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立法完善

不动产物权登记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形式,也是各国物权立法的重要内容。

由于不动产登记制度影响交易安全和社会财产秩序甚大,现代各国莫不对之重视有加。

我国目前尚没有制定物权法,也没有制定不动产物权登记法,这使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本文拟通过对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基本理论的探讨,以及对我国当前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完善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设想,以裨于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中国编辑。

一.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基本理论。

1、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法律意义。

不动产物权登记是指土地及其它定着物之所有权和他物权的取得、丧失与变更,依法定程序记载于有关专职机关掌管的专门薄册上,它是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形式。

物权公示物权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是指物权享有与变动的可取信于公众的外部表现形式。

根据现代各国物权法的规定,物权变动公示方法,不动产物权登记,即物权变更登记,为物权变动公示方法;动产以交付,即占有的移转,为物权变动公示方法。

物权以登物权变动之所以要公示,是由物权的性质决定的。

物权是一种绝对权、对世权,具有绝对排他性效力,对物权人的物权,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犯和不得干涉、妨碍的义务,但如果不能从其外部察悉物权变动的征象,则会给第三人造成难以预测的损害,直接威胁交易安全。

物权公示就是要使物权具有可识别性,通过公示使物权法律关系得以公开透明,使当事人及第三人直接从外部就可以知悉物权的存在及其现状,其目的就是要维护物的占有秩序和交易安全,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2、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性质及登记机关  不动产登记的性质,依我国学者之通说,属于一种行政行为,它体现的是国家行政权力机关不动产物权合理干预,目的是为了明晰各种不动产物权,依法保护物权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不动产物权登记之主办机关,现代各国和地区做法不尽一致,但主要做法有二:一是由司法机关主办。

二是由隶属政府的专门的不动产登记局或“地政事务所”主办。

如日本的不动产物权登记为法务局、地方法务局、支局及派出所,在瑞士则为各洲地方法院,在德国为地方法院中设立的“土地登记局”,在英国,统一管理城乡土地权属的登记机构是“政府土地登记局”。

关于登记机关的职责,综合民办各国的立法例,主要有三种做法:  一是登记采形式审查主义。

登记机关不动产物权登记申请,只进行形式上的审查,倘若申请登记所提出的书件完备,即依照契据所载的内容,予以登记

至于契据所载权利事项,在实质上是否存在,有无瑕疵,则不过问,登记机关也不承担错误登记的责任。

二是登记采实质审查主义。

登记机关对于登记之申请,除须审查登记书件是否完备外,对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原因与事实是否相符,有无瑕疵,也须详加审查,经确定后方予登记

如果登记有错误、遗漏、虚伪,而致权利人于损害时,受害人得请求国家赔偿,但登记机关本身不予赔偿。

三是任意登记主义。

对于不动产物权变动不作强制要求,但是一经登记,则登记具有不可推翻之效力,如登记有错误、虚伪、遗漏而致真正权利人受损害时,登记机关则负损害赔偿之责。

3、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法律效力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法律效力,世界各国民法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立法例:  一是登记对抗主义。

认为不动产登记并非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必须程序。

不动产物权变动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发生法律效力,但非登记不能对抗第三人。

法国、日本等国采此立法例。

二是登记要件主义。

认为登记不动产物权变动要件不动产物权变动除了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外,还要进行登记,非经登记不仅不能对抗第三人,而且在当事人之间也不发生法律效力

德国等国采此立法例。

三是地券交付主义。

又称托伦斯登记制,该制度采任意登记制,不强制一切土地都必须申请所有权他项权利登记

但如申请不动产物权登记,则登记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

另外,对不动产物权登记效力,多数国家及地区还根据登记原因的不同而赋予登记不同的效力

一是依当事人的民事法律行为而变动不动产物权者,非经登记不生效力

这里所说的民事法律行为包括买卖、赠与、互易及在不动产上设定物权的行为。

“非登记不生效力”是指只有当事人的法律行为与国家专职机关登记行为相结合,才能实际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

二是依法律行为以外的法律事实而取得物权者,不以登记为生效要件,如因继承、没收、征收、法院判决、强制执行、土地回复、附和、房屋新建等原因而取得物权者,均不以登记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

但是出于维护交易安全的考虑,各国和地区的民法同时规定,此等场合,物权人在登记以前,不得处分已取得的物权

二、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迄今尚未制定物权法,也没颁布专门的不动产登记法,有关不动产物权登记的规定主要散见于各项单行民事法律法规及一些司法解释,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尚未在中国得到系统地建立,而且现行法规中的有关制度基本上说不上完全是民法物权法意义上的制度

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登记的法律依据不统一。

不动产物权登记,通行的做法,实质上依据一国民法典之有关规定,程序上则依据专门制定的不动产登记法。

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单行民事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国家土地管理局颁行的《土地登记规则》、《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政出多门。

2、登记机关不统一。

根据不动产物权类型的不同,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分为土地物权登记房屋物权登记、矿产物权登记、水权登记、渔权登记和林权登记,相应地,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机关也有六家之多,分别是国土管理机关、房产管理机关、矿产管理机关、水行政管理机关、渔政管理机关以及林业管理机关

登记机关不统一,损害了登记制度的基础权威。

3、登记效力不区分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原因。

如前所述,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大都根据登记原因之不同而分别赋予登记以不同的效力,而我国现行法不区别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原因,而一律规定非经登记不生物权变动效力

如1990年《城市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暂行办法》第18条规定,凡未按照本办法申请并办理房屋产权登记的,其房屋产权的取得、移转、变更和他项权利的设定,均为无效。

这一规定,是与我国《继承法》的规定明显相违的。

按照我国《继承法》第二条的规定,继承人从被继承人死亡时起即取得被继承人遗产房屋所有权,而不是继承人于房管部门进行变更登记后才取得遗产房屋所有权

又如,1987年的《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暂行办法》第10条规定:“新建房屋,应于竣工后三个月内申请办理所有权登记”。

问题是,如果建房人在办理登记后才能新建房屋所有权,那么在这三个月内新建房屋所有权归谁所有,就很难作出合理的解释了。

4、绝对化的登记要件主义。

对于不动产物权登记效力我国立法一向采纳登记要件主义,如1983年的《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1987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制订的《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暂行办法》、《土地管理法》,以及《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等对此都作了明确。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