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摄像机不让我笑】监控摄像机报价

人们已经习惯了他在电视画面上的样子:谨慎严肃,不苟言笑。

26年来,他就这样播报风云事件,定格历史瞬间。

很少有人知道。

生活里,他也幽默、随和、爱打麻将,甚至做得一手好菜。

有人当面问罗京:“你会笑吗?”罗京回答――是摄像机不让我笑。

这个国家来说,罗京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过去26年来,每隔几天,人们便会在电视里看到他,听他用一种不变的语气,讲述着被指认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如今,他去世了。

在与淋巴癌斗争了近10个月后,这个48岁的男人最终撒手。

6月5日早上7时08分,在北京307医院的特护病房里,因为癌细胞扩散所引发的心力交瘁,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一个副科级干部的离世,成了不小的新闻

所有门户网站的首页头条,都在第一时间用粗黑体字刊发了这个消息。

在这一天,罗京生前所在的中央电视台,要求所有的播音员都素装上镜,以表悼念。

在位于307医院的灵堂里,这种悲伤呈现得更为明显。

3天来,有5000多人自发前来悼念,他们多半眼圈通红,遗照前的黄菊花一会儿就堆成了小山,供人留言的厚簿子,没多久也就写满了,不时需要更换新的。

灵堂外停放着宝马、奥迪,也停放着自行车和三轮车,吊唁的人们遍布各个阶层。

的确,在过去的20多年中,这个播音员表情声音,代表着中国民众的一种集体记忆。

他所服务的《新闻联播》这档节目,往往代表政府对新闻事件所做的最权威解读。

罗京则是这种解读里最著名的一个传播者。

几十年来,国内外风云变幻,但他的声音一如既往,字正腔圆。

具有唱京剧的那种独特的穿透力。

更多人则记得他的表情

那是一种庄重、严肃、不苟言笑的神情。

有人说,很大程度上,罗京用他的不苟言笑,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也成为20多年来一副特定的“国家表情”。

电视机里。

这副“国家表情”,几乎很少变化。

每遇上大事,人们就会和他的声音联系起来。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作为播音员罗京播报过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从邓小平逝世到香港、澳门回归,从三峡大坝合拢到北京奥运会开幕。

然而观众从他冷峻的面孔和声调中,察觉不出丝毫的个人情感。

有人当面问过罗京:“你会笑吗?”罗京回答:“是摄像机不让我笑。

”   不但如此,因为“主持人要保持严肃、庄重和沉稳的形象”,罗京就连剪个头发,都要经过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批准。

直到罗京去世后,人们才得知,这副表情看似从容,其实背后未必从容。

从1996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稿件提前10分钟才送到播音员手中。

有些重要新闻稿件来得更迟,有时甚至到要播音时才拿到。

改成直播前,《新闻联播》的播报速度是一分钟180个字。

直播之后变成了一分钟300字。

而且,时间限制很死,要求播音员话音一落,时间刚好19时30分。

播音员们在工作时都是一心多用,眼睛盯着提示器,嘴里播着新闻,手里挪着稿子,耳朵听导播的要求,还要不受其他人交流的影响。

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

罗京又创造了一个纪录:在26年的新闻联播播音生涯中,他从没出过错。

在他的办公桌下,人们找到一本新版《新华字典》,已经被翻烂了。

事实上,20多年中,罗京和他的搭档们遇到过无数次“险情”。

有一次,《新闻联播》开播后,一条重大新闻稿件才送到演播室,要求无间断口播15分钟。

搭档李瑞英从主播台下给罗京一张张递稿件,可最后一张稿件她怎么也找不到了。

急得满头大汗。

一直到罗京播完前一张稿件的最后几句时,李瑞英才终于找到。

观众们怎么都不会想到,镜头里那个面孔沉稳的播音员下来后,吓得几乎虚脱。

还有一次,也是一条重大突发新闻

有人悄悄蹲下身子,把一张张画满了修改符号的稿纸,送到罗京播报台前。

当时,电视台所有领导都站在演播室外,有人手里还拿着一瓶麝香保心丸。

罗京没有皱一下眉头,没有流一滴汗,镇静地把陆续送来的17页半的纸。

一字不差地读完。

这些颇为惊心动魄的场面。

电视画面中根本看不到。

曾有一个外行问罗京:“你们每次节目播完后。

和搭档收拾资料时都说些什么呀?”罗京回答道:“我们在说。

终于又过去了一天。

”   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总是那张脸上不变的表情

传媒人梁文道曾这样评价道:“罗京是我喜欢的播音员,他的声音很客观、他的样子很有静气,让我感到稳定、标准、干净、专业。

我看他报新闻,常常不听内容,就听他,是一种对‘央视体’播音员的审美。

”   这副表情人们早已习惯。

以至于当这位《新闻联播》老牌主持人,满脸笑容出现在公众面前时,许多人都有点惊讶。

一年前,在一场娱乐节目中,罗京出场并演唱了一首《千里之外》。

唱得当然不错,但多数人被“震动”了。

原因是,罗京原来也会笑。

其实,共事多年的同事都知道,生活中的罗京,随和、爱笑,没有什么架子,更像一个邻家大哥。

“你的《千里之外》唱得好听极了。

有人这样夸罗京

“是吗?”罗京也开起玩笑来,“下回我再选一首好歌,等人气下滑的时候,再炒作一下,你们看怎么样?”   同样鲜为人知的,是他的足球球技。

身穿9号球衣的他,总是用一些高难度的进球,让人们惊叹不已。

作为主持人,西装领带是他唯一的选择,但罗京平常更爱穿一身运动装。

他的嗓子好,京戏和流行歌曲,都是他在央视内部晚会上的保留节目。

这个四川人同样喜欢打麻将。

有一次,他正在家里和朋友“酣战”,突然有人上门拜访。

当看到电视屏幕上一本正经的罗京,居然坐在屋里码着麻将牌,来人吃惊得张大了嘴。

罗京乐坏了:“没办法,不方便在公共场所抛头露面,所以就在这小屋里搞搞四人娱乐项目。

”   他也像每个中年男人一样,每天忙碌地往返于电视台和宿舍楼之间。

他顾家,会做菜,最拿手的菜是“玫瑰鲜虾”。

工作之余,罗京喜欢逛古董家具店,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拍成数码照片传给妻子看。

妻子如果满意,他再买下来。

他过着令许多人羡慕的日子。

一本时尚杂志曾描述过罗京的家:“巴洛克式繁复饰边带有奢华气息的大镜子下。

是北欧式简朴的布艺沙发;典型维多利亚时代的玻璃柜门书橱旁,是洛可可风格柔媚气质的躺椅长榻;还有线条硬朗方正的明清式家具、中国古典条桌和橱柜里,摆放的都是罗京淘回来的各式装茶的精致小罐子。

”   这才是真实的罗京,但并非我们熟悉的那个罗京

我们熟悉的那个总是准时在晚7时和我们见面,似乎只属于《新闻联播》,只属于那半个小时。

不过,自从2008年8月被查出淋巴癌后,罗京就带着他的表情声音,从电视上消失了。

他躺在病床上,却想着早点回到镜头前。

就在前不久,48岁生日那天,他还希望自己能早日回到主播的岗位上。

没过几天,他就闭上了眼睛。

一种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表情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

如今,他付出大半生心血的那台几十年不变的节目,也许终于要更换面孔了――有消息称。

央视在这个月或稍晚时间,将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许多新闻节目,作出重大调整。

这个消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新闻联播》正在进入一个区别于以往严肃、拘谨的时代,而变得更为亲民。

”   不过,这一切,跟罗京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由妻子亲手挑出的遗像不再板着脸。

而是略带笑容。

位于307医院住院楼12层走廊深处的7号病房,已经被封起来,屋内收拾得干干净净,蓝白条纹的被褥,整齐地铺在一张单人病床上。

与病中的罗京相处最久的小护士还记得,这个往常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大明星,安静而有礼貌,总把“您”、“请”、“谢谢”这些词挂在嘴边。

有一次,他心情比较好,一个人在病房里轻轻唱起了《千里之外》。

“那声音,可好听了。

”小护士说。

刘敬荣摘自《中国青年报》。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