是致力于打破旧有的理论模式,把企业作为城市经营的产品,产业作为城市经营的产品线,根据产业集群城市经营的互动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经营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新模式,改善和协调产业集群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强城市产业集群和优化,提高城市经营的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结构经济性网络经济性以及速度经济性。从而以城市作为多点中心辐射的中心,结合梯度转移和扩散理论,提高城市经营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城市经营协调发展,使城市真正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点,以此撬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提升。      一、城市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动力分析    1. 外部经济性。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性,从而使企业产业内其他企业经营状况改善中获益,这种外部性主要表现为:首先,人力资本外部性。一方面,集群的扩大可以吸引本地培训就业人员和外地技工,形成供给充足的区域性劳动力市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的需要,及时调整员工数量和企业成本;另一方面,劳动力在区域内企业间自由流动,加快了劳动力的快速流动,提高了自身素质要求,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扩散,使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改善。其次,信息技术外部性。共同的地域文化使集群企业可以免费获得有关上游供应商、同行竞争对手、下游客户的相关信息,可以更好地洞察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趋势、新市场开拓状况以及技术演变和革新的信息等,从而应付多变的市场需求。最后,市场外部性。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及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批量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共同进行集体议价,不仅可以节约运输成本,而且可以降低原材料价格;集群增加了中间品的可得性,从而使市场容量变大,分工变细,并形成正反馈效应;集群产业可以建立共同销售中心,吸引国内外客户前来购买,从而降低运输和库存成本。通过以上外部性可以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性外部范围经济性,使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和区位品牌优势。   2. 价值链分工优势。   波特教授199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论文“集群和新竞争经济学”,全面分析了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波特认为单个企业价值链是镶嵌在更大范围的价值系统之中的,整个价值系统包括提供投入品的供应商、分销渠道(distribution channels)和购买者。如图2所示。      根据价值链分析法我们知道,由于价值链上决定各项活动成本与效率的因素是不同的,因此,拥有不同资源的企业在不同的职能活动上会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如果各个企业都在自己最擅长的价值链环节上经营,然后通过市场完成各环节的联结,以完成整个产品的价值链的流程,那么整个生产作业就会是最有效率的,如图3所示。      波特认为,集群在三个方面影响了竞争:一是提高了集群企业生产效率——高质高效的劳动力和中间品市场形成,技术信息交流很快,配套行业形成,公共设施投资增加,竞争压力加大迫使群内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加快了创新步伐,把握了创新方向——集群企业更了解客户的需求与市场的发展趋势,价值系统内各环节之间的频繁接触与联系推动了创新的发生与发展。三是促进了新业务的形成,从而又扩展和强化了企业群——在企业群内,新的市场机会或新的业务需求容易被发现,进入风险较小,资金、技术、投入品、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比较完善,新业务又能够使企业群成员获益,从而扩展和强化了企业群。   3. 交易费用节约。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在一定的技术范围之内,企业市场是相互替代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威廉姆森指出,当市场交易的资产专用性较高,不确定性较大,交易频率也很高时,市场交易就会被内部化为企业行为。但是由于企业本身的管理、经营也是需要成本的,这类成本被称为协调成本,它们是由企业内部的代理问题、官僚作风等原因而引起的。因此,企业的规模扩张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而言,市场成本相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是外生的,因而是一条水平线,企业的协调成本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上升,两者的交点决定了企业规模OA。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搜寻成本和机会主义行为。信息搜寻成本指寻找到供需双方能够匹配的交易信息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机会主义行为指由于参与市场交易主体的利益极大化产生交易费用和时间的耗费。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满足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关系和空间优势大大降低交易费用,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利于建立以信任合作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使交易双方容易达成交易,从而节省了企业市场信息搜索的时间和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外部范围经济,从而使得利用市场交易的效率要大于企业组织效率。因此,市场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企业成为组织生产和连接价值链的有效方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相应地从OA减至OB。事实上,由于企业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环节,内部的协调成本随着生产活动的专业化而降低,企业的规模再次扩张到了A点而与原来企业规模一致,但是在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推动下,其生产效率更高更有竞争优势。如图4所示。   4. 社会资本优势。   社会资本通过行为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使社会交易环境具有经济涵义,使这种环境成为行为人获取收益的社会资源,像其他资本一样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性。社会资本优势体现在:区域创新文化、信任合作关系和企业家资源。首先,创新的产业文化。它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崇尚创造的奋斗精神融合于经济发展之中,不但培育大量企业家资源,而且孕育着创新精神和动力;集群内主体间平等互利的市场契约原则,使人才可以在集群内快速自由流动,从而形成分权的组织环境和有利于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快速反应;集群内高频率的正式和非正式信息交流使内容广泛的各类市场、技术、竞争信息大量集聚,使企业更容易寻求和把握市场机会和空隙。因此,社会资本优势加强了集群外部经济,提高合作效率以及促进技术创新与扩散。其次,信任合作关系。集群往往形成企业家社会网络关系,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声誉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很重要,集群企业具有地理“根植性”,迁移的机会成本高,企业间的博弈合作是多次重复的,所以它们必须遵守信用,避免机会主义倾向,因而有利于企业间建立以信任与承诺为基础的社会网络,通过网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加强相互合作。最后,企业家资源。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在经济学意义上是一种生产函数,企业家在创造和引进新的生产方法、介绍新产品、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开辟新货源、新市场等方面作用巨大。硅谷成功的经验就是硅谷内独特的企业家资源和创业精神。   5. 集群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 (Network Externality),是西方产业组织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具体来讲有两重含义:一是直接的网络效应。消费者使用一种产品将直接增加使用同种产品消费者的效用,随着该种产品用户的增加,选择购买同种产品就越具备吸引力,从而会出现“赢者通吃”的结局。二是间接的网络外部化,指对最终产品配套或互补产品的需求效应(夏皮罗、瓦里安,2000)。集群的形成实质也是一个网络外部化的过程,其网络外部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区位决策上。假定因某种偶然、历史或社会关系的原因,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1已经决定在区位A进行生产,接下来生产同种最终产品的企业2在作区位决策时,由于集群效应也会选择区位A。这样随着每一个新的最终产品企业的进驻区位A,一方面使区位A的所有企业享受到越来越多的聚集利益,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强了该区位对潜在新进入者的吸引力,包括生产互补产品的企业。在生产区位竞争中,网络效应使集群最终在区位A形成。此外,这些最先进驻区位1的企业往往扮演了孵化器(Incubator)的角色,从而使网络效应在集群孵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