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为什么”新闻报道浅三分|新闻报道说

一则新闻,要把事实说清楚,新闻学上一直有五个要素(也说六要素)帮你把握着。

这五个要素又称五个W,即什么事(What,何事)? 谁(Who,何人)? 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 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 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 何故)? 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    新闻具备这些要素,是为了让人看明白的最起码条件。

但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有些新闻总是让人看不明白,甚至把明白人也看糊涂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丢了五个W中的一个Why――为什么(何故)。

不写“为什么读者上访来       这事听着挺邪乎,可确实是因为新闻报道中没写为什么所引起的。

今年7月21日前后,京城不少媒体都发布了一则新闻:15条公交线下周一更名。

内容大都说有的从6字头调1字头,有的从6字头调5字头……例如606路变更为130路,602路变更为596路,655路变更为599路……这条消息发得很快很广,但却没有一家媒体说明为什么改。

没两天,一些看了这则新闻的中老年读者来到某报社上访,他们很生气地反映,公交公司这么大规模地调整公交线路号,不利于老年乘客记忆,太不方便了。

媒体应为群众呼吁,让他们别乱调了!    记者把上访的呼声马上反馈到了公交公司,并提出,你们这么调整确实替乘客想得不够周到,我们要写报道反映群众意见。

到了紧急关头,公交公司有关部门立马和盘托出他们的“为什么”,这也就是北京青年报和其它媒体在7月24日之后又相继刊登的“公交刷卡次数将由线路号决定”。

原来,公交线路号这么调的目的,正是为了帮助乘客记忆。

公交线路1号―599号刷一次卡,公交线路600号―999号刷两次卡,而原来单一票价和分段计价线路号号段同时交叉的,就要调整了。

不说调整结果是否真能方便乘客记忆,但前期第一时间发布的新闻,却是没有一个记者问到或写了“为什么”,以致造成“新闻反被新闻误”的波折,由为什么本身所产生的深层新闻竟被漏了,真是不问为什么,新闻埋金银啊!   不露“为什么新闻迷魂阵    今年六月间,读者在京城众多纸媒上,会看到两则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一则是崇文门菜市场拆迁,一则是京西最后一批煤矿关闭。

两则报道有一共性:煽情多,刨根儿少。

请看报道中的感人段落――    清晨7点10分,孙茂林最后一次召开晨会,“请大家站好最后一班岗”。

晚上8点,孙茂林站在店门口送别最后一批客人,“顾客越夸我们,我们心里越难受,真是舍不得。

”      ――崇文门菜市场的报道       8点50分,鑫华双安煤矿最后检查完毕,开始砌封井口。

8平方米大小的井口,按规定要向内砌4层总共2米深。

临近正午,看着黑不见底的洞口一点点缩小,陆国英默然转身走回宿舍。

桌上还放着昨天没吃完的晚饭,残羹冷炙上已有了一层灰尘。

饭盆一旁放着一摞材料,那是乡里发给每个矿工的就业意向表。

――京西煤矿报道    细节很动人,可很多读者纳闷:“崇菜”为何要拆迁,京西煤矿最后矿井为何要关闭?多数报道尤其后续报道只字不提,就是提了,也含含糊糊,留给读者无限猜想,是不是把繁华地带留给开发商赚大钱啊?老百姓的菜篮子就那么被排挤吗?房山门头沟的煤矿是不是隐患多啊……    两则新闻,如果你看不出所以然,只有求助网络,会发现前期个别报道中提过为什么――“据透露,崇文门菜市场拆迁后,该地块将在年内入市,等待新东家入驻崇文门

”    “随着首都经济结构和城市功能定位的战略性调整,门头沟区被赋予‘生态涵养发展区’新的功能定位。

自2005年起,门头沟调整产业结构,全区254个煤矿、28家石灰土窑、39个砂石场全部关闭。

”    “崇菜”拆迁的为什么,说了也还是个谜!    再看7月21日某报头版这则新闻――留恋农村福利待遇,不再热衷“跳农门”,近三年流村镇256名大学生201人放弃“农转非”。

看了这则新闻,有心读者肯定要追为什么,报道提到“转了就享受不着村民待遇了。

”被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录取的西峰山村学生米佳星说。

这些年,村集体经济发展得不错,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有分红,凡是有本村户籍的都有份儿。

此外,村民还享有养老、助学等方面的福利,“农转非”后,这些全都享受不着了。

这里说的为什么,读者会看得明白吗?报纸阅评员们起初认为这是条挺好的新闻,可一位了解农村现状的阅评员马上提出,报道解释的“为什么”没点到根儿上,其实农村户口最大的福利吸引力就是田地,一旦你户口所在村的土地被征用或被租用,一个农村户口得到的收入或补偿是很可观的,这个可观是城里户口的诱惑抵不上的。

了解到这透彻的“为什么”后,阅评员免不了重新审视这则新闻的价值,甚至觉得这“为什么”背后才是该挖的新闻

为什么不说为什么”       新闻报道丢了为什么,表面上看是使新闻变得肤浅、糊涂了许多,同时造成漏掉表面文章后面更高价值新闻的现象,但深入分析,发现它反映出我们的采访作风浮了起来……    究其原因,一是目前有些记者采访作风不扎实,习惯于拿来就用,将新闻发布会的通稿或采访部门邮箱里的稿件编编就发,或者“网扒”,基本不采访,即便采访也是点个卯就走,根本没工夫问为什么

近年新闻从业人员发生变化,很多非新闻专业毕业的人才步入新闻采编领域,他们有的没有经过新闻写作业务培训,不知什么是五个W。

二是记者本身就根底浅,不问为什么,知识储备不足,又不去求教,一知半解便满足。

今年7月19日,某报刊登一则新闻“平谷果农富硒种杏变废为宝”。

报道介绍说有位果农给45棵几乎废弃的杏树喷洒了4次某中心免费提供的富硒营养液。

两个月后,红杏成熟。

他惊讶地发现,这45棵杏树结出的红杏个儿头大、没有黑斑,果实多得把树枝压弯了腰,连杏香味都比普通红杏浓郁。

送到北京营养源研究所检测,发现每公斤试验红杏中硒含量达23微克,远高于普通红杏

让果农没有想到的是,富硒红杏格外受城里客户青睐。

短短5天时间,富硒红杏就销售一空……已经有村民来找他,要求也加入到富硒红杏的种植行列中。

看这篇报道时,阅评员们总觉得很多知识没说清楚,富硒杏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北京属缺硒地区,需要健康补硒,但怎么补就健康呢?因为硒过量还会导致中毒,那么红杏硒含量达23微克是个什么概念呢?这些知识性的为什么没说出,红杏只能瞎吃,新闻也是盲读。

三是想当然地认为读者知晓,前篇说了后续不说,读者服务意识不连贯。

比如前边提到的京西最后一批煤矿关闭,记者认为以前的报道已解释了为什么,后续报道就可省了,可现在的读者读报往往有随机性,有几个能始终是你连续报道的忠实“粉丝”呢?也许有人会说去网上查查为什么吧,可这不是给读者增添读报成本吗?更主要是不方便也不能一目了然,还让纸媒的优势又丢了几分。

四是有的“为什么采访对象隐瞒不说

这不能全怪记者,是有些新闻,被采访方就对“为什么”遮遮掩掩,还常甩着套话说什么“无可奉告”或“不便透露”等等,遇到这种情况,记者最好把你问的“为什么”和对方的答复如实记录,尽到你的职业责任,让读者也好明白糊涂卡在哪了。

还有的办法就是运用历史、环境和对比等背景材料客观分析,帮助读者明白“为什么”,有很多新闻背景材料本身就充当着最好的“为什么”注释。

当然,在提醒记者新闻报道要说“为什么”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有些新闻没必要说“为什么”,比如发生地震、雷击或一些目前无法用科学解释清楚的自然现象等等,这些“为什么”只能在快速新闻反应中忽略,留待科学发展中的说明。

但值得重视的是,多数事件性、动态性、人物性、经验性等的新闻报道,“为什么”这一要素在其中占有沉甸甸的分量。

上述例证说明,这些新闻一旦说出或说明“为什么”,就会明显增强重要性、深刻性和真实性,也有了贴近读者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反之则成了不求甚解、把明白人说糊涂甚至浮夸的不实新闻了。

做个有厚度的记者吧!    (作者为北京日报高级记者,北京市新闻学会秘书长)。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