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把金针度与人前一句【巧把金针度与人】

谢乐军的《童话创作散论》是一本实践经验与理论有机结合的童话专著,丰富了童话研究的理论成果。

童话创作散论》的独特贡献,不是致力于建立系统的童话理论,而是对童话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这本书的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谢乐军童话作家、童话教师、童话编辑于一身,他把自己在这三个方面的经验总结出来,写成书,展示给大家。

谢乐军的独特经历,决定了《童话创作散论》的独特体制。

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童话理论探索,第二部分是作者自己挑选出来的童话精品以及洪汛涛等17位评论家对这些作品的评论,第三个部分是作者自己从事童话创作、教学、编辑的经验。

我想从第三部分谈起,我要特别向读者推荐其中的《我与童话》,这是作者经验的结晶。

《我与童话》全文有三层内容。

第一层是谈如何吸收民间童话的营养。

作者结合自己创作第一篇童话《留金桥》的经验说:“源于民间传说的童话并不是单纯对民间故事进行整理,而是以民间故事和人物为基础,按照童话的特征,发挥幻想功能,给故事赋予更新颖更美妙的意境,形成具有感染力强的文学童话作品

”第二层是作者总结童话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他说:“家庭给我播下了童话的种子”,“第一份工作让我与童话结下不解之缘”,“编辑经历让我与童话一起成长”,“家庭环境让我对童话爱得更热烈”。

第三层是讲述创作灵感。

作者认为灵感是童话发芽的种子:“我的许多童话来自一句话,或一时的一个妙点子,它们就像火花一样,划过之后,便会点燃一盏灯甚至一片光明。

”这些看似平淡朴素的话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与指导意义。

没有创作经验的人,或者有创作实践而不善于思考总结的人,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来的。

全书第二部分也独出心裁。

选出的作品创作示范,可以指导初学者如何创作童话;专家们写的作品评析,又可以指导读者如何欣赏评价童话

专家们写的评论,有对作者创作的肯定,也有中肯的批评。

如汤素兰的《风铃响起》中说:“谢乐军童话走的是‘热闹’路线,他总是有本事把自己的故事弄得离奇古怪……充分运用怪诞、夸张、魔法、变形等童话材料和手段来制造童话

这使他的童话富于情节,可读性强,很容易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谢乐军擅长以童话形象来结构故事。

”汤素兰也直率地指出了乐军童话的不足之处:“他的童话内核(这里并不仅仅指内容)显得过于‘满’,想像(这里特指留给读者的想像)和诗意(这里指作品给予读者回味和作品本身留存的空白)的空间相对不足。

”一般人都喜欢听恭维话,能够做到喜欢听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是不容易的。

谢乐军在《童话创作散论》中,保留汤素兰这样的批评,说明作者是非常虚心的。

全书第一部分探讨童话理论,其中最精彩的地方是自己深有体会的理论

如:乐军童话善于离奇古怪的幻想,所以在第一部分讨论“幻想”这个理论问题时,有许多精警的论述。

作者说:“幻想的水平决定了童话的水平,而幻想的水平又主要为幻想与现实结合的巧妙程度所决定。

”“童话是经过作家艺术化加工、融合了作家审美指向的一种幻想,它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愿望。

作者还分析了悲剧性童话中的幻想的特点,他说童话幻想有时也表现一些儿童生活中的悲剧,其特点是“弱化悲剧结局,注重情感与精神境界的渲染”。

又如:作者当过小学教师,所以,书中讨论童话阅读与教学的问题时,讲述了对家长与儿童有实际价值的做法。

总之,《童话创作散论》这本书中的理论,虽然也借鉴了其它著作中的理论,但是最有特色的是作者从实践经验中提取出来的心得。

它们是实践经验的结晶与升华。

金末诗人元遗山《论诗》云:“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谢乐军不仅把自己童话奉献给读者,而且把自己从事童话创作编辑、教学的经验总结出来,传输给热爱童话的人,传输给从事童话创作编辑、教学的同仁。

他不是“莫把金针度与人”,而是“巧把金针度与人”。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