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对冲突议题管理之构想 议题有哪些

壹、前言从五月二十日台湾正式开始政党轮替以两岸就直关着民进党政府如何定位两岸关系三月十八日总统选举投票日前夕共担心是选结对支持台独有利不就是由具台独色彩民进党胜选这结对选前绝多数希望两岸关系能维持现状台湾人民也是很冲击[]从三八到五二0对台湾新政权可说是关键期特别是两岸关系政策上民进党政府必须提出足以国陆台湾台湾朝与野能够维持稳定关系基调陈总统五二0就职演说就是这种背景下提出他「四不没有」即不会宣佈独立不会更改国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统独公投以及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问题民进党而言「四不没有」基调可说是对共及台湾野党释放出善。

陈总统还特别地背只要共无对台动武他保证任期遵守这方针[]然而从五二0迄今民进党政府两岸关系基调似乎没有获得应有预期效。

共方面批判主调是台湾新政权刻回避「国原则」[3]台湾野人士针对新政权回避台湾人也是国人也提出批评[]共及台湾野人士对於民进党政府两岸关系政策主张仍存相当不信任感这其是有很多问题值得提出深入探讨不如再往前追溯到九五年七月台海危机我们可以发现两岸缺乏冲突管理概念是主要原因。

双方偏重於政策产出没有考虑到引发冲突管理、控制而让然诠释方式是有待商榷。

探讨重即集於两岸冲突管理思维冲突管理可能性评估希能两岸关系和平与稳定抛砖引玉。

贰、台湾两岸冲突议题管理思维两岸关系台湾开放探亲政策前是处於敌对状态从九八八年起双方开始人道性交流到九九年设置海峡交流基金会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关系是处於蜜月期。

这期关系特徵是双方都认知到两岸分隔五十年由於制、生活条件不很多问题上是存很多歧见但由於是种关系因特别强调存异部分。

这其实是任何分隔国初接触友善现象东西德如南北韩亦复如。

到了九九五年六月也就是共所谓两岸关系恶化年共认李登辉总统访美破坏两岸友善气氛台湾则认共无理打压外交活动各据说词使得往两岸关系冲突於友善。

事实上这种冲突现象两岸交流七年应该是很然现象。

所以这么说并不谓着两岸必然会有冲突而是存异程方面是因素部分日渐缩围双方存歧异部分然地凸显出。

另方面双方强调部分并没有质变将异部分改变体质成良性议题双方始并没有认真设计套预防异部分突然演变成冲突机制而是乐观地放任存异然地发展这恐怕双方都有责任。

撇开责任说从台湾角看两岸冲突缘起是不能离开历史变迁加上长久与国陆分隔台湾化近五十年受西方影响是相当广且深且全球性西化潮流冲击下又助长台湾与国化关系淡薄化。

当然我们是不能否认这期仍有不少人疾声呼籲华化复兴运动但毕竟随着老成凋谢而继无力。

台湾就方面与国疏离另方面国际化逐渐深化下然地部政治、济、社会乃至於法律就很少考虑到统国台湾将如何调整发展方向直到九八0年代末期两岸开放交流起两岸关系及前途才又被认真思考着。

以下将从台湾认是两岸关系冲突议题缘起以及近十多年台湾方面对冲突管理思维做进步分析。

台湾两岸冲突议题缘起两岸冲突议题从微观角可有千从宏观角视则不外是目前争议「国原则」与将是不是要统。

问题两蒋代是毫无问题但说法绝不是共现方式先是蒋正期反攻陆统国这期虽然两岸处於军事对峙并有局部性冲突但整对国陆战略指导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可见当对政治战略重视。

这期国且由台湾统国是台湾民主流违反者律被冠上附共罪名。

事实上当是有许多对台湾前途不看法但实施戒严政治环境下这些想法与主张不是我放逐海外就是被净化[5]不蒋正权威统治下加上政治社会化给予人民是国但由台湾统因说当主流价值观是承认国且国必须统这绝不到了蒋国总统期虽然威权统治但他已逐渐重视释放由权利给人民。

蒋国是比蒋正要实他执政期不像以前强调军事武力反攻陆而是要以治台政绩做光复陆召因他任可说真正落实台湾济建设有心营台湾这是人都肯定事实。

但值得是他对台湾前途主张却也因强调对台湾建设反而让人弱化了统国心。

他任对两岸前途所提出口是「三民主义统国」三民主义当是台湾建设指导方针按照当口当然统国责任也要落台湾人民身上。

国陆也刚是邓平领导进行改革开放台湾当确是比国陆进步但似乎并不吸引着国陆效尤採行三民主义指导方针反而是国陆改革开放吸引着国人投入建设因三民主义模省台湾不能吸引国陆也不可能质变国陆政治、社会体质下统国责任说就逐渐远离台湾民心。

事实上这种统国责任说长期台湾不断地被检证是力不从心现实台湾方面逐渐由主动论调整被动论也就是由原企图用军事、政治手段改变国陆现状变成期待国陆行改变现状。

这李登辉总统期表现得特别清楚民国七十九年十月七日他主持国统会首次会议即指出台湾将三民主义宪政体制下贯彻以由、民主、富国统方针而国统不是遥不可及梦想综观世界潮流所趋身陷铁幕人民对政治民主、济由与社会开放向往已由祈化行动正以排山倒海势像极权专制共产体制宣战我们相信共绝对没有任何力量也没有任何希望长期抗拒潮流[6]从李总统上任以国与统问题现实条件下台湾不可能是主动者情况反而是国陆不断地提出从台湾角视既然做统国主导者是不可能要变成被统对象当然也就不可能被接受。

这种识产生其实也不是没由从历史角看它是伴随着当代台湾人民对两蒋代批判与冷淡有很关。

总体而言两蒋期与台湾白色恐怖几乎是期台湾现强调是平反当受压制者冤屈以及如何给予补偿问题而不是肯定两蒋对台湾前途贡献而且白色恐怖随着民进党执政部分野人士忧心绿色恐怖识流冲击下都有急於脱却有色恐怖阴影而逐渐淡化两蒋历史作。

由於国与统说台湾五十多年历史蜕变程逐渐因做主动者角色不切实际加上对历史被威权统治压制情结排斥以及前面提及台湾国际化效应使得国与统议题逐渐被历史化现共方面不断地提起对台湾而言它也只能作选择项而非必然。

台湾现所以仍选择者立场原因是比较複杂共直推说是李登辉或陈水扁人主观志是不切实际。

台湾目前确是有很多历史传承者他们肯定两蒋肯定他们对台湾前途看法但这些人到底佔多少比例由於这次总统选两岸关系议题并非胜关键因是看不出有多少人主张台湾前途须继续两蒋路线但相信是有定比例。

其次否定两蒋对台湾前途看法者也有人按陆委会总统选前民调显示[7]希望独立有83%统有%显示出反对继续两蒋路线者与肯定者两者其实相差无几。

三认维持现状以再定及永远维持现状者共有55%居绝多数。

由上述可以看出目前主张维持现状者居多主张统或独立场者分居少数台湾当局者这种情况下任谁执政也都只能将台湾前途任何可能方向作选择项。

二、台湾冲突议题管理思维台湾前途认是以拖待变以国际化谋事实独立是许多国陆学者思维[8]这种思维台湾方面希望国陆世界民主潮流影响下改变现状是有些类似但台湾两岸关系发展终结是开放性议题国陆则是刚性目标这是两岸差异所。

九0年代上半期两岸关系因刚交流双方处相重新认知对方阶段强调双方相化与历因较和谐但九五年六月李总统登辉出访美国共担心两岸关系会因台湾更加国际化而採取片面性止海基、海协两会交流以飞弹演习警告台湾及美国两岸关系从开始进入了强调存异异部分。

九六年三月共更延续着九五年批判李登辉及美国分裂国主张台湾举行首届人民直接选举总统又发射飞弹且距台湾基隆、高雄两港口非常近。

两岸冲突至已不单是政治性问题且是军事问题又是国际性问题由於两岸关系异部分日益凸显而共又使用武力介入双方歧异问题使得台湾方面对於「国」及统问题有被强迫识这种识与两蒋代威权统治下政治社会化现台湾很容易被连结起齐排斥。

另方面美国着眼於两岸改变现状会影响他东亚安全、济利益也表示关切美、台有重叠利益下美国这股不可忽视国际力量事实上已交织两岸关系。

这样两岸及国际背景下面对冲突议题台湾思维很然会朝下面逻辑推演。

()两岸应实地面对存异异部分但对异见各有各应再存异

换言存异是持续辩证程终结要看道理哪边。

()双方应设置存异机制并对异部分进行危机管理。

(3)机制先由信培养起若两岸信足则可不假外人双方直接进行对话、协商;如开始不能信任对方可考虑借助外力由两岸各提出足以信任外国担任介。

()了让这攸关台湾前途有更深思熟虑与空台湾现阶段应以增加战略纵深两岸政策指导方针包括两岸争取更多李总统「特殊国与国关系」以及陈总统五二0演说以及国统会国统纲领跨党派组设置都是这种思维下产物。

至於国际上则是争取空使台湾前途问题能更格局思考下作定。

外还有历史平衡作用让两蒋代台湾人民思维对称段期能够对历史作平衡性思考。

总对於台湾前途是国原则下与华人民共和国统抑或继续维持华民国名份或是走向台湾与国完全脱离政治纠葛关系对台湾人民而言目前是处於国际化与国化、历史上国肯定说与否定说平衡桿上共高分贝柔性喊话相信对台湾是有拉拔作用但军事威吓却有排拒效。

不论如何相信只有和平与稳定两岸关系环境下台湾人民才会作出深思熟虑选择。

参、共对两岸冲突议题管理思维国陆人民由於思想政治建设是由共产党统管理因对两岸关系看法较致对两岸冲突认知会面倒认错台湾

当然我们相信共产党思考这问题也是有段複杂程其党民主策程理论上应有许多鲜外人知道激烈讨论才是。

不产出见诸於国陆媒体报导者却是版因我们讨论起较单纯。

、共对两岸冲突议题缘起看法归纳起共对两岸关系冲突议题是以「国原则」坚持与否主轴展开。

按共二000年二月公佈「国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对两岸冲突官式说法是从九0年代初开始李登辉总统逐步背离国原则相继鼓吹两政府、两对等政治实体、台湾已是主权独立国、现阶段是华民国台湾

九九三年起台湾开始推动参与合国活动并军事上量採购先进武器企图与美日建立某种军事盟。

九九五年六月李登辉总统访美共认事态严重又以反分裂与反台独作攻击台湾当局诉。

九九九年七月李总统提出「特殊国与国关系」共认这是要改变两岸关系与和平统基础[9]这连串事件加上陈水扁五二0就职演说不提「国原则」使得共方面认两岸冲突议题莫甚。

事实上九0年代我们可以看出九五年江八提出前两岸尽管存着冲突性政治议题存异共认识下仍然有九二年十月海基、海协事性磋商、九三年四月新加坡举行「辜汪会谈」以及九五年「江八」与「李六条」动两岸可说异。

关键性变应是九五年六月到九六年三月共使用了军事武力介入两岸关系动特别是九六年三月共以武力介入台湾选美国出动两航母战斗群到台海附近进行监控这其实才是两岸冲突议题国际化浮上台面原因。

然而台湾问题越是国际化共就越加急迫地要统问题这使得台湾人民思考前途逐渐向国际因素考量。

原敏感但单纯化两岸关系冲突议题至已演变成複杂化、国际化两岸关系冲突议题二、共对冲突议题管理思维尽管九0年代半期两岸关系已不复上半期仍有不少作缓和紧张机制但国陆两岸冲突管理提出建议者倒不少。

不基上这些建议是异主要仍然是以共央坚持国原则作底限再分主和思维与主战思维[0]综合说共对於两岸冲突管理思维逻辑有下()共应牢牢掌握台湾问题主动权[];()只能坚持不承诺放弃武力才能牢牢把握陆台湾问题上战略主动权[];(3)不能设表和底限束缚己手脚[3];()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不味着定要使用武力但武力是推进和平统强力槓桿[]这样思维几乎是把主战和主和两端思维都涵盖。

首先就主动权而言九0年代半期共直强调着只要条件成熟陆任何候都可以台湾问题只要陆确实拥有台湾问题能力届完全可以置西方反应於不顾[5]其次就冲突议题管理共方面是以设定框架辅以军事威吓手段作稳定议题质变成北京方面无法掌握主动权局面。

「000年国国防」白皮所提及三如国如没有台湾独立如没有外国势力侵佔台湾如没有台湾问题久拖不这三「如」是目前共设定框架[6]这框架外情形发生共即宣称被迫採取切可能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维护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国统业且放军是有心、有信心、有能力、有办法做到[7]事实上我们也发现国这种强调主动权、设定框架思维是有越越紧迫趋势香港媒体甚至传出共军委副主席张万年提出二00五年台海必有战讯息[8]另外具有军方背景王希出任国台办副主任以及熊光楷接替曾庆红担任共央对台工作组传闻[9]这些象也反应出共军方对台策程影响力有升趋势共两岸冲突议题管理上有倾向於引进军方势力升高军事吓阻挡土墙功能其作用方面固然是针对台湾另方面也突显出要对美日即所谓外国势力介入。

肆、两岸冲突议题管理机制构想随着两岸冲突议题持续发酵以及现阶段双方领导人不愿政治性议题有所让步情况下两岸关系是有可能因冷淡、疏离而使敌对气氛升高。

有鑑於两岸有心人士提出了不少善建言这些建言有倾向於统有独立有着眼於维持现状然发展。

不论他们终目标何共就是让目前存於两岸冲突能够稳定地控制和平手段程。

兹就各方构想析述如。

、共对冲突议题管理机制构想共基上对两岸冲突是持开放式思考能够和平统问题但也不排军事途径。

不现实环境有国际压力要不能使用武力美国兰德公司近由五十四位专提出给新总统报告即指出美国应明示反对台湾片面独立与共主动犯台[0]另外国陆现正深化济改革及西部开发事实上都对共对台使用武力有相当制约作用。

这样背景下要思考使用软性诉方式稳住两岸冲突扩必然要敏感性政治议题寻既兼顾原则又能吸引台湾参与今年五月共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其主编《国台湾问题》揭示和平统处而厦门学台湾研究所陈孔立教授将它归纳十处[]可以说是共要主动引导台湾人民思考和平手段新作法但似乎并不引起台湾方面兴趣。

不今年三月北京学李义虎教授提出坚持主权前提下使两岸问题从主权层面重新回到治权问题上以便产生共规划两岸关系发展现实可能[]这种构想台湾是有附和论调按李教授观两岸所发生争执性质不会带不方式争执它们导致结也是不。

他认区分不性质争执目前是有义因这可使人们考虑如何降低和化两岸争执具体办法和途径。

因他认把目前冲突屋顶主权争先降到治权合理分配或划分促使两岸双方共地、责地对待彼问题不再被危机局势主要因素左右两岸关系而向和平统模式选择问题上[3]当然这种构想能跳脱共当局「国原则」前提框架是台湾当局不能接受。

但他把主权争议降低至治权合理分配基上与台湾强调搁置两岸主权争议是有异曲工妙李义虎构想虽不能接受但至少是陆学者对降低两岸冲突见较具吸引人种不就实践层面而言实际上共採取是种接式冲突管理方式据香港媒体披露北京已将开展与台湾各党派团体政治性对话作两岸主要动模式纳入轨道。

交流重对象是「三党商」即台湾国民党、新党、亲民党和陆台商[]这种模式基上共是认定台湾野三党不主张台独是可以透台湾部政党政治制衡机制对民进党政府两岸关系政策进行冲突管理。

巧合是台湾部目前陈水扁总统成立「跨党派组」与立法院成立「两岸因应对策组」又呈现针锋相对态势前者野党盟杯葛不参加者执政民进党立委不参加。

这种巧合与共主动设计以「三党商」制衡民进党政府若相挂勾则无疑更强化了共对两岸冲突议题管理能力当然这是否是共所到现象是颇耐人寻味。

二、台湾方面对冲突议题管理机制构想台湾方面对於两岸关系看法向就有倾向统与倾向独两种但基上绝多数是希望先维持现状再看两岸各发展条件定走向。

不论终目标是什么对於两岸冲突能够加以控制使渡到终目标程能够和平稳定仍然是共关心议题

有关两岸冲突管理构想魏镛先生九九年提出多体系国理论曾引起台湾方面讨论共方面当并表肯定。

按他想法台北方面不能否定北京对「国」原则与国统前景。

因如何「国」原则下容许两岸各有事实治权又如何「国」原则下容许双方有各国际活动空与地位实台海两岸能否恢复积极动关键[5]这些前提条件下他提出「锁社群」观念观念依其释是由东西德迈向统验两德统前双方民众便曾透贸易、化及科技化交流而产生渐趋密切关系双方各种社群都有东西德人参与其这种社群双方人口佔比例越越有利於统。

他认只要台海两岸交流不断透「锁社群」现象发展即使政治统不易但社会、济及化都逐渐迈向融合[6]魏教授想法基上是可以反映部分台湾人民倾向於统者乐观看法也就是透两岸交流扩台湾与陆社群规模终达成统目标。

但他对於渡期两岸冲突管理建议包括海基、海协复谈对学学籍採认等不是共没兴趣就是台湾不接受因也只能反映部分台湾接受「国原则」人士看法实践层次上很难落实。

外他提出容许两岸各国际活动空与地位以目前两岸外交处境这种说法理想於实际绝然不思考民进党观前提设定上是主张不预设立场。

至於两岸冲突管理作法方面陈水扁总统是以设立「跨党派组」整合台湾朝野见凝聚对两岸关系各项议题共识再以台湾共识作和共磋商降低冲突筹码不这套机制目前台湾部因各党派对「跨党派组」功能质疑可说尚发挥凝聚共识机能。

近又有人提议将李登辉总统设置「国统会」与组合并其结如何尚待观察不野党已将这种合并发展视朝野两岸关系看法上指标性议题共识若能形成相信对民进党政府要以台湾人民共识作与共磋商冲突议题应该是有相当助益。

除了「跨党派组」外今年总统选民进党提出《国政策白皮》对於两岸动机制构想目前也正民进党政府政策逐渐被落实包括[7]()推动双方正式协商管道从两会体制迈向官方参与;()以「二轨道」强化双边关系设立各种议题论坛;(3)以模式寻两岸平等参与国际社会;()两岸军事信机制;(5)建立「渡对话架构」、「海峡线和平特区」等暂性机制。

当然这些机制实现有赖於共方面善回应而共再提出前提是民进党政府必须接受「国原则」因「跨党派组」近处理「国」问题就成关键性因素。

陆委会主委蔡英於十二月五日侨委员会议指出当前突破两岸僵局唯途径就是要以开放思考与态处理两岸问题新政府基立场是不排除两岸关系走向任何可能、不排除双方任何动与交往模式、不坚持任何对话前提与条件、不限於任何识型态[8]这项谈话被认是陆委会近对如何处理两岸问题具弹性政策谈话其实这也显示出民进党政府对两岸冲突管理已朝实方向调整。

伍、结语总就两岸关系而言冲突是难免但绝对是可以管理目前国际环境两岸要达到各设定目标程绝对比目重要特别是东亚国不希望这程会危及地区安全与稳定。

两岸都应有这认知而向只思考用和平方式程冲突

台湾从九四九年以发展就是受美国援助、受国际影响这是事实因共要完全排除所谓外力干涉是不切实际其次台湾历史由威权统治已走向民主化这程不断地对当权者两岸政策作反省是要深思被严加禁止台湾独立主张是否可行历史平衡也是造成台湾人民现要维持现状以再定前途因素。

两岸双方关系定位目前容或有不表述但渡期冲突是定要克制要以尊重对方情境看待对方回应。

目前台湾方面已双方具敏感性「国」问题做处理「跨党派组」提出「三认知、四建议」(见附表)台湾已逐渐受到重视这是得不易成北京方面应认真考虑而不应以「不三不四、玩游戏」方式回应[9]如北京愿接受这项建议相信两岸动应会从共接受当天起更加和谐更具善。

三认知、台湾曾是历史国部分。

即使历八九五年满清国割让与九四九年迄今两岸分治台湾仍然可以是广义国员二、二、然而华民国与华人民共和国事实上从不曾相隶属华民国已建立民主体制改变现状必由民主程序取得人民。

三、三、人类历史发展验証人民是国永远主体国目唯保障人民安全与幸福;两岸地理近便语近两岸人民可享有长远共利益。

四建议、遵照华民国宪法处理「国」问题二、假使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能够向全世界公开保証和平处理两岸关系、充分尊重华民国人民当前分治状态持续下国际尊严、恢复两岸实际事会商即可责成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定期持续办理徵询人民对两岸终关系见立法案。

三、从速改组「国统委员会」「国发展及统委员会」对钜变世界局势以及新局势下两岸人民长远共利益和两岸终关系架构进行深入研讨和积极筹划。

四、诚摰呼吁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和平、民主、繁荣普世价值舍高压取敦睦两岸携手共进创造有利条件。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