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五型”特色的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五星+五星支部创建特色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工程是解放军四总部援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重点项目。

该中心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永宁镇,项目占地157亩,总建筑面积50000m2,工程建设总投资3亿元,设有病房楼、门诊楼、医技楼、康复楼、办公楼、食堂、宿舍楼、设备用房等12幢单体建筑

该中心病房总床位500床,其中康复病床350床,是目前国内一次建设完成最大的综合性康复医疗机构。

该工程项目于2010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

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在充分借鉴汲取国内和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型康复中心建设成功经验基础上,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高品位原则,着眼当代康复医院建筑发展趋势,充分考虑残疾患者特殊需求,构建出“人本型、安全型、生态型、节约型、智能型”的现代康复医疗建筑

总体规划:突出主体,集约式设计   以康复为主线、以综合医疗为支撑,做到医患并重。

突出病房楼主体地位,分区明确,并充分考虑发展用地,空间利用率高。

病房楼、康复楼周围有大面积的室外康复训练场地,充分利用当地气候特点,将康复训练由室内引向室外,内外结合,有利于降低整体运行能耗,实现节能低碳运行。

康复中心由医疗康复区、后勤保障区、科研培训区和住宅生活区四部分组成。

医疗康复区紧靠东侧主干道和南侧道路,患者就诊方便快捷。

后勤保障区位于用地北侧,尽可能靠近市政管网,提高经济性。

住宅生活区位于用地西南侧,争取最佳的采光位置,同时与地块南边规划的商业区相邻,增加生活的便利性。

科研培训区为预留发展用地,以完善康复中心的功能需求。

功能布局:集中式辐射,脊骨式交通体系   对建筑的平面和空间,按照残疾患者的心理、生理需要进行定向设计

为贯彻全面康复设计要求,并针对地震后肢体残疾人士的特殊需求,在借鉴同类型建筑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适当减少普通医疗、扩大康复医疗的比重,并在康复医疗中突出肢体康复的特色。

针对患者的特殊性,本方案以病房楼为主体,采用集中式辐射布局。

以一条贯穿各功能区块的纵向主轴共享空间和几条横向的次级空间形成脊骨式的医疗康复交通骨架体系。

这一交通轴的运用使得各建筑体块按序列展开,舒展又有秩序,从而展现了整个建筑群的气势,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聚巧形而展势。

医疗区引入现代化城市设计理念,将交通在空间上进行立体组织,达到高效简明的要求。

交通中枢设计三层共享大厅,纵向主轴连通门诊、急诊、医技、住院、康复各个板块,避免了病人在建筑内上下往返,使患者能够无障碍平层就诊。

真正使建筑成为康复医疗手段的有机组成,符合残疾人的就医模式,这是国内康复医疗机构布局的首创。

是现代医院在创造人性化空间、体现对医护人员、患者、陪同、探访者同等关怀方面的一个重要标志。

建筑平面:合理设置,流线便捷   *门急诊楼,采用双走廊   门急诊楼地上3层,建筑面积7676m2,建筑高度14.25m,首层层高4.5m,二、三层均为4.2m,局部学术报告厅层高5.4m。

门急诊楼一层设门诊挂号收费取药大厅、急诊部及儿科。

二层设置外科、内科、皮肤科、五官科、中医科、康复科、疼痛科。

三层设妇产科、窥镜中心、信息中心、医务部办公及学术报告厅。

平面布置设计尽可能多的盲端,利于各科室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又联系方便,在设计中采用厅廊结合的二次候诊方式,各科室均设有候诊厅,创造出一种“闹中取静”的秩序就诊环境。

设计流线上采用双走廊,做到了医患分离,医务人员有单独的出入口和走廊更便于管理。

*医技楼,扇形布局   医技楼地上3层,建筑面积6160m2,建筑高度18.85m,首层层高4.5m,二、三层均为4.2m,局部手术室上设备夹层层高3.6m。

平面为扇形布局,中间设内庭院,围绕内庭院布置各医技科室

首层设有中心供应室、影像中心,二层为检验科和功能检查,三层为手术部、重症监护及血库。

手术室上设设备夹层。

高压氧舱地上1层,建筑面积560m2,建筑高度6.75m,高压氧舱层高5.4m,高压氧舱布置在急诊的北侧,与急救用房紧密相连。

*病房楼,护理单元采用复廊式布局   病房楼地上10层,地下2层(含下设备夹层),建筑面积19156m2。

建筑高度38.85m,首层层高4.5m,二层层高4.2m,三至十层层高3.6m。

地下设备夹层层高2.2m,地下室层高4.2m。

病房楼地下为设备用房、营养食堂、病案库、药库、洗衣房、病理科等。

病房楼地上东侧为三层共享大厅,向北与门急诊、医技相连,向南与康复治疗相连。

大厅一层为住院、出院和药房,二层为器具展示、小卖部,三层为小超市等服务性用房

病房楼主楼每层一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50床,共计500床。

护理单元采用复廊式布局,中间为治疗、护士站等用房,北侧为医生办公、值班等用房,南侧为病房,以三人间为主。

利用西侧端部设置紧急避难平台,平时作为晾衣阳台使用。

医护入口与患者入口彻底分开,医护供应路线与患者家属路线无交叉。

护理单元一至七层为康复病房,八至十层为综合病房

一层为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科,二层为骨关节康复科,三层为神经康复科,四层为儿童康复科,五层为中医康复科, 六层为泌尿康复科和综合康复科,七层为综合康复科,八层为普外科和神经外科,九层为骨科和脊柱外科,十层为综合内科。

*康复楼,科室设置围合与放散相结合   康复一楼地上3层,建筑面积5960m2,建筑高度14.25m,首层层高4.5m,二、三层均为4.2m。

康复一楼一层为PT训练部,二层为OT训练部和理疗部,三层为ST部、心理康复部等其他科室

针对康复人群的行动特点和对康复训练的特殊需要,各类康复科室围绕中间中庭来布置,围合与放散相结合。

考虑康复训练的集中性和密集性,大空间科室加以分隔,大小空间结合以减少康复人员的相互干扰和管理上的不便。

康复二楼设水疗、文体和假肢中心。

地上1层,建筑面积2188m2,建筑高度5.85m,层高4.5m,水疗和文体科室层高5.7m。

*室外康复场地,特设计不同高差及坡度的地形   室外设置球类活动场地和行走训练场地等,有意识地设计不同高差、不同坡度的地形地势,让患者在室外休憩中得到有效锻炼。

  (责任编辑 马孝民)      1.康复中心由医疗康复区、后勤保障区、科研培训区和住宅生活区四部分组成,总体规划采用集约式布局      2.针对地震后肢体残疾人士的特殊需求,康复中心适当减少普通医疗,扩大康复医疗的比重,在康复医疗中突出肢体康复的特色。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