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李海贵的大资源观 最强小农民唐昊全集

说起沙河市,人们联想最多的一个词便是“采矿”,而沙河乃“资源大县”更是人人皆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斗胆之士,在沙河平地崛起采矿业,从而富了一批人,也为沙河财政带来滚滚财源。

蝉房乡大欠村农民李海贵,便是其中一员。

1997年,李海贵带领开矿的八个农民,成立“沙河市富山开发有限公司”,瞄准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在各级政府支持关怀下,投资上千万元,开荒山,种板栗,以规模开发,集约管理,企业经营为模式,八年来硕果累累。

至今已开发改造荒山,种板栗等15000亩,涉及包括大欠村在内的九个行政村,从而带动整个乡的种植业,为太行山区生态农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蝉房乡“板栗之乡”的美誉,也因此闻名遐迩。

2000年,李海贵又瞄准了第三产业,旅游业,个人与人合股投资上千万元,开发位于大欠村西南的北武当山

武当山乃中国著名道教名山。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植被茂密,海拨1439.3米,是中国北方最高神尊玄天真武大帝羽化成仙的地方,是享誉世界的武当武术真正发源地之一。

名山丽水自不必说,其道教文化历史典故。

名人传说,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随着对北武当山的不断开发,目前,北武当山,已经成为晋、冀、鲁、豫交界处著名的道教和旅游名山.被例为河北省著名旅游风景区。

可以预见,若干年后,15000亩板栗树和名扬天下的北武当山,将会给当地农民带来怎样的乘法效应。

对此,李海贵有自己的观点:投资采矿是向大山资源,而宝贵的资源是有限的。

投资农业种植,是创造资源,是为子孙后代谋富的善事;投资旅游业,更是挖掘历史文化无形资源,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利国利民,为后代留下无形和有形资产。

记者见到李海贵,很朴实的一个人。

有着董事长、省劳模,市人大代表头衔的他,2003年又主动请缨,担任大欠村村主任。

他说:“当村主任不是为了当官,只是想为村民干些实事,树立科学发展观,我们再也不能靠山吃山,那是吃了祖宗饭,断了后代粮。

”   朴实的语言,折射出一个新型农民,强烈的时代先锋感。

李海贵现年60岁,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从小见证了太行山的贫瘠与荒芜,太行山的精神,传承了他不屈不挠的个性,养育了他的大山情结。

他爱山,他爱这片神奇的土地。

改革开放后,他搞运输起家,手里有了点钱,早在1990年,他自掏腰包,义务为本村购买板栗树苗。

1995年自己投资了70万元凿山开路,挖山洞一百多米修了一条全长15公里的公路,方便了沙河与武安两地居民的往来。

2003年又带领村民在村里修了12华里的水泥路。

他的企业先后被评为《邢台市绿化山区先进单位》和《河北省绿化标兵先进单位》。

李海贵说:“我所做的一切就是一句话,让山民早日摆脱贫困,为子孙后代造福。

”   这使记者想起一句儒家名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文化水平不高的李海贵,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仁者山样博大胸怀和智者的慧眼。

如今的大欠村及周边村,山绿了,路通了,人富了。

太行山多么需要更多一些象李海贵这样的仁者,用智者的慧眼,建立大资源观,不再向大山资源,而是改造荒山,创造荒山资源

记者感言      “农民李海贵的大资源观”,是在几个月前匆匆采访、匆匆写下的文字。

总感觉意犹未尽。

时至寒冬,当记者再一次走进大山,走近李海贵,我更感动了。

一个农民,倾其所有,不顾一切,疯之般投入,下如此大的赌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支撑着他的灵魂世界。

我们都知道,那上万亩的板栗树,起码要再过若干年,才能见到批量效益。

而北武当山面积二十多平方公里,投资一千万元,只不过是九牛一毛。

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益,目前来讲,更是看不到边。

而现年60岁的李海贵,已经把自己变成了没钱的穷人,两个投资项目的收益,在他有生之年,又能享受到多少?      之一:沉默,朴拙无华的李海贵      每当我拨打0319―677858这个号码。

电话那端总是传出几声浑浊的山音,我问一句答一句,然后良久沉默,我便陷入一种暇想。

不善言辞的李海贵,想当年,带领当地村民,一锹锹挖,一担担挑,不靠贷款,硬是掘出了15000亩的板栗树

其中的艰辛,流过多少汗水,可想而知。

走进李海贵的家,普通的农家小院,普通的农家摆设,你根本看不出这是个曾经有着上千万资产的富翁。

李海贵的穿戴,更是那种扔进山民堆中再也找不出来的普通人。

孩子们不理解他把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全部投入两个投资大、见效更慢的项目,近日小女儿想在市里找一个好的中学上,他都拿不出钱来,四个从十几岁到三十多岁的孩子,都是在本乡中学上的学。

为此,孩子们评价说:“爸爸是把一切都卖给了太行山,爸爸是属于大山的爸爸。

”      之二;把苦当饭吃,敢为天下先的李海贵      硬汉李海贵,人人皆知。

早在十几岁时,他就当了生产队长,七十年代初,二十岁出头的他,为了生计,曾一人扛二百斤的橡壳,走六七里山路,只为挣二元钱。

大山的贫瘠,穷苦的日子,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烙印,他的内心早已憋了一股劲儿。

改革开放初期,他是第一个在乡里买拖拉机的人,他跑运输,没日没夜。

八十年代后期,他用跑运输挣的钱,带领几个农民,又是第一个在当地建起选矿厂的人。

当时没有自备车,为了省点钱,他曾一人,把分别重一百六十多斤的两个机械备件,一步步地挪向公交车。

有一次,把备件装进公交车后,由于又饿又困,坐过了车站。

只好在冬季凄冽寒风中站了两个多小时,等下一班开过来的公交车。

开选矿厂有了钱的他,又是第一位个人投入资金,在当地开发荒山的人。

八年的荒山建设、改造,那几万亩的板栗树,见证了李海贵和当地农民的无尽血汗。

之三:科学发展观的李海贵      沙河市靠吃资源饭完成原始积累的老板们,分三种层次;第一种,有了大把的钱,去享受,去享尽人间的繁华。

美言道:享受生活每一天;第二种,有了大把的钱,搞投资见效快的地面企业,让钱尽快生钱;第三种,就是李海贵这样的,把大把的钱,投入维护国家资源生态链的农业项目。

而象李海贵这样的老板,又能有几个呢?   科学发展观,近几年,国内叫得很响,早在1997年李海贵就有了开发荒山维护生态链的科学发展观,这又是他敢为天下先的响亮一招。

这也是他的“富山开发有限公司”的企业生态

企业的生态就是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

之四;社会责任感的李海贵      经济学家成思危说:企业要社会责任第一。

成大事的企业,第一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

李海贵当村主任,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村里建公路,也是一种画报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李海贵说;“‘一沙河资源大县’,我们再也不能为此而沾沾自喜了。

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不能躺在祖宗留下的金碗里睡大觉了。

”是的,离沙河不远的清河县有资源吗?没有。

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清河,却创造了“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神话。

没有资源的深圳特区,靠人力资源,也创造了惊人财富。

之五:平民的李海贵      一个非党员的农民,完成原始积累后,倾其所有,维护太行山区生态链,时刻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用实际行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李海贵是自己掏腰包往外拿钱,而我们个别党的干部.不顾国民利益,想办法往自己腰包装钱。

但愿我们的社会,再多一些象李海贵这样的往外掏钱的老板。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