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字考科目一口诀_识字2:口目耳

识字2、口目耳。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丨、丿、丶和1个偏旁⺈。 3、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教具准备:本课12种实物图片、有关笔划和生字卡片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学过的生字卡。

如:山、水、田、雨、石、土、鱼等。(及时予以肯定,给孩子表现的空间,激起他们学习新课的欲望)。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十分有趣的生字

二、尝试认字。

1、出示生字日、月、兔,看看谁能认识这几个字,是怎么会认的?(这些字在前面课文中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再次激起学生的成就感,以投入下面的主动学习中。)。

2、出示日、月、兔的实物卡片,请学生上台贴图,把图片贴在相应的生字卡上方。初。

步感知图文。

三、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1、出示其他的实物图片,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并学习用数量词一只、一张、一棵等)。

2、小组讨论:把手中的生字卡贴到哪一张图片下呢?为什么?手上的生字你们认识吗?(初步体会象形字的特点)。

3、全班交流。

4、小结:小朋友们既懂得观察,又会自己认字,真了不起!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些字记得更 牢好吗?

四、揭示课题,教目字。

1、出示课题:学生试读,老师范读,带读。

2、图字对照,认记目字。

⑴读字看图。

认读:目,知道目指的是眼睛。

⑵看字比形。

比一比:图画、图画右下角的古象形字和现代汉字目有什么相像的地方?

⑶识记生字

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目字的?

老师引导:目的字形与实物的形的联系是外面的口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⑷师生共同小结学法:读字看图————看字比形————认记生字

五、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自学其余的生字

2、老师巡视,点拨指导。

六、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自己认识了什么字,是怎样记住的?

2、老师揭示易忽略的笔画

如:鸟小鸟不能没眼睛,头上一点要看清。兔兔子长着短尾巴,竖弯钩上有一点。禾禾苗有穗儿,比木多一撇。

3、随兔的教学,认识⺈(角字头),说说还认识哪些带⺈的字。

七、巩固生字

1、抽读生字卡片

2、开火车读、个别读、齐读。

3、摘果游戏。

一棵长满果实的梨树,每个梨上都有一个生字认读一个,摘走一个。

八、指导书写丨。

1、认识笔画丨。

出示竖的笔画卡片,介绍其笔画名称。

⑵老师范写,并介绍两种写法。

悬针竖,即带针尖的,起笔和收笔都要重些。

2、学生书写

3、学生练习笔画,师巡视,及时纠正、纠错。

九、布置作业。

1、读拼音,写笔画

hng( ) sh( )。

2、读一读、拼一拼、连一连。

1、m ěr kǒu yu r huǒ。

口 耳 目 日 月 火。

2、niǎo t yng h m zh。

木 禾 竹 羊 鸟 兔。

第二课时

一、游戏引路,复习巩固。

1、给字宝宝带帽子。

出示12个生字和12顶帽子。(帽子上写着生字的音节)。

⑵把帽子戴在对应的字宝宝上。

⑶开火车认读

2、摆一摆。

把几个字宝宝分别排成四队,带头字已摆好。(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这中类来分)。

二、指导书写十、木、禾。

1、书写十。

⑴分析笔画十有几个笔画

⑵介绍笔顺规则,先横后竖。

学生观察范字,说说这里的竖带针尖吗?

⑷老师范写,并提醒: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稍高,竖在竖中线上,横笔左右两面相等,竖笔在横上面的部分略短,下面的部分略长,带针尖的。

学生描、临后评议。

⑹继续练写。

2、认识新笔划丿、丶。

出示丿的笔画卡片,介绍其笔画名称。

⑵老师范写丿,讲述书写要点,从右上向左下,起笔时重,以后渐轻,收笔时较快,形成尖状,注意把力送到笔尖。

学生书写在手上,充分感受运笔力度的轻重变化。

认识丶。丶的书写要点: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以后渐重,收笔前更重,稍顿后向右轻轻提起,形成尖状,同时送力到笔尖。

3、书写禾、木。

⑴观察范字,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⑵老师范写。

学生描、临后评议。

⑷练写。

三、实践活动。

1、我会连。

⑴自己根据图和字的联系连一连。

⑵小组交流自己所认的字。

⑶总结识字的方法。

2、加一加,变一变。

如口加一笔变成什么字?(日、中)加两笔呢?(目、田、白、右)。

⑴同桌互相讨论。

⑵师生共同总结。

四、扩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你还认识哪些象形字?

五、布置作业。

1、把瓜、车、马、虫、牛、电这几个字与相应的图连起来。

2、读一读,照样子口头组词。

火(火车) ( 火苗) (火星)。

竹( ) ( ) ( )。

目( ) ( ) ( )。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