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溯源

摘要:高等教育承载着科教兴国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实施的重任,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各种高等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分析与总结以及建国以后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发展,认为高等教育理念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教育结构、教育中心的转变也影响着高等各阶段教育理念的变化,而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将走向多元化,学术性与职业性并举。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理念 大学      本文是2007年社科国家重大项目“科教兴国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研究”初步成果。

项目编号:07&ZD042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颁布,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和教育发展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

无疑,教育发展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发展成为科教兴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

我国高等教育历史源远流长,然而真正的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以后。

正是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创新,才带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当今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

今天,我们有必要从这些高等教育思想与理念发展过程中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天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因此,本文将对二十世纪以来的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发展进行回顾,希望能探寻其中的发展规律,并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一、建国西方教育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   中国官办高等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的“大学”,但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高等教育的诞生,要归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来自于西方国家教育冲击。

1905年晚清政府做出了“废科举,兴学堂”的重大决策,是二十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次划时代的变革。

以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和李登辉为杰出代表的教育家们,纷纷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教育理念为蓝本,影响和创立了一批新的高等学府,并形成了当时中国的独特的教育理念

如蔡元培极力推崇德国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梅贻琦提出的“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的通才教育理念

张伯苓的“知中国,服务中国”,“以彰扬文化,研究学术,造成建设国家之中坚人才”的教育理念

纵观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理念,一方面体现出了其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紧密相连。

社会动荡、民族命运惨淡使得有识之士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变革,寻求突破。

可以说,是社会的变化发展迫使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变,其目的正像蔡元培提出的是“维护教育的生存”。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适应性。

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通才教育”,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科学和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要对自然、社会和人文三方面都有广泛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旧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大学毕业生谋职就业的需要。

旧中国经济落后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基础工业和制造业,专才很少有用武之地,通才教育使学生毕业后既可以从事理论工作又可以担任中学教师行政人员,还可以到工商等实业部门工作。

这也体现出了当时社会人才的需求以及当时社会人才评价标准并没有上升到清晰明确的地步。

▲▲二、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特殊的国际环境和众所周知的政治因素,20世纪50年代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基本上是“以俄为师、独尊苏式”,主要是受苏联的影响,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教育交流。

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性组织,主要为美国等的西方国家所主导。

加上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台湾所占据,以致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对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并没有更多的关注。

尽管如此,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也逐渐由原来的“通才教育”转变为“专业教育”。

在学习苏联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专业教育理念与模式。

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就是按专业招生、培养、分配,以专业为教学的中心,围绕专业构造课程体系,按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展开教学过程。

与这种专业教育理念相伴随的是计划经济下的统一的大学本科教育的管理体制。

宏观上,国家统一确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统一确定学科专业,统一招生,统一培养直至统一分配,统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微观上,统一教学模式,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大纲的编写、教材的选用、教学的方式都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要求。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理念完全是为国家而服务,成为了国家建设的一种武器,其在特定了历史时期的确促进了适应和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后来却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桎梏。

▲▲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突飞猛进   ***以后首先是恢复和整顿的工作,由于研究人才和师资的急缺,所以许多高等教育科类的培养目标都定为研究人才、教学人才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因此,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大政方针,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需要的教育体制”,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并且,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最早在中小学教育中兴起,随后在高等教育中受到重视并获推广。

随着我国国民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1999年中央中共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论述为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提出了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的新观点。

这一列的观点提出,树立了新时期的人才观念和国民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使得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逐渐变化。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总的变化趋势是从狭窄走向宽广,降低了部分科类过高的要求,加强了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拓宽基础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厚基础、宽口径”教育理念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多种教育思潮的影响,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及时地调整本科教育的目标与定位。

从高级专门建设人才,到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来源,从专业口径过细的人才到基础宽厚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从狭隘的专业教育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

本科教育社会适应性在不断地增加,原来僵化的专业教育模式逐渐被打破。

▲▲四、小结   通过前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回顾,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理念的演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和经济的变迁与发展,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扭转,到建国后经济的大力发展,经济制度不断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同时,科技与知识的日新月异对教育也提出了挑战。

二是,从内部来看,高等教育对于初级、中级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承担的角色与作用的变化也使得高等教育思想不断改革发展,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到国家政治、经济、国防等各个方面的振兴,再到如今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整个民族复兴,高等教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发挥着其积极地作用。

1、外部环境的影响。

从对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所需人才的类型、层次、规格和要求等,即一个国家社会对于其所在时期的人才的评价标准,这些人才标准影响了高等教育教育理念

另一方面,世界教育的兴起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也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同步,并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色。

经济、社会不发达时,我国的对外开放也有所限制,世界教育理念的传播在国内受到限制;当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时,随着世界上先进教育理念的进入,势必会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

2、教育内部结构的调整。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教育的内部结构影响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

高等教育相对于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来说,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的作用有所不同。

二十世纪初期,社会的动荡以及民族存亡致使高等教育要肩负救国救民的责任,因此社会不允许专才的发展,而那时盛行的正是通才教育理念;建国以后,社会的建设、经济的发展等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专业教育发达,高等教育于是就可以注重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相对博通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初高中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发达,使得本科教育摆脱了原来的专业教育方式,开始向通识教育转变,直至今天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

3、我国高等教育理念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国内的教育情况来看,高等教育大体有三种发展趋势:一是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这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育现状,其发展的趋势是进一步摆脱原来的专业教育的桎梏,发展为通识教育下的宽泛的专业教育,强调基础的把握和与专业的结合;二是高级专业教育,如多数的专业医学院和农学院;三是纯技术应用型的高等教育,例如高职教育等。

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应该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为基础,基础与专业并重,既要保证基础教育的宽泛,也要保证专业教育的效果,在学术性和职业性当中寻找平衡,依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形成自己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周彩云.专业教育通才教育――对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的思考.文教资料,2009;6   [2]康全礼."硕学闳才"大学教育理念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07;5   [3]陈利民.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理念的演进.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   [4]卢晓中,陈伟.试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7;8   [5]卢晓中,张?h.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简论.现代大学教育,2007;04   (责任编辑:梁天梅)。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