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质量强市促进地方经济转型

推进质量强市 促进地方经济转型

XX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随着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贯彻实施,特别是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注重提高发展质量质量强市(县)战略已被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对此,就如何推进质量强市谈点自己的认识。

一、质量发展工作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以重视。

质量发展就是提升上述质量的总体水平,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从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号经济强国,他们对质量问题非常重视,20年前就设立了“波罗米奇国家质量奖”。战后的日本和德国以质量立国,迅速摆脱战争阴影,成功跻身发达经济体。这些都足以说明质量与强国的因果关系。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概莫能外,实际上是产品质量高低、品牌多少和影响力强弱之间的竞争,拥有消费者信得过的质量品牌,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最大的财富、最亮的名片盒最好的广告。纵观世界,人们一提起德国,就想到了奥迪、宝马、奔驰;一提起日本,就想到了索尼、松下;一提起法国,就想到了香奈尔、皮尔卡丹。放眼全国,全国经济前四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省,GDP占全国的40%,这四个省“中国名牌”产品数也位居全国前四位,共有1000余个中国名牌,占全国的50%多一点。再看四川,区域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质量品牌也越多,去年全省GDP列前3位的XX、XX、XX,名牌总数也居全省前列,共有中国名牌19个,四川名牌数516个,长虹和九州引领了整个XX电子产业,二重和东汽带动了XX的重大装备产业,郎酒和老窖为XX经济撑起了半边天,这就是品牌产生的强大影响力。

多年来,我国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但因质量安全而引发的不和谐问题时有发生,涉及质量问题的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现象屡屡出现。“问题奶粉”、“黑心棉”、“地沟油”、“瘦肉精”等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一次又一次刺痛着每一个消费者的神经。我国每年因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000亿元以上,假冒伪劣案例不胜枚举,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大拉菲年产量仅24万瓶,但是在中国就卖了200万瓶。可以说,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好”和“快”的问题,就是“质”和“量”的问题。抓质量,“好”字当先,以好求快,才能使发展更强劲、更持久。没有质量发展,就不是科学发展转型发展。XX要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务必以超前的思维、战略的眼光,充分认识全面推进质量发展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作用相结合、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相结合、事前加强服务和事后加强监管相结合等基本原则,促进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质量基础建设明显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二、清醒认识我市质量发展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强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我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在产品质量方面,截止2013年,全市创建中国名牌3个、四川名牌产品4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品牌总数居川东北首位,品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53家企业生产的70类产品采用国际标准,优势企业参与制(修)订标准156项,180家企业创建为省级质量信誉企业,148家企业和1个街道办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8家企业获得国家计量免检资格。全市工业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已培育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49个,西充获得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称号,有机产品涉及五大类92个品种,品种居全国之首,规模居西部第一。在工程质量方面,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均达到100%。在服务质量方面,餐饮、旅游、金融、物流、商务及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全市现有8个国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居全省第三、川东北第一,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目前,XX既面临做大经济总量的重要任务,又面临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巨大压力,在质量问题上的放松、懈怠,就意味着自我淘汰、被人赶超。纵观我市经济发展现状,无论城市经济,还是农村经济,仍处于粗放型、低层次发展阶段,有品牌无市场、有数量无质量、有产品无商品的现象在城乡企业、产业发展中不同程度存在。就三次产业而言,第一产业中,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知名品牌的农产品数量少且未形成优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占比不高;第二产业中,普遍存在能耗与效益、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第三产业中,商品流通领域的农资、建材、药品、食品等假冒伪劣的问题屡禁不止,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将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扎扎实实抓规范、抓标准、抓质量、抓品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全民的质量观,努力实现从产品质量发展质量转变,从质量监管向质量建设转变,从XX制造向XX创造转变,逐步建立适应XX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质量体系。

三、全面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四大工程”,努力助推XX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

(一)推进质量标准工程。

企业界流行一种说法,叫做“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企业一旦进入先进标准的层面,就不仅是卖产品,而是主导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为此,要加强技术标准发展的研究和规划,建立适应我市经济发展标准化组织管理体系,推进我市石油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四大支柱产业标准化建设,规模以上企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家和行业标准。注重企业质量创新成果的标准化和专利化,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先进标准制(修)订的参与权和话语权,2016年,力争围绕支柱产业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制(修)定3项、发布地方标准20项;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10%,新增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精品示范项目1个,新认证有机农产品30万亩、有机农产品30个;加快推进餐饮旅游、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医疗卫生、社区管理等服务领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标准化推动服务质量上档升级,以标准化抢占行业技术的制高点。

(二)推进质量品牌工程。

统计表明,世界名牌仅占全球品牌总数的不到3%,而其产品却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以上。我国200多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但全球前100个知名品牌中没有中国品牌。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3年中国最具价值前500个品牌,XX品牌榜上无名。品牌创建是一项长期而又繁琐的工作,前期需要做好标准、质量、计量、认证、检验、宣传、服务等一系列基础工作。为此,要把产业发展质量建设品牌培育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制定品牌培育创建规划,鼓励优势企业和产品争创中国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省政府质量奖、四川名牌、省著名商标,积极创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标准化示范区等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品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拉动力。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为品牌发展和保护开辟绿色通道、营造良好环境,实现品牌服务经济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三)推进质量诚信工程。

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是从源头提高质量的重要举措。一要建立质量信用信息发布制度。加快构建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整合质量安全监管信息资源,搭建反映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信用资源互通共享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推动行业质量信用建设,实现质监、工商、商务、海关、统计等多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与共享。二要完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要把企业质量状况作为衡量诚信水平的重要指标,健全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信息记录,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管理。鼓励发展质量信用服务机构,促进质量信用产品的推广使用,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信用服务市场。三要加大质量失信惩戒力度。对环境设施较差、质量管理薄弱的企业,要强化监管和巡查,督促其整改提高;对质量失信、制假售假的企业,要依法严肃查处,并列入“黑名单”向社会曝光;对严重违法构成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推进质量惠民工程。

据专家估算,我国制造业的每年质量直接损失达1700多亿元,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对下游产业影响、市场份额损失、污染治理等间接损失超过1万亿元。为此,要加强质量风险监测,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弄虚作假、计量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鼓励诚信经营,营造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完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快速处置机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切实防范和有效处置质量安全及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等突发事件。抓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平台建设,及时掌握质量安全违法线索和问题隐患,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制度上防范区域性质量事故的发生。完善和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切实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努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四、质量强市战略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系统性工作,需要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实施质量强市战略领导小组,强化对质量强市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协同推进,及时协调解决质量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确保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质量强市工作全面有序开展。

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围绕建设质量强市,制定促进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稳定的质量工作投入机制。建议设立“市长质量奖”,为质量强市提供激励制度保障。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直辖市)、200多个市、300多个县设立了“政府质量奖”。我省XX、XX、XX等14个市州、128个县(市、区)也相继设立了“市(县、区)长质量奖”。实践证明,设立以卓越绩效为评价准则的政府质量奖,对于引导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和提高产业竞争力,能够起到标杆带动作用。在质量强市建设工作中,我市应积极推动市、县两级建立政府质量奖励制度,树立质量管理先进典型,引导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三要夯实技术支撑。目前,我市检验检测技术机构总体基础薄弱,与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还有不小距离,主要体现在:与我市支柱产业不配套,重点产品检验检测自给能力不足,对外依赖度高;尚无已建成的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总体水平较低;现有技术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优质资源有待整合。为此,必须高度重视质检技术机构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充分发挥技术机构对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树立长远的质量观,将产业规划与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同步推进,加大对丝纺服装、汽车汽配、轻工食品等相关国省级质检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统一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

四要严格考核激励。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市)对市一级政府开展了质量工作考核,四川省10多个市州建立了质量强市、强县的工作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有的市州甚至将考核延伸到了乡镇一级。为此,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每年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落实情况及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并强化考核结果的反馈和运用。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