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演化分析

摘要:通过考察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不同流派及其研究范式的演进后发现,产业组织理论范式的演进实际上是一个在批判中对结构主义的SCP范式不断改造与完善的过程。

这些范式相互结合,在分析产业组织现象时相互补充,使得理论研究更贴近现实世界的产业经济行为

关键词:产业组织范式演化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1.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1)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的正式形成,也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研究框架的形成,并且对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

按照SCP即“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分析,行业集中度的企业总是倾向提高价格,以便谋取垄断利润, 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

所以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的发展,保持适度竞争

SCP范式为为早期产业组织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否定增加了对现实状况的解释力。

(2)新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比之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而言,引入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可竞争市场理论等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理论市场的初始条件和以纳什均衡为主要特征的企业行为看作是外生变量,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并引入博弈论,用理论分析取代数理统计研究企业行为,其核心问题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中的市场产业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研究制约和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的现实因素和条件,最终为政府制定旨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2.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1)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

以施蒂格勒、德姆塞茨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通过对哈佛学派的批判,强调市场效率的重要性,认为在高度集中的市场上长期出现高利润是大型企业高效率经营产生的结果,因为企业规模扩大和集中度的提高完全可能是由技术因素或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

因此芝加哥学派提出产业组织问题还是应通过完全竞争理论而不是垄断竞争理论说明。

(2)新制度学派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科斯、德姆塞茨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为基础,把产业组织理论研究重心从市场结构转向企业行为,使产业组织理论研究领域延伸到了企业内部,形成了以企业内部产权安排和组织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

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激励经济主体从事生产性活动,从而实现良好的市场绩效,促使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3)新奥地利学派市场过程理论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奈特式的不确定性概念,即不确定性使得完全竞争模型无法用来解释现实的市场经济。

因此,新奥地利学派致力于个人有目的的行为的逻辑分析,突出企业家在市场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使其在竞争中获取垄断租金,以此降低市场的非均衡现象,而市场的不均衡就是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利润机会的丧失。

二、产业组织研究范式演化及评价      1.结构主义范式   20世纪30—50年代,以梅森和贝恩为主要代表的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SCP范式,这种范式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认为SCP是一种具有单向传递作用的线性框架。

然而SCP范式不能与微观经济理论很好的融合,它对大型企业行为以及产业集中趋势不能给出理论上有力的解释;并且,它的静态、单向的研究框架导致该范式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相互矛盾;另外,SCP范式还面临一系列的计量难题,实证研究中过分依赖于主观的统计数据,而且还经常求助于不准确的替代数据,使得该范式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