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英语教学以来,我国英语教学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甚至一度出现“英语热”的现象,实践证明,我国英语教学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我国现有的英语教学方法片面重视语言的掌握,忽视了与语言学习息息相关的文化学习,使得我国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存在交流障碍。本文阐述了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找出了我国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了跨文化交流障碍产生的深层原因,并就我国应当如何改进英语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障碍英语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5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73 [本刊网址]一、我国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学生的普及外语为英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制订了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大纲,并据此统编了教材,1987年,四、六级考试开始在我国实施,这一系列工作对我国英语教学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几十年以来我国不断普及和推进英语教学,形形色色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教材及各类参考资料在我国风靡,“英语经济”应运而生。作为与世界交流的工具,我们这几十年来的英语吸收是有效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敢于走出国门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提升自我价值;我国顺利加入WTO,奥运会申请成功,世博会的圆满结束。这一切说明了我们对英语的传播和吸收是成功的,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我国积极推行英语教学进程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我国英语教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随之深化,这对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研究表明,当前的英语教学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很多毕业生在面对面与人交流时往往会出现交际失败、交际不妥等情况。通过这些情况我们不难觉察我国英语教学方法仍然有一些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一套固有模式,他们没有理解与英语相适应的文化,故无法用英语有效地交流,甚至还会因为文化错误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败即所谓的跨文化交流障碍。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还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其教学水平影响着对我国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英语教学模式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学的重点在于词汇识记、语法结构讲解、句式背诵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应试水平。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出国深造、留学。因此,我国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面的交流即口语学习成为人们的急切需求,而传统的照本宣科、不注重语言背景及环境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

(二)学生缺乏跨文化理解力。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流程大致相似,从音标识记、单词识记、句子理解、语法结构练习再到写作,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传统的“听、说、读、写”四会观念深入人心,在这四会观念的引导下,我国学生英语学习上普遍表现出以教科书、教辅资料为主的特点。学生们大多认为,只要学好了听、说、读、写其他的根据常识判断就可以了。

然而常识不具有统一性的,常识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的,中国的本土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天壤之别必然会体现在两国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上有所体现。因此,我们在维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一味要求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有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因此,语言的学习应该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在了解了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语言,只有这样,我们的所学的英语才能成为地道的英语,才能扫除跨文化交流障碍

(三)教师跨文化交流教育水平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英语教师不能从固有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跨文化交流教育能力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英语教师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由于我国教育模式的固有缺陷,我国英语教师大多被应试作为教学目标,认为语言教育就是语言本身,片面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或根本无法发现语言文化背景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2.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乏。目前,我国大多数英语教师还没有掌握或没有系统的掌握语言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对英语文化背景知之甚少,缺乏跨文化理解力,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差。当然也就无法把英语文化背景融入到教学中去,更谈不上提高学生跨文化理解力,促进学生语言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跨文化交流障碍出现的原因剖析。

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存在是我国学生无法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通过英语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碍、更好的使用英语,深入剖析跨文化交流障碍出现的原因就十分必要。那么导致跨文化交流障碍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价值观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些原因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十分重要。

(一)价值观差异导致跨文化交流障碍

价值观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影响着人们客观事物的看法,是人们做出种种选择的基本出发点。价值观是在人们的社会化活动形成的,并具有稳定性,形成后,将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思想和信念。正是由于价值观的稳定性,我们也许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学好语言的应用,甚至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熟悉异国的行为规则、语言习惯,却无法轻易转变自己的价值观也无法理解异国的主流价值观

研究表明,价值观差距越大跨文化理解能力越弱,即两者呈反比关系。东西方价值观的差距使得我国教师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很难适应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的价值观,导致无法正确理解语言、行为等。

(二)思维方式不同导致跨文化交流障碍

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人们的表达模式,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表达模式,都会体现出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特征。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跨文化交流障碍

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东方人为表示对上级或有权威的人的尊敬,一般很少在他们面前发言,多以沉默表示对其的支持和敬重。西方人则认为,在上司面前应当积极发言,这样可以向上司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他们看来保持沉默,是一种不积极思考,没有创新、胆小、怯懦的表现。

2.东方人十分注重对方的感受,他们在与人交流时,很少说一些直截了当的话,因为他们担心这些观点与对方的观点不符或者会给对方带来困扰、难堪。他们在说话之前会充分考虑倾听者的感受,并尽量选择一种折中的方式来表达。如果交流的内容必定要使对方伤心或窘迫,他们也会选择循序渐进的方式。而西方人则更喜欢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拐弯抹角是一种头脑不清晰的体现。

3.在对方说话的过程中插嘴这种行为在东方人看来是十分不礼貌的,因此,在别人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他们即使发现对方的观点有漏洞或不足之处,也不会打断别人进行补充,通常会等到对方阐述完毕之后再进行补充。而西方人则不同,在他们的观念里,在别人的观点有问题时及时提出是认真倾听他人观点或谈话内容的表现,因此,他们经常在对方说话的过程中帮助对方把未说完的内容补充完整。

四、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策略。

由上述原因剖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距是文化交流障碍产生的根本原因,然而,无论是价值观还是思维方式都会受到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语言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文化密切相关,每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人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系统,不同的文化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因此,研究和学习与语言相一致的文化也很重要。我国英语教学语言文化教学方面仍有欠缺,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将文化教学融入到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去,逐步提高我国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呢?

(一)提高英语教师跨文化交流教育能力。

我国现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要提高学生跨文化的理解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首先应该提高英语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应当鼓励英语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深造,或对英语教师组织一些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培训,增进其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只有英语教师具有了中国和英语国家双重文化理解力,才能更好的作为介绍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合理地为学生讲授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学生区分本国文化英语国家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二)尽可能的利用外教资源。

中国教师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即使经过深造、学习,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在这一方面,外教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外教一般在长期英语国家生活,其价值观、思维方式更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环境,并且,如果他们拥有在中国教学的经验,他们就切身体会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能将自己的切身体会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跨文化交际。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单纯的一老师为主的单向教学,十分不适合于语言教学,因为课堂的时间和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老师只能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要想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还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的文化学习、体会等工作。在课下,学生应当多做一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杂志等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通过这些课下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社会关系、伦理观念、价值观等等,有助于学生渐渐形成跨文化理解力,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结论。

我国几十年来的英语教学成果值得肯定,但也存在片面强调语言学习忽视文化学习的不足,时代发展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当对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转变“重语言,轻文化”的现状,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跨文化理解力及交流能力。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