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观“退出令”

央企,作为共和国的骄子,恐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遭到公众血淋淋的痛斥,因为央企不断制造的“地王”,使许许多多民众圆房梦先后破灭。在公众重大关切的住房上,在房价一路飙升、严重脱离国情民情、一再重创民众心灵的境况下,“两会”刚闭幕,财大气粗的央企在北京就制造了一日三“地王”悖逆之举。迫于全国围剿和舆论压力,国资委发话,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要全部退出房地产业务,只有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可以在房地产市场作为。面对暴利的房地产业,央企合得吗?国资委的发话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央企能否迷途知返和中央保持一致?高高在上的房价能够降下来吗?人们拭目以待。

2010年3月18日,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要求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根据国资委在发布会上公布的材料显示,目前,经国资委核准的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有16户,此外还有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开展了房地产业务。按照国资委要求,这78户企业正在加快调整重组,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不过,国资委并没有透露具体的退出安排和时间表。

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先后确认和公布了这16家以房地产作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其从事房地产企业户数由原来的728户减少到目前的373户,集中度明显提高。2009年,央企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为2209亿元。据初步统计,2009年,这16家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为主业的央企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88亿元,占全部中央企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国资委指出,这些数据表明,中央企业的房地产业务主要集中在16家。

国资委的这一消息无疑给公众带来一点信心。毕竟,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央企轻松拿地制造“地王”,而当“地王”出现之后,周边的房价就开始飙升,看着越来越高的房价,民众只能是望房兴叹。

央企拿地的气势来自他们的财大气粗。根据国资委的相关数据,在经济十分困难的2009年,央企完成销售收入12万亿元,实现利润1500亿元,只有20%利润上缴中央财政,也就是1500亿元,留下6000亿元自由支配,财岂能不大?财大的另一方面就是银行支持。今年3月最近一周以来,多家央企已获得1350亿元银行授信额度。早在去年,由于刺激经济的需要,银行就向央企发放了大量贷款,仅国家开发银行去年就向115家央企发放本外币贷款2613亿元,比2008年增长47.8%。

而开发商方面,不论是银行贷款还是资本市场融资,如今都已经不容易了。根据央行对全年信贷规模的控制,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严控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程序,并严禁对炒地房企贷款。再加上二套房贷收紧对个人按揭贷款的影响,开发商资金链将明显收紧。不仅如此,房地产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也已收紧。近半年来已上市房企再融资几乎无一成行,截至目前,沪深两市提出权益类再融资计划但尚未通过审批的房企已经达到38家,总计金额最高达7304L元。资金来源减少,但是资金支出却明显加大。国土资源部的土地调控政策也越来越严厉,银根地根抽紧,等于是在挤压开发商的资金。

3月10日,国土资源部发出的《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开发商今后在拿地时一律按照底价的20%缴纳保证金,土地出让成交后,必须在1O个工作日内签订出让合同,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必须缴纳出让价50%的首付款,余款要按合同约定及时缴纳,最迟付款时间不得超过一年。而对已经签合同不缴纳出让地价款的,必须收回土地

热点地块的价格居高不下,而众多国企央企则再次成为“地王”的制造者。这次北京拍得三块“地王”的三家企业,无论是远洋、中信,还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旗下的世博宏业,无一例外都有着国企央企的身份或背景,即使子公司没钱,母公司却可以大量输血。在热门地块的竞拍过程中,主要的竞争也大多在不同的国企之间进行,这其中既包括主业为房地产开发的国企,也包括中国兵器、中国烟草等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时间,国企央企制造“地王”的大手笔成为被质疑的焦点。“造兵器、管烟草不耽误疯狂抢地”的说法屡屡见诸报端。

“两会”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制造了多个“地王”神话的中国海外集团,其总经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一个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央企,进行土地储备的做法无可厚非,“人们经常把商品房比作面包,把土地比作面粉。一个做面包的企业去买面粉,是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他表示,由于连续数年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中海集团的资本充足率极高,购地所用资金几乎全部为自有资金。同时,中海集团每年开发面积20%的增长目标也对持续的土地储备有需求。截至2009年底,中海的总土地储备已达3512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土地储备1165万平方米,可满足未来4至5年的开发。而2010年,中海集团仍将在2009年的基础上新增20%的开发规模。

同样在“两会”期间,一些主业并非房地产央企负责人也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作为国有资产的直接负责人,保持国有资产的持续升值和盈利是“职责所在”,使用自有资金进入利润率更高的房地产行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符合市场规律。由此可见,央企国企的拿地冲动并非简单的非理性投机。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国企央企对推高地价、房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究其根源,则是一系列制度因素和市场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其中既包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推动,也包括仍然严峻的市场供需矛盾,国企央企的大手笔不过是成就高地价的“最后一根稻草”。它们的介入只能说明两点:一是房地产市场成为暴利行业,比国家给央企垄断所带来的红利还要大;二是央企不以实业立足,转而谋求以资产价格的上涨追求高额利润。尽管国资委在对央企考核中将对非主业性收益减半计算,但还是难敌暴利诱惑,岁末年初,中国电信集团依然高调宣布进军房地产,中国人寿出巨资买下远洋房地产16.57%的股份。

温家宝总理“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的承诺还在耳畔回荡,北京就在一天之内上演了三家央企当“地王”的大戏。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本对政府调控房价抱有希望的民众在震惊之余,只能摇头叹息,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央企纷纷进入房地产业,地价恐怕要越涨越快,房子恐怕只会越来越贵,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只能成为许多民众一个遥远的梦想。

在过去的一年里,国资委曾多次明确指出,央企要专注主业,不要轻易涉足房地产。年初,“国十一条”中明确提出“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企业房地产投资行为,并告诫央企要慎重进入股市、房地产和期货等高风险领域”,同时还出台了“经济增加值”这一新的考核制度,央企房地产赚得再多也不意味着考核时能拿高分。但是,

不论是出资人代表的苦口婆心,还是“指挥棒”的改变,都没能抑制住央企进入房地产业的热情。面对人们对于央企地王”的指责,有的央企似乎很委屈,认为房价高涨不是央企所能左右,为什么矛头都指向央企?房地产招拍挂制度奉行“价高者得”,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央企怎么就不能和其他企业竞争?。

当然,房价高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具体分析,但人们看到的是,就在远洋竞得“地王”的第二天,周边二手房房价应声而涨,有的甚至每平方米上涨1万元。平等竞争的市场原则没什么错,但央企必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记得两年前,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分布领域明确界定:在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七大行业保持“绝对控制力”;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探设计、科技九大行业保持“较强控制力”。就是在涉及国家安全以及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以及关键行业,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账本、什么来钱快就干什么,更不能去与民争利。央企的今天,可以说是集全国人民之力,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才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而垄断带来的利润并不是说央企市场中就比别人有能耐,负责人就该早涝保收地拿着高额年薪。回想前些年,央企经营困难之时国家曾不断通过财政巨额投入(财政的钱就是人民的钱)、以技改贴息、债转股甚至直接注资等方式帮助其走出低谷,所做的这一切难道就是为了去争什么“地王”吗?人民造就养肥了央企,反过来央企又恶虎扑食般地去助推房价,鲸吞人民的血汗钱,良心何在?。

央企是国有经济的支柱,在房地产泡沫膨胀之时,央企自恃财大气粗,以极高的杠杆和负债进入这一高风险市场进行“泡沫化博弈”。此举在加剧房地产行业风险的同时,也加大了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风险,客观上凭添了中央宏观政策调控的难度。说句不客气的话,央企地王”当得真不是时候,是应该好好反思反思了。

期待开发商主动降价促销只是一厢情愿。首先是地方政府不愿降,他们缺钱的财政正等着卖土地来填补窟窿,因此地方政府已被土地财政绑架,与开发商有同舟共济的“幸福感”。北京市去年土地出让金和税金收入已占财政收入的46.3%,将近一半的财政蛋糕是由土地做的,你说下得了贼船吗?今年仅3月中旬的两天时间,土地出让收益就比去年第一季度增加一倍多,尽管在央企地王”遭全民指责的语境下,北京市财政局适时放言:土地出让金的80%用于民生。我看这种已被层层盘剥的民生倒不如降房价还利于民来得更直接更实惠。楼市稍微一冷,上海、杭州、南京、西安、太原等地方政府就连忙出手托市,用财政钱补贴购房者,其实也是作秀。第二是银行不愿降,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降价了,就有可能导致一批中小房地产商破产,使银行坏账增加,高价拿地建房后降低房价,等于拿刀割银行的肉,他们之间和地方政府一样,成为高房价的利益共同体。2008年全球金融惨淡一片,而我国金融业却神州飘红,去年业绩更是一枝独秀,房地产暴利也带给银行滚滚红利。楼市泡沫吹得有多大,美国查诺斯语出惊人:中国房地产泡沫比迪拜严重1000倍以上,是否是旁观者清呢?最后,国家职能部门也不希望降,每当楼市处于观望的时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官员总是恰到好处地表露“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意愿。甚至道出“15年内房地产市场不会降温”这种匪夷所思的预言。可对千夫所指的土地招拍挂、圈地不开发等诟病以及开征物业税的呼声,建设部、国土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要么失语,要么含糊其辞,不断给国家调控放烟幕弹。一些利益集团的御用专家,更是满嘴一派胡言,道出许多不着四六的话来。北京本来定于3月8日拍卖土地,因“两会”推迟到15日,想避开风口,结果被推上浪尖,以致于被地产同行嘲讽为“花钱买丢人”。不过,在目前楼市高处不胜寒的情况之下,单单强调央企告别“地王”也许并无太大意义,因为房地产领域驱除几只虎尚有一群狼,普通国企地王”或民企“地王”并不比央企地王”更可爱。

不过,高地价和高房价并非单向的因果关系。地价推高房价房价反过来同样拉高地价。央企蹭破头皮抢“地王”,其判断的依据是房价将会继续不断高涨。若房价得以控制,房地产商们自然会去冷静掂量要不要去跟风哄抬地价,金融危机期间不少城市都曾出现土地流拍,验证的恰是这个道理。遏制“地王”,功夫在地上,也同样在房上。政府扎扎实实把稳定房价的承诺落到实处,不啻于解决“地王”问题的围魏救赵之举。

我们注意到,责令央企退出,是没有确切时间表的,这就不免让人担心,现在说退市,也许是说了也白说。因为,有的刚拿下土地,等办完手续开工建设好再上市销售,少说也要3~4年,已经在建的项目,或许才是一期,接下来还有二期、三期……时间一拖恐怕要几年,设想3年后、5年后或更长时间,楼市又会怎么样,难以断言。

央企不惧高压,逆风飞扬做“地王”,这场土地盛宴的狂欢折射出的已不只是经济问题。伴随着“地王”一次次加冕央企,人们看到的房价不断创出新高,蜗居者无可奈何,政策效应屡屡被打折,市场扭曲泡沫如此,土地财政一旦走到尽头,盛宴曲终人散,对国民经济和金融的巨大破坏力谁来买单?最终害苦的还不是人民?央企进入房地产市场,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既推高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让中国的资产价格节节上升,向泡沫市场急行军;又使央企无心主业,以投资赢利遮掩主营业务的萎靡不振,如当初的日本大企业关联持股,以土地作价抬高赢利指数如出一辙,导致长达30年没有走出泥淖,想想让人不寒而栗。

现在人们在为“决心退出”叫好的同时,更关注“能否退出”、“如何退出”和“退出后会怎样”?众所周知,逐利是资本的本性,但是央企不同于一般企业,它的每一分钱都是人民的血汗钱,它们分布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国家赋予其超乎利益因素之外的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的使命,它们手中掌控着重要的垄断性战略资源和民生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布局中,是支柱,是命脉,堪称国之重器。在关乎民生的房地产业,如果央企横行,争做地王,拉高房价,以至民怨沸腾,以一己之私激发并扩大利益矛盾,给社会不稳定埋下重大隐患,实在有违政府和民众对央企所赋予的信托责任。央企地王自己被火烤,也把国资委推上尴尬境地,更使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蒙羞,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无论央企母公司、子公司,总有几个“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德性,迷途知返的机会是有的,那就是在已拿下的土地上,至少按国家规定比例率先建成保障性住房,如能提高比例更好,借机反哺社会、反哺人民,以最大的诚意和善心争取人民谅解。否则这笔账人民是不会忘的,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等这些“守门人”如何交出满意的答卷?全国人民将拭目以待。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央企国企是靠做“地王”来壮大的。央企,受国家和民众之托,当为国理财,为民谋利,而不是与民争利,央企经营者的身上更应“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途遇时艰,眼下国家下决心调控楼市,正是考验央企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我们希望,央企今后切勿再大手笔去争当“地王”了,而是在专心做好主业的同时,积极协助政府稳定市场、建好保障性住房,真正展示出央企应有的时代风采,不要让人民失望。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