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探赜

何谓神话神话是远古人依据自己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现实的原始理解和自身的生活期求而编造的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低下,先民们只能借助臆测和幻想完成自己的推理,并以拟人化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向。而正是这种无需考证,无所顾忌的超级浪漫主义,为后世人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振聋发聩般的启迪。有人说:“神话文学之母”,我以为确无过誉。可以说,神话文学的关系,就像《山海经》中所见的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系。神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经历几千年,依然魅力不衰,并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人类社会文化生活和人们的文化品味。甚而言之,我们可以说,没有神话,就没有后世文学

神话的题材、内容、体裁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超现实、形象化的夸张与描述,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可说是开叙事文学体裁特别是小说之先河,也为作家、艺术家拓展了创作题材与境界。其中有些著名神话,还成为诗歌、散文经常援引的典故。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知取向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活动的钥匙。它对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原始宗教生活状态、风俗习惯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许谌《说文解字》解“神”为“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这些都反映出先民们对自然界认识的迷茫和对社会状况的质疑。他们无法科学地认识世界,也没有能力如愿地改造社会,只能借助神话来反映自己的诉求或惩恶扬善的愿望。

神话,其实就是“人话”,是人的“心语”,是即无奈又不愿舍弃的一种向往。从许多神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初民们塑造的神的形象与能力,有的是兽首人身,有的是三头六臂;有的会呼风唤雨、打雷闪电,有的能使山崩地裂、江河横溢等等,说明他们对神的理解是从自身的存亡祸福开始的。在他们看来,神是最有灵性、最有威力的另类的人。正是由于生产力、认知力低下,原始人往往因野兽的袭击和自热灾害而丧生。因此在创造神的形象时,大多凭借自身对生活对自然的狭义理解,借助幻想与想象,将身的能力无限的扩大化,希望能与加害者抗衡,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从而对神的敬畏与期冀日益固化。

中国神话大致经历了两个往复,就是从萌动的灵性到成熟的神性,再从神性的推演回归到人性。从而在创作中渐次打破了对自然力的崇拜和认知的局限,对社会、对生活不断产生着新的期待。所以,社会学、人格化的创作理念愈来愈强,使神性神话逐渐向人性神话过渡。中国早起神话,内容虽也丰富,但一般篇幅短小,故事缺乏曲折,且趣味不足,入籍散乱,有些还难入文学作品之列。如《山海经》、《庄子》《楚辞》等,都有关于神话的记载,却很少演绎为完整的大型神话故事。

直到明清时代,中国神话故事有了空前的繁荣,作品内容也不断丰富。故事中宇宙起源、人类诞生,九天之上、九泉之下、正义邪恶、神魔鬼怪、普渡济世、因果报应等无不涉及。尽管如此,但还是很少有一个完整的或主流的神仙体系,直到吴承恩的《西游记》问世,才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天庭、地府、人间俱全、儒经道义、佛法兼存的神仙体系和惩恶扬善教化理念。而古希腊神话则不同,它从一开始便确立了一个以主神宙斯为核心的神际关系网——奥林匹斯神系,并依次推出十二个主要神祗和无数中小神祗,几乎所有著名的神祗都与宙斯有血缘关系。

几千年来,中国神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不衰,被人文、大众借鉴、引用、吸纳、改造,产生着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与教化作用,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有助于了解古人。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这些经久不衰的神话来自于古人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求,反映先民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对理想生活向往,在不期中为后人留下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子,使我们得以从中推知当时人们大概的生活情境及其生存环境,也可以从后来者对神话的演绎、修改与丰富中探索社会发展的轨迹。对考古发掘和古籍研究工作,也能得到一些启发。

2.有助于探索后世宗教的演进。

中国神话是我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时期,后世宗教文化的发展和演进与其密切相关。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增进和社会政治道德的变化以及外来宗教的影响,中国神话的某些元素渐次消灭,但却潜入了本土民间宗教,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思维惯性,给本土道教和舶来的佛教等增添了色彩和另类灵感,使其更加生动、更易流传。

3.在兼容中增强了“教化”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的多姿多彩,神话故事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份额不断减少,但在几千年传承不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神话所蕴含的特有的正邪善恶美丑的固有理念代代相同,少有异变,作为神话主旨的惩恶扬善、挟正祛邪、知恩图报、正德修身等教化作用,弘扬着社会正能量、影响着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思想行为;且许多神话中的故事与语汇都成为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经典语言而为作者引用。从创作手法上,中国神话中的许多神奇与浪漫也为现代文学艺术所借鉴。

本人在前文中说过,“‘神话’其实就是‘人话’,是人的‘心语’,是即无奈又不愿舍弃的一种向往。”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向往也与时俱新。所以,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和表现手法,“神话”不会消亡,只会在发展中不断丰满、拓展、更新其内函,由老神话演进为新神话,升华为能显现前瞻性、教育性和释放社会正能量的不可替代的文学形式。 相关热词搜索: 神话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