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吴宓的两部传奇:吴宓

关键词吴宓 传奇 近现代。

摘 要吴宓有《陕西传奇》和《沧桑传奇两部戏曲作品传世,他青少年代所作。

陕西传奇》剧“泾阳吴生”即是作者人,借以寄托己思想情怀,这是述剧式戏曲作品新发展;《沧桑传奇》是根据美国诗人朗费罗叙事长诗vgl写成,吴宓翻译原诗基础上对这外国题材作品进行了胆“国化”译改编尝试,开创了传奇创作新题材和新方法。

它们国戏曲史上具有独特价值和贡献。

吴宓(89―978),陕西泾阳人,他曾清华学、西南等多所高校任教,是我国近、现代西方学和比较学领域久盛名教授,也是新学史上批坚守国传统旧学学者佼佼者。

吴宓从便热爱国古学并深受其熏陶,对传奇戏曲更是情有独钟。

吴宓有《陕西传奇》和《沧桑传奇两部戏曲作品传世,但长期以学界对这两部戏曲作品关不多。

陕西传奇创作90年暑假,这吴宓《编年谱》“90年”有记“暑假,三原南城东关,作《陕西传奇》。

”①。

陕西传奇》只有“出・梦扰”,由《齐破阵》《声声慢》《驻马听》《水调歌头》《针线箱》《尾声》六支曲子加科白组成。

记述了“泾阳吴生”年前与“潜龙”等创办《陕西杂志》历“欲凭,开通民智;敢借报纸,警醒醉心”,但因“人才缺乏”,“款项支绌”,“才出期,即至停版”,觉得甚是可惜,以致是夜仍是伤感难寐。

吴宓日记对这则传奇创作缘由曾有段详尽述“己酉春……其秋七月,始与胡氏弟兄、南君、牟君等建立《陕西杂志》,初名《陕西学生杂志》,又改《陕西青年杂志》,终乃以陕西二名。

……顾卒以社员乏人,费无着,仅出册,虽成稿二册亦印出,令人悼伤何胜!……昨年夏,曾传奇折,以志悼惜。

”②这足以证明这故事演述其实正是作者亲身历,“泾阳吴生”即他人,很明显,这部传奇带有传色彩。

吴宓出身陕西泾阳望族。

吴氏族所生活三原地区就是关儒学重镇。

传统“关学”张起便表现出世代“以躬行礼教”“崇儒”宗旨,张终生追是“乾坤便是吾父母,民物便是吾胞与,将己身放天地万物作样看,故曰仁者以天地万物体”精神境界,以终实现“天地立心,生民立命,圣继绝学,万世开太平”宏伟理想③。

近世三原出了位儒刘古愚④,吴宓生父吴建寅、嗣父吴建常便都是师从他。

这就使吴有着深厚儒学渊。

吴建寅曾撰“叙天伦乐事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著学明法格物,致知,正心,修身”⑤,并将其悬挂厅上,明白无遗地表露出其心对儒观念尊崇及对世子孙期望。

而《吴宓诗集》935年出版,吴建常也卷首以“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训词,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对国传统儒人生观概括。

这种庭环境影响、化氛围熏染下,吴宓幼便熟“四”“五”,秉承封建传统教育,打下了坚实旧学根底,特别是深厚历史教养和封建伦理道德规熏陶习染,深植根其心。

这也使他对传统儒思想产生了种然而然情感上亲近与认。

他以几十年日记也多次提到了己对报国安民、建立事功渴望。

当他90年前识到“国事日非,危机渐启”,便陷入了深深焦灼。

番思量,他定与表兄弟和几位朋友起出版《陕西杂志》,以“开通民智”、“警醒醉心”。

但由人力和财力缺乏,杂志迅即归失败。

这是代环境导致结,也是当众多爱国知识分子所面临困境与悲哀。

,这部传奇曲词始终弥漫着股悲怆忧伤气。

从开句“壮志徒呼,流光频年年”就已定下了全剧基调,《水调歌头》曲“旧痕湿锦,墨花舞素笺。

到今日啊!事业空,岁月,故纸残”,更将作者这种因事业失败而生发失望及忧伤情绪推至极致。

但可喜是这次失败并没使少年吴宓陷颓靡,反而激发出了吴宓更多斗志,《针线箱》曲就显示出了他“勤奋勉,待他年重矢雄图”,誓要“警遒笔待将民梦唤,使由明灿烂”凌云壮志。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悟到吴宓对“事功”追是建立国与人民 “我”上,而并非了区区“我”。

而他这种以醒民观念也是贯彻始终。

其实吴宓少年代起对报纸就很熟悉,甚至是偏爱。

他学期就常各种报纸,并尤其喜爱梁启超创办《庸言报》和《新民丛报》,并定期购。

梁启超90年流亡日曾写下“献身甘万矢,著论肯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⑥诗句,并将《庸言报》宗旨定“浚牖民智,熏陶民德,发扬民力”,表达了他通报传播己政论学说,走舆论救国道路而不懈努力心。

对这,吴宓甚赞赏,并仿付诸实践“年十,既而又《童子月报》,亦能成,盖其才力殊浅薄也。

年十二,则与杨君天德合著《陕西维新报》,皆弗得克完其终。

年十三,余乃与杨君、张氏兄弟组织《敬业学报》。

……又与杨君、南君幼、张君铎《童子学报》,顾卒出期而止。

其冬十月,余又独《童子丛报》。

……明年丁,余年十四,其五月,则与杨君《童子日报》。

……其九月,则与杨君合《童子丛报》。

”⑦可见吴宓从十岁起,到他上述诗论观形成,他就先己试办《童子月报》等报纸共七种。

但由验稚嫩和财力缺乏,办报尝试都迅即归失败。

吴宓办报数量多,以及他办报屡败屡战精神都仍令人叹。

而他办报终目正如他志悼念这段历《陕西传奇》所云“欲凭,开通民智;敢借报纸,警醒醉心”,“警遒笔待将民梦唤,使由明灿烂。

填海苦志效精卫,感血泪化杜鹃。

”⑧这种舆论作用,是表现欲通报纸“开通民智,警醒醉心”,提高国民素质;二是“盖深望朝廷当局及野人士反省,急起直追,力图改造”⑨,“使由明灿烂”。

报纸教育舆论功用吴宓心是那么根深蒂固与目了然。

这位仅十七岁少年以岁月里对编辑出版工作直孜孜不倦,用生努力实现当初“警遒笔待将民梦唤,使由明灿烂”誓言。

这部《陕西传奇》只有出,情节也很简单,始终只有“泾阳吴生”人吟唱,与独角戏无异。

尽管末尾处写道“余愁结,恼人心,今日消暇无事,不免往访潜龙君……”,但由推测,写了二出也必就能表现新富戏剧冲突情节,或许又将是另段述,因而如今学界将它称作者述剧。

这部传奇,作者将己生活历片段融入到剧,再通剧人物唱词展现出己心世界,这倾向种纯粹人话语,类似种思想我表白。

事实上,吴宓是很喜欢表白己人,从其晚年己详细校订《编年谱》和他生留下几万日记手稿也更加确凿无误地证明了这。

陈平原曾说“学者所以愿述,借用卢梭话说,便是信‘除了他人外,没有人能写出人生’,因,‘真实生活只有他人才知道’,了‘不愿人把我描绘得不像我己’,卢梭创作了《忏悔录》;基样理由,现代国学者写下了各种各样叙传。

”⑩这段话或许能从侧面说明吴宓所以其学创作始终推崇表现我深层原因。

因,这部《陕西传奇》也就我们研究少年吴宓心态与思想轨迹提供了份原始材,这是值得关。

二。

沧桑传奇创作93、9两年,全剧初拟十二出,但仅成了《传概》《禊游》《缔姻》《寺警》四出。

吴宓剧前述,初民国二年至三年《益智杂志》卷3期至卷上。

他《编年谱》有详尽记“达德学会成立,即刊印《益智杂志》( l Klg),每册皆有、英两部分。

卷,、白纸。

手写,油印。

其有宓撰《沧桑传奇叙》。

二卷则付京华印局铅印。

93年月至9年6月,共出四期。

其有宓撰《沧桑传奇》至出。

”{}。

这部传奇吴宓清华学堂学期根据美国诗人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r r Lgll,807―88)(吴宓译朗法罗)长诗vgl译著而成“学期,则已至l’《英》(共五册,由四册起)矣。

其有Lgll所作长诗vgl,宓据以撰成《沧桑传奇》。

”{}。

传奇开始有颇长“叙言”。

“叙言”主要是作者对vgl原诗评价,以及己创作沧桑传奇》缘由。

其有几段谈及对西方学评价和看法,可以看做是吴宓早期比较学观是认西学有其相似处,“其构思,其用笔,其遣词,胥与我有天然合处”。

且“世有妙,初无分西也”,“所以妙者,其能传示种特别精神而已。

种精神,由明社会胎育而成,而其人人心所共有观念也。

”二是驳斥了国士鄙夷西方学错误看法,认他们所以会有这样观是因对西方学作品不重视,“每不究其优美特,唯以粗略通能”,而且外程不高所致。

三是认,国人能尽窥西方学作品妙处,身国学修养不高也是重要因素。

这就等提出了西学该如何定位、该如何比较问题,这也将外国学作品提升到了更重要地位;而他提出这三也完全具有可操作性,以更对西学做系统对比,融会贯通。

这些观直到今天仍不失至理名言。

当然,吴宓所说国学只狭义地定义国古学,并言语认西方学毕竟不如国学,但他又说“彼西者,与较,虽各有短长,且即逊我,亦有光华所现,菁英所存,可概磨灭”。

这评价还算是较公允。

对当只有二十岁吴宓而言,能有这样见地已相当不简单。

这也证明他留学哈佛对白璧德新人主义接受并非是对师学盲从,更多是基己较长选择,这是种更能与他想法相契合理论。

吴宓“叙言”还特别提到了孔尚任《桃花扇》,并盛赞其“以亡国哀音,写沧桑痛泪”,“从传奇上作”。

并认vgl与《桃花扇》用上异曲工,而他所以创作沧桑传奇》,“非欲传艳情,而特著沧桑陵谷感慨也。

”值得是,前两年他日记对《桃花扇》评价仍是“顾乃毫无所心得,仅觉其佳妙而已”{3},并没有“叙言”所表现如强烈共鸣与感慨,这种明显变化与他这两年处境与遭遇是有很关9年前他身富公子哥儿,着衣食无忧平静日子,然不会对《桃花扇》沧桑陵谷痛有特殊感觉;而从9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各省独立浪潮土崩瓦。

清华学堂师生皆因担心京城有动乱而惶惶不可终日,纷纷逃返乡,吴宓因乡兵匪横行,有归不得,对人安危处境更是忧心忡忡,“今日国乱,四海鼎沸,桑梓夫岂能独安?吾三原,想不至有他虑欤。

吾尝历史及诸种说,至末世乱离际,戎马倥惚、颠沛流荡,则谓人生彼者,不知其心境如何?今乃亲得闻,吾他日或亦目睹而身受乎?”{}至,多愁善感他仿佛真与历史上孤臣遗老其苦其情相通,这给他心灵带了强烈冲击。

北京情势越越危急,清华被迫紧急散,吴宓也唯有匆忙与浙江籍学陈达等人到上海避难。

这也使他逐渐明白了漂泊无凄楚,临别,“回顾清华风物,怆然欲涕,审他年得重睹景否耶?”{5}情景,“感人事日非,思盛世难再”,令他触物伤怀,悲痛难已。

从“叙言”,我们也可感受到这满腔涕泪也汇入到了他对《桃花扇》重新理和《沧桑传奇创作

然而,吴宓并非仅仅将伤痛目光停留己人身上,“所以其而特伤其情,非仅二有情人作不平痛也”,他更希望通这译著以警世,“我国人士知所警惕,肆力前途,使劫灰不深华夏,愁云早散乎天”。

这也是他创作主旨所。

vgl原诗分上下两部,每部分又各五。

吴宓沧桑传奇》仅仅是涵盖了原诗上部前四容。

首出《传概》是楔子;出《禊游》改原诗写景男女主人公郊游相遇;二出《缔姻》交代了双方父母儿女订婚;出《寺警》则是根据历史补写英军侵入,阿卡迪亚村被没故事。

通观全,我们可知,吴宓这部传奇创作绝非是严格准确直译,节还带有不少他己创作容,正如他“叙言”所说“复以己增删补缀而成”。

而从也再次印证了吴宓对翻译外籍所具有贯态“翻译籍,其极浅显处言,绝不可以甲国,凑作乙国理,而以适合。

实则窒而又不通彼也。

凡欲从事道,宜先将甲乙两国通用成语,考记精博,随取其者,而替代,则处处圆确当。

……译诗与译理,惟译诗者不特须精通两国,多识成语,且须具诗人才与性,则方有可观耳。

”{6}。

改编、创作痕迹明显是出《禊游》。

原诗首先是通段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地――阿卡迪亚(,吴宓译阿克地村)地理位置与简单情况。

朗费罗笔下,阿卡迪亚是有着宽阔草原和牧场,也有着茂盛和肥沃耕地极其富饶地方。

当地人民友爱、和平,人人坦开心扉,夜不闭户,简直是天堂般所,更类似国人眼世外桃。

然才相继介绍主人公vgl(吴宓译曼殊娘)和Gbrl(吴宓译格布郎)及其庭情况,并带出了两人青梅竹马恋情。

而《禊游》这出,作者则将原诗幅景物描写和人物介绍仅浓缩《鹧鸪天》曲加以译“生格布儿,生长仙村,系出清族。

幼儒,早怀奇气。

君锻炼铁工,作椎埋侠隐。

……喜得这阿克地村,千升平,万姓乐业。

治比尧舜,民安怀葛。

路不拾遗,寝弗加键。

……东邻有女,西子其俦。

曼殊,长成碧玉。

与生两世通,三世宿,交深总角,情比漆胶。

”更叙述了两人值修禊节出外踏青事。

须知“修禊”乃我国古代春秋两季水边举行种祭礼,外国所无。

而作者撰出“禊游”事虽然有牵强,不这些改动也体现了作者译vgl根据我国民族风俗和传奇体裁身特所刻营造全面国化,也不失种巧思妙作。

(这些改动作者出末尾有交代。

)。

二出《缔姻》对原诗也有不少改动。

首先是段关季节换然描写照例省。

然写到铁匠贝西(Bl blk,Gbrl父亲)人到vgl订立婚约,并门外巧遇公证人雷布澜(Lbl),这与原诗不。

原诗是写铁匠父子二人,而公证人到。

传奇写公证人离开,铁匠并,又不处。

而谈论三人对英军舰队泊岸图所作猜测及评论则致是吻合原作直译“(净)昨又遣兵船多艘,驻泊村口海岸。

统帅出令,令阖村男子壮丁,翌晨齐集礼拜堂,听宣英皇谕旨。

事变难期,能勿忧虑?(外)有这等事?或者英国雨水不,又遭荒年。

特收籴谷米,亦事常。

明晨便见分晓。

”“(副末)人言纷纷,要皆道听途说,可凭信。

愚鄙见,贝兄诚虑。

我村民修德乐善,兹年。

纵英人别有肺肠,而上天鉴佑蚩氓,当存公道,复何惧哉?”铁匠贝西对局安危忧心忡忡,农夫白丰特(B)和公证人雷布澜麻痹乐观估计都与原作人物无异。

但期公证人段长论往事回忆则全部省。

这里所作改动,既幅所限,更合戏曲特故。

三出《寺警》则颇紧凑,直接进入主题,而略原诗宴客、全村欢庆节,只是琴师梅克尔(l lr)出场段独白才隐约告知者。

传奇标明到场村民人数和英王圣旨日期,而原作并有提及。

结尾,作者述道“出纯叙事实,有原所详者,则别取关斯役记忆补。

”这段史实其实是这样73年英国通《乌得勒支条约》得到了位加拿东南方西洋沿岸阿卡迪亚,这使法国圣劳伦斯河口势力受到威胁。

因法国便罗耶耳岛上建立了巨路易斯堡要塞,并企图用种种方法尽量缩英国阿卡迪亚夺取地盘阿卡迪亚西部边界围问题上进行争夺;发动阿卡迪亚法国居民移居罗耶耳岛和圣让岛(这种做法基上没有成功);还进行较成功权谋使留阿卡迪亚居民保持立,并防止他们接受除了77年严格限定忠顺誓约以外任何政治义;通天主教会勒卢特尔神父努力,把阿卡迪亚居民对天主教忠诚与对法国忠诚结合起。

法国还阿卡迪亚地峡建立博塞儒尔堡,并通勒卢特尔神父告诫和他做弥撒米克马克印安人威胁,使阿卡迪亚居民效忠法国。

79年,英国政府终采取行动加强这半岛上阵地,755年9月日夜,安全计,英国统帅温斯洛(吴宓译温士龙)以人民暗附法国由,没全村,将全体阿卡迪亚居民迁移到战略上较不容易遭受攻击英属殖民地,从当地人民便流落到远至新奥尔良和布列塔尼等地,开始着“失所平民“不幸生活。

{7}这与《沧桑传奇》重现历史事件及都是吻合。

可见吴宓了更地创作这部传奇,确实是做了严谨调和集。

通览全剧,格调悲怆,辞采华美,声律协韵谨严,不失优秀传奇作品。

特别是作者将人物英对白译古雅国古代言,将人物西洋化装也换置成具有清代特色儒,再加上《禊游》出成功尝试,更是属天外奇思妙想。

外,其译著参半创作形式也很值得重视。

就笔者集所得,代戏曲作品用这种创作形式演述外国题材学作品并不多,仅有钱稻孙《但丁梦杂剧》和吴宓这部《沧桑传奇》。

据左鹏军教授《近代传奇杂剧研究》所,钱稻孙《但丁梦杂剧》早仅见95年《学衡》39期{8},比起吴宓沧桑传奇》面世足足迟了十二年。

因也令人不得不佩当只有二十岁吴宓传奇译改编外国题材剧这新方法开创功。

吴宓两部传奇,《陕西传奇》作十七岁,《沧桑传奇》作二十岁,皆属少年作。

从他创作目与程而言,也更近似学生代有感而发课余习作。

但总体而言,这两部传奇,将他少年事功成郁闷与身处乱世沧桑陵谷慨都表现得恰如其分,颇有感染力。

从里行也可以看得出其较古学和外国学素养,以及他对国传统戏曲艺术样式熟悉与喜爱。

尤其是他传承基础上所做出系列创新尝试,如对述剧式戏曲作品发展和对“译著参半”这传奇译改编外国题材剧新方法开创,更让这两部传奇具有独特价值。

仅这而言,它们对国近代戏曲史和整国戏曲史贡献,就也不会比代其他戏曲作品逊色了。

(责任编辑张 晴)。

作者简介黎聪,华南师学007届国古代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国近代学研究。

现湛江师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系教师。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编年谱》,生活・・新知三店,998年月版,9页。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释《吴宓日记》册,生活・・新知三店,998年3月版,0页。

③ 张《张集》,华局,978年版,30页。

④ 刘光�(83―903),焕唐,古愚,陕西咸阳人。

早年泾阳、泾干、崇实诸院任教,曾任味院山长和崇实院院长。

对近世关化教育发展影响很。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编年谱》,生活・・新知三店,998年月版,页。

⑥ 梁启超《励》二首其二,见汪松涛编《梁启超诗词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998年版,9页。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释《吴宓日记》,册,生活・・新知三店,998年3月版,0页。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诗话》,商印馆,005年5月版,页―页。

吴宓《余生随笔・诗人笔传音乐神妙》,见《吴宓诗话》,商印馆,005年版,8页。

⑩ 陈平原《国现代学术建立》,北京学出版社,998年版,0页。

{}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编年谱》,生活・・新知三店,998年月版,3页。

{}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编年谱》,生活・・新知三店,998年月版,页。

{3}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释《吴宓日记》册,生活・・新知三店,998年3月版,3页。

{}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释《吴宓日记》册,生活・・新知三店,998年3月版,73页。

{5}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释《吴宓日记》册,生活・・新知三店,998年3月版,87页。

{6} 吴宓《余生随笔・翻译》,见《吴宓诗话》,商印馆,005年版,3页。

{7} 林赛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7册,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99年月版,67―677页。

{8} 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00年版,37页。

参考献。

[]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诗话[]北京商印馆,005。

[]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释吴宓日记(册)[]上海生活・・新知三店,998。

[3]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编年谱[]上海生活・・新知三店,998。

[] 张弘吴宓――理想使者[]北京津出版社,005。

[5] 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00。

[6] 林赛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7册)[]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北京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99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