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栋?2015的无言一刻

2014年底,德国画廊主Peter找到了相识8年的老朋友周栋,决定给他举办个展来纪念久久画廊成立十五周年,Peter这样评价他:“周栋经历了他这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巨变,他从他的成长背景切入中国当下现实,关注社会变化对人的心理与环境状态的影响,对大时代下人的生活状态、消逝、时光等人类永恒命题的思考。

在过去的8年里,他的作品越发清晰和有力,也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次个展的策划上,Peter给了周栋很大自由,经过近半年的思考,周栋才有了初步完整的想法。

下载论文网      展览的灵感要回溯到2011年。

四年前,周栋结束了在德国久久画廊的第二次个展“中国瞬间”,他留在德国继续画了一个月的写生,这时恰逢一位柏林艺术家在中国创作归来,有意思的是,“中国艺术家画德国德国艺术家画中国,同样画的都是城市”,于是顺理成章的,两个人举办了一个关于城市探讨的联展。

周栋想把这样的形式运用到这次个展中,“我在这两个地方都创作过,一个是中国的临泉,一个是德国的爱莎芬堡,两个城市迥然不同,创作出的作品放在一起会很有意思,我也想看看凭自己一个人能做到什么程度。

周栋说。

2015年6月底,所有的准备工作就绪,周栋抵达了临泉

临泉并不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城市周栋选择这里是“因为它太特殊了”,临泉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很小的一个县城拥有230万人口(截止到2011年底),一度成为中国人口第一大县,周栋说:“这个地方有如此多的人,自然地生长,充满了浓浓的痕迹。

本页左上图)临泉1号纸上色粉150×245cm2015本页右图)米罗阳光纸上综合材料90×60cm2013本页左下图)临泉3号布面油画160×245cm2015本页右中图)临泉6号纸上丙烯色粉80×60cm2015本页右下图)周栋2015个展海报   周栋是惯于画大画的,他的很多油画尺寸都在3米左右,但这次他要挑战的是纸上色粉,最大尺寸可达到160×250厘米,只能快递到临泉

在等待画框画布到达的这些日子里,周栋骑着摩托车满城跑,选画画的地点,“毫不夸张的说,任何一个角落都不放过”,整整看了五天,画框画布终于运到了临泉

第一个定下来的地点就是“米罗阳光”的天桥,这也是临泉唯一的过街天桥。

早在2013年,周栋便画过一张名为《米罗阳光》的写生,那时正值冰天雪地的隆冬,灰白光秃冰冷的天桥笼罩在阴霾的天空下,抬头忽然有四个大字“米罗阳光”映入眼中,“一开始感觉挺搞笑的,但是现场的萧瑟和平凡又让我感动,”,周栋说,“‘米罗’这两个字也是很吸引我的地方,这是一种中国式的幽默,国内很多商铺、地产都喜欢使用外国的名字,似乎更洋气,更吸引人们前去消费和购买。

”他更是笑说:“他们不会是知道抽象大师米罗吧?”   《米罗阳光》是一张90×60厘米的纸上综合材料,周栋这次要完成的尺寸几乎是它的三倍。

清晨,他便开着借来的电动三轮车,后座上绑着长二米五的画板,“在街上开着觉得特别融入那个环境。

周栋写生的地点虽然在过街天桥,但是却意外的安静,“因为下面的路就可以过街,所以反而没有人走过街天桥,就是个摆设”,这种中国式的场景让周栋觉得很有意思,七月是临泉最热的时候,白天正午天桥上的温度可以达到四十二三度,“所以白天天桥上一个人也没有,太阳落山以后,乘凉的人就陆续上来了,我画画的时候有个老大爷在旁边听京剧,很有生活气息。

”因为持续高温又没有防护措施,画到一半的时候,周栋还是中暑了,晚上回去就发了高烧,休息了一天后又开始下雨,“下雨时色粉是没有办法画的,遇到雨画面就全毁了,结果一等两天又过去了。

”这张以“米罗阳光”为场景的《临泉1号》画了6天,最后一天预报有雨,下午天空慢慢变得黑压压起来,周栋心急如焚,当他刚刚宣布“收工”之后,第一滴雨掉了下来,周栋赶紧先将画板翻了过去,直奔事先找好的避雨之地。

左图)一路走下去,不要有目的布面油画215×305cm2014—2015右图)Peter纸上色粉90×60cm2015   就这样,周栋临泉创作了一个月,他把写生的时间调整到了光线最为恒定的下午,每天傍晚听着路边“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本店所有商品一律三折”的喇叭声收工,上午继续开着电动三轮车到处看,满城选址,用相机拍下每一个触动他的瞬间,留与日后作为素材。

虽然周栋每次出门写生都拍摄了大量图片,但是摄影这个媒介形式出现在他的创作中还是第一次。

周栋临泉写生地点之一是在宾馆的窗口,他从这个视角创作了一张小画幅的纸上丙烯色粉和一张二米五的布面油画,这张布面油画临泉3号》用了三分之二的面积来涂抹临泉的天空,城市在画面下方的三分之一处徐徐向远方展开,给了观者一个无限的视线和心理遐想,这是属于周栋的标志。

这张画很快便得到了久久画廊主Peter的赞誉,于是周栋想把它作为这次个展的海报,但是仅仅一张《临泉3号》太过单薄,于是他拿来另一张纸上丙烯色粉临泉6号》和摄影素材进行比对,很快三个画面中相同的三栋鹅黄色墙体的居民楼吸引了周栋的视线,要是把它们拼在一起呢?这个想法最终得到了实现,海报一分为三,中间是摄影,右侧是纸上丙烯色粉,左侧是布面油画,完美地拼接在一起,共同诉说着临泉的某一天某一刻

周栋在展期前一个月到了德国,他也要在爱莎芬堡进行一个月的写生

按照最初的设想,在德国也是以城市为主题进行创作,但是待了一周后,周栋觉得“这不行,在爱莎芬堡不能再画城市了”。

爱莎芬堡是一座临近法兰克福的活力之城,全市人口在15万左右,周栋说,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一个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没有太多惊诧和欢呼的慢生活,一切静谧地、悄然死发生着、过去着,这儿的人有着他们对时光与生命存在的独特理解。

所以他没有像在临泉一样选择画一些市景,而是把人物画进了画面中。

“在德国的这些创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物画,我要的是通过人物表达对生活的感悟,而不是去关注人物的内心,这是我想要做到的。

周栋说。

本页图)大绿楼布面油画300×245cm2015这栋居民楼位于周栋的老家江苏盐城,为了搞卫生城市建设,镇上所有破破烂烂的楼房都刷上了一层白漆,周栋先用丙烯和水彩画了十几遍,最后一遍是油画

“‘绿’是记忆里的,已无需再涂上白色。

周栋说。

周栋称赞说,Peter的展览前言写得很好,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周栋对他的周围有着敏感的眼光,往往将无人在意的被遗忘的日常市景用他的感受表现在纸上与画布,用绘画来表达现在还能看到的瞬间,看上去吵闹的街道,觉得突然静下来了,这一瞬间在沉默中诉说。

”这可能就是Peter为这次个展命名为“Silence Moments”的缘由,而“无言一刻”的绝妙翻译则出自周栋之手,细细翻看这些作品,我也渐渐品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QA   Q:你不止一次去过临泉这个县城,为什么会对临泉情有独钟?   A:在地图上看,远离景区、高速公路、大城市与枢纽的地方会有点意思,我每年开车跑这些地方,好的不得了,站在街头,漫不经心地溜达,鲜活得一塌糊涂,历历在目,街头大卖场的老歌响起,你能感动得打颤。

临泉这地方,没任何旅游景点,人多又复杂,集中体现了最普遍的城镇的样子。

所有新鲜事物的进入与原本城市之间的充分深入使城市活灵活现,充满各种可能性,在其中感觉五谷杂成,在这儿可以触摸到最本质的中国现场,没有任何修饰的自然生发的本来面貌。

Q:在临泉创作的这批作品,以纸上色粉为主,对材料的选择有什么用意吗?   A:色粉这材料我用了许多年,无师无章法,瞎画这些年却也自成语言,可反复深入,快速表达丰富之物,契合我在现场想画的感觉,一直没画过太大的,这次在现场画上2米以上的也是一次尝试。

Q:新作里你似乎把二分之一的构图法贯彻得更彻底了?   A:也许我喜欢焦点消逝在中间,感觉那样才能寄托我浓浓的茫然的无以言语的心绪。

近景是历历在目,远处消逝是无尽的惆怅和未知,正如我们的现实和人生。

Q:在临泉你选择了现场写生,为什么在德国反而是回到工作室里创作呢?   A:在临泉的这次写生我想要的是现实再现实,生活在那儿,在太阳下晒着,不需要任何的想像,我的意义就是把我感知到的呈现出来。

德国,我是那个世界的旁观者,我没在那儿成长没在那儿生活,游走在其中很像在电影里行走,她没那么现实,房屋像小时的积木,天空像小时候家里挂历、明信片里的样子,城堡、湖泊、森林就在城市之间,树林里有人静静地看书,水边有人在喂天鹅,大家漫不经心地走路,整个城像放慢了的电影镜头。

这儿没有我太多的回忆,只是一个个瞬间触碰到我,我只想回到工作室里静静地记下这些瞬间,也许是有人的场景让我可以更快地进入表述,也并不想简单的画些德国小城的街景和在中国画的小城街景放在一起展览,因此更多画了些有人的场景。

也许最后呈现的展览是躁动的现场和静穆的瞬间吧。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