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松:为中关村创新人物添彩

2015年11月8日,美都收藏将举办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展览展览将展出由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郭文松先生历时两年零八个月潜心创作的52位中关村创新创业人物肖像。

这52位创新人物中,既有柳传志、段永基、纪世瀛等中关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有俞敏洪、王文京、李彦宏、杨元庆、雷军、张朝阳等中坚力量,更有刘强东、苏?、许泽玮、万宇平、许单单等新一代创新创业领军人物

这次展览,实际上就是一次中关村在过去三十多年发展历程中涌现的代表人物群像展,是这样一批敢为人先、超凡卓越的创新人物,为我国科技实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他们让中关村成为与美国硅谷等媲美的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毕业论文网   用笔墨展现中关村创新人物群像   如今的中关村,已不再是一个地理学意义的地名概念,而是一个引领中国科技创新的符号。

中关村是逐梦之地,无数年轻人在这里寻梦、圆梦。

中关村是包容之地,这里很早就形成了“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精神,每天有许多公司死亡和新生,流传着“剩(胜)者为王”的说法。

中关村创新创造之地,许多奇思妙想在这里开花结果,每天都在诞生鲜活精彩的创新故事……为了镌刻他们踩在中关村大街上的足迹;描摹他们在风雨中匆匆行走的身影;记录他们突破重围,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做的种种探索,以励世人,我们在众多创新创业者中选择了各个领域、不同侧面的52位创新人物,以美术创作的方式予以展示。

承担主创任务的是当代著名人物花鸟画家、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郭文松先生

2012年,他受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联之邀,参与了《中国名家画北京》大型主题艺术创作活动,以北京市建国以来不同领域里涌现的全国劳动模范为素材,创作了系列人物组画《风范》,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受此启发,海淀文联和《中关村》杂志社经过研究,为了确保人物创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决定将此重任交由郭文松先生完成。

从2013年起,郭文松先生认真阅研《中关村》杂志、《中关村创新谱》等相关资料,深入到人物所在单位走访,捕捉创新人物在日常工作中的剪影,充分了解创新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来到了创业者的聚集地――中关村创业大街和清华科技园进行深入采访,与新一代创业者亲密接触,研究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历时两年零八个月,潜心创作,数易其稿,在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委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在美协领导专家的帮助下,终于将52位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相信这次别开生面的展览,不仅能让观者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感受到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以及中关村的企业家精神,与此同时,这些作品创作,也是画家郭文松先生艺术之旅中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位在河南土生土长的艺术家,在家乡度过了平淡而又充实的人生的前六十年后,毅然开始了“闯北京”的北漂生涯。

之后,他将毕生的积累与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充分应用于实践,终于在艺海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骄人的成绩。

音乐工作者到画家的蜕变   在2006年之前,郭文松一直过着安稳的生活。

他从小喜欢文艺,十七八岁就在家乡组建了小型乐队,时常参加演出。

到19岁的时候,他就进入了县文化团担任小提琴手。

郭文松不仅热爱音乐,也喜欢画画,他总在业余时间里画画,还经常参加县里及洛阳市举办的各种美术展览

到1983年,因为郭文松的才华出众,遂被调到县文化馆担任专职美术干部。

早在1985年,郭文松作品就在一次杭州举办的全国展览中备受瞩目。

当时杭州日报对郭文松作品撰文评论,第二天郭文松家乡的洛阳日报就进行了转载,待郭文松参加完活动回到家乡之后,洛阳日报又对其进行了专访,发了一篇整版的报道。

能被媒体连续追踪,这在当时、当地的美术圈中是极其罕见的,而当时郭文松还仅仅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美术爱好者。

从这以后,郭文松的才华被单位重视起来,之后单位领导做出了一个决定――派郭文松带薪到西安美院进修。

这个决定让郭文松彻底从一个音乐工作者变成了一个美术工作者,同时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1986—1988年,郭文松在西安美院学习的三年,绘画素质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西安美院是当时全国最为著名的七大艺术院校之一,更为特别的是西安美院又是以传统的中国画为特色而扬名的。

当时在中国画领域中较有影响的大师级人物刘文西先生就在这里任教,担任西安美院副院长,他也是黄土画派的创始人。

此外,西安美院还有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一班子创立的长安画派的画家名震全国。

幸运的是,郭文松非常有幸地成为了刘文西先生的学生。

几年下来,郭文松在理论和技法上都受到了西安画风的滋润,为他后来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至今我的作品中还保留着浓厚的西安画风的味道。

郭文松说。

说起刘文西先生和长安画派,他们强调用墨和用笔的传统中国画技法,并以现实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

这些理念深深地影响着郭文松,因此,从学校学习归乡之后,郭文松每年都会抽出大量时间到农村写生。

“因为我的专业是中国人物画,而我的家乡就在农村,我最熟悉农村的人和事,我对他们的感情也是最深的,所以我愿意用我的笔墨去表现他们的精神和生活。

郭文松说,“刘文西先生生活在陕北,所以他笔下的陕北农民如此真实、生动。

我生活在豫西,我要向老师学的是他创作的精神和技法,如果我也跑到陕北画陕北的农民,那就学死了。

”   多年下来,郭文松作品早已有了自己的风格,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原人物

尽管风格上有刘文西先生和西安地域的画风,但味道上已经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了。

郭文松创作依然强调用笔用墨,又吸收了西画的造型风格,重点突出部分精心刻画,次要部分大笔铺就,以达到虚实相生,强化主体的效果。

设色上以淡雅为主,追求水墨至上,大部分只在人物的头部和手部(即裸露的皮肤)上着淡色。

在之后的岁月里,虽然也有几年下海经商的经历,但大部分岁月还是在老家县城的文化馆里度过的。

2007年,郭文松提前退休了。

已然近耳顺之年,但郭文松野心勃勃,与其在家乡度过余生,不如为了自己的理想再度起航。

于是郭文松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闯北京

耳顺之年闯北京   郭文松的北漂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短短几年,他的几个“北漂伙伴”都一一返乡了,唯有他留了下来,直到今天。

郭文松说:“北京是最适合画家生存的城市,在这里随时可以看古今精品书画原作展览,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琉璃厂等都对外开放。

仅凭这一点,我认为只要是学中国画的,最需要来的地方,全世界唯有北京

”   郭文松对新生活的适应非常快,2008年,初来乍到的郭文松就在一次偶然间在位于海淀爱家收藏的中关村杂志社俱乐部里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一位贵人――时任海淀区文联主席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

当时的郭文松和他在家乡的时候一样,就是一副朴实的农民形象。

但当卫汉青看到了郭文松的画后,惊讶道:“画得这么好!真是被埋没了!”爱才的卫汉青立刻决定要为这位来自乡村的画家筹办一场展览,于是当年10月,郭文松的第一次个展在爱家收藏的中关村杂志社俱乐部举办,通过这次展览郭文松的13幅作品被收藏家一次性收藏。

“我之所以能在北京站住脚,就是因为这次展览

郭文松感慨道。

北京给予郭文松的,不仅是一个更大的舞台,崭新的都市生活也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他,于是他的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市人物成为他创作的新主题。

2012年,北京文联举办了“中国名家画北京”大型主题艺术创作活动,当时刚被选为海淀区美协副主席不久的郭文松,以特邀画家的身份进行了主题创作《风范》。

他的作品北京市建国以来不同领域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为题材,以此来讴歌北京精神。

题材是决定作品成败与价值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更重要的还是一流的创作

虽然在北京生活多年,但在画劳模的过程中,郭文松还是遇到了很大的难题。

“普通的市民生活我是是十分了解的,但是我笔下的每一个劳模都有着不同的行业,必须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才能把这个人物画活。

尤其是这些被广为人知的人物,画不出他们的精神,观众是不会认可的!”于是,郭文松开始了各式各样的体验生活,他几乎走进了每一个劳模工作过的地方体验、采访、写生,搜集与人物相关的所有素材。

比如在画李素丽的时候,郭文松就亲自去体验公交车售票员的生活,在画建工集团王学礼时,他还多次去工地体验……他画每一个人物,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用心才能画好嘛!”经历了一年的创作,几次易稿,郭文松终于在2013年5月完成了长达25米的以24位北京劳模为群像的大型人物创作

2013年9月,“中国名家画北京”主题创作活动在中华世纪坛展出,郭文松作品无论从题材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与其他作品拉开了距离,成为展览现场最吸引眼球的作品之一。

新题材的大胆尝试   在郭文松创作题材从农村转向城市之后,他的视野更加广阔了,尤其在他现在所生活的海淀,有太多他画不完的各色人物

2013年,受《风范》创作的启发,郭文松希望能再找一些好的大型题材进行创作,而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卫汉青主席说出后,卫汉青主席就突然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题材――画中关村创新人物

这个提议让郭文松兴奋起来,中关村是中国的创新策源地,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领军人才,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这些创新人物,不但新颖,而且意义非凡。

于是,郭文松立刻开始了筹备工作,而卫汉青主席则成为了他这次创作中的重要“军师”。

“卫主席总是抽时间亲自给我介绍企业家的情况,甚至有时候晚上下班后,或者在周末他还要到我家里给我讲这些创新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的创业故事,还创造了很多机会让我和企业家直面接触。

比如,在《中关村创新谱》第二辑首发式的时候,卫主席就邀请我参加了,不仅在活动现场展出了当时创作完成的部分创新人物肖像作品,卫主席还向我引荐了来到活动现场的纪世瀛、梅萌、尹卫东、于家伊等多位企业家,给我创造了和企业家面对面接触的机会。

另外,中关村杂志社每年举办的‘中关村创新论坛’也是我与企业家直面接触的好机会,我认真聆听了许多企业家的演讲。

就这样,卫主席通过种种办法帮助我了解企业家们的生活和事迹,帮我解决了创作上最大的难题。

”   最终,以《中关村》杂志和由卫汉青主编的《中关村创新谱》第一辑和第二辑为蓝本,卫汉青主席帮助郭文松筛选出了自中关村诞生以来的52位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人物作为本次主题创作的对象。

创作过程中,涉及到哪个人物郭文松就会精读书中所写的文章,在了解创新人物的行业和工作特点之外,他还要了解人物的精神,他甚至还会到某一人物工作的地方,看看那里的工作环境,感受一下那里的工作氛围。

这次创作郭文松来说意义非常,他在创作札记中写道:“当我真正了解这个群体,了解这个人之后,我总会被他们感动。

有的人为了一项科研,不顾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的透支;有的人放弃了出国的机会和安逸的生活,而选择为自己的梦想奋斗;有的人已经在国外闯出了一片天地,却毅然回国创业,从零开始……他们每一个都为中国的发展、强盛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尤其在走访中关村创业大街之后,郭文松先生被这群热血沸腾的青年创业者的创新创业精神深深感动,听着他们的故事,看着他们在这个创业时代中奋不顾身的努力与表现,他感叹道:“他们太年轻了,太有才了!中国科技创新需要后继有人,而他们就是希望、是阳光啊!为年轻人鼓掌吧,为年轻人加油吧!大概是年龄的问题,我想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来代替我内心中的感受:‘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干吧,年轻人!闯吧,年轻人!因为世界是你们的!”   如果说《中关村创新谱》是描绘中关村面貌的色彩斑斓的大画卷,那么郭文松先生的画就是在这幅大画卷带动下,在颂扬北京精神,颂扬中关村精神的一个宏亮的和声。

如今,郭文松先生创作终于完成了,过去的两年零八个月也成为他生命中最为难忘的一段时光。

在那段岁月里,他虽为创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却也被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所感染、感动。

当这52幅作品与大众见面的那一刻,郭文松先生激动地说:“这52幅精英肖像画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我有高兴也有遗憾。

高兴的是,作品终于创作完成了,作为艺术家,我为自己能拥有这样一段传奇而美妙的经历而自豪;遗憾的是,我与这些创新人物之间难忘的故事也告一段落了……”怀着对这些作品的深深爱意,以及与这52位创新人物的留恋之情,郭文松先生的眼睛有些湿润。

但我们相信,这些作品定会记入中国当代中国画的史册,因为郭文松先生用艺术的表现形式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创业奉献出了最为温暖而又独具感染力的精神与力量。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