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延伸新闻的增值服务】增值服务的延伸将对物流企业的

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对共享资源的照搬,而是对新闻附加值的营造,就纸质媒体而言,就是力争实现从信息纸到观念纸的提升,这也可以叫作新闻增值服务活动。

在信息来源和渠道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一家报纸发表的新闻绝大多数不是独家的。

据研究者统计,一家媒介依靠独家发现做出的独家报道不会超过10%,就是这10%的独家报道,其信息来源也可能不是独家的。

换言之,在今天,一家媒介的主要信息来源差不多都是与其他媒介共用的。

然而,一张报纸赖以成功的绝不是对共享资源的占有,而是独家的判断方式、分析方式和观察眼光。

不是独家的材料,而是独家的见识。

正如陆小华在《整合传媒》中所说,报纸卖的是两个字――“见识”。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上个世纪我国传媒市场基本处于资讯短缺阶段,社会对于资讯的需求掩盖了对于见识的需求,对于资讯的数量需求掩盖了对于资讯质量提升和整合的要求。

随着报纸厚报化的出现,以及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今天的传媒业已经进入“资讯相对过剩”时代。

媒体专家的普遍看法是:资讯,尤其是大众化资讯已不再是传播领域的主流读者对于传媒的第一要求,提升资讯品质、解读信息的意义,变得更为重要。

一家成功传媒的价值,在于能够为受众整合、梳理看似杂乱无章的资讯,为读者提供有序而冷静的观察与分析,帮助受众更加真切地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

因此,判断强势传媒社会影响力的大小,已经不再是看谁拥有更多勤奋的编辑记者,而是看谁对于资讯的分析整合能力更强。

传媒需求市场的这种深刻变化,给媒体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如中青报资深编辑李大同所说,现在的名记者之所以“名”,在于他能够经过艰苦的独立思考,赋予生活中许多人们已经熟视无睹的事情,一种深刻的背景和意义。

所以,不要试图去寻找什么重要的新闻,而要努力使新闻重要起来。

媒体工作者应当下大力改善的,是使自己认为重要的事物和人群,真正能够在公众眼里重要起来的职业技术和手段。

笔者认为,延伸新闻增值服务,需要拓展内容产品的多层面的价值:   比如内容产品的实用价值。

所谓实用价值就是内容的“有用性”,媒介报道必须满足受众社会生活和发展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都市类报纸在全国报界异军突起,迅速从党报补充的地位挤进主要媒体行列。

除了五花八门的社会新闻、热热闹闹的文化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的眼球外,实用性极强的经济新闻成为它的主要内容构件,对提升报纸的吸引力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都市类报纸经济新闻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贴近性和实用性,有关市民柴米油盐的生活资讯成为主打内容,要求所登作品尽量趋“软”。

这种软性追求,使整个报纸实现了从宣传纸到实用纸的深刻转型,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媒体专家喻国明认为,打造新闻产品的实用价值,可对新闻内容产品进行“加宽加厚”。

所谓加宽就是深度报道或解释性报道,通过信息之间的结构化链结来完成对未知事实的深刻把握。

加厚就是不但提供事实,同时也提供判断;不但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告诉大家发生的事情意味着什么。

笔者认为,不管加宽加厚的内容是什么,“加”本身就说明今天的竞争重点已经不是事实素材本体,而是事实和素材之上的附加价值。

观点创造价值,高度决定价值,这是今天传媒竞争的重点。

又比如内容产品的“可用”价值。

大量对受众有用的东西,并不能天然地被受众所理解和占有,媒介工作者的专业角色就体现在如何进行这种转换,把有用的资讯转化为受众可用的资讯

媒介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正是这种沟通和转化的能力,把复杂的事情或者过程,以感性、简明的方式表达给受众

比如在经济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的题材,不同的报纸、不同的记者,所编发的稿件对读者的吸引力大相径庭。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记者或者报纸的表现方法不同。

许多经济报道常常是数字加分析,概念演绎概念,数字推演数字,使报道生硬枯燥。

让经济报道活起来,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事实说话,把数字、概念、道理,用活生生的事实表达出来,把理性转化为感性,把抽象转化为形象,也就是在媒体读者之间搭建起理解的“通道”。

(作者单位:齐鲁晚报)。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