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诱导后不同维持麻醉方法对老年肿瘤患者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0.24 毕业论文网   摘要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后不同维持麻醉方法对老年肿瘤患者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治外科手术肿瘤患者108例(60岁以上),分为A组和B组。

A组采用持续静脉注丙泊酚维持麻醉,B组采用静脉注丙泊酚+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比较两组苏醒情况和认知功能

结果: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话语时间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M认知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具可比性。

该研究经两组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麻醉方法:A组采取持续静脉注丙泊酚维持麻醉,B组采取静脉注丙泊酚+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

麻醉诱导两组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药物剂量100 mg)、东莨菪碱(药物剂量0.3 mg)。

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药物剂量0.02~0.04 mg,kg),靶控输注丙泊酚药物剂量2.5~3.5 mg/L),静脉注射芬太尼(药物剂量3μg,kg)、维库溴铵(药物剂量0.15 mg/kg)。

意识消失后插入气管导管,维持二氧化碳分压,控制呼吸频率。

麻醉维持:A组持续静脉注丙泊酚药物剂量2.5~3.5 mg/L,麻醉深度维持40~55),根据麻醉深度、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控制注射速度和浓度。

麻醉深度>55或平均动脉压>术前20%或心率>术前30%,加大药物浓度;麻醉深度2检验,P0.05),见表1。

认知功能两组拔管后1 h、6 h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A组认知功能恢复正常时间(5.6±3.2)h,B组认知功能恢复正常时间(6.8±4.2)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部分患者可能就此丧失生活能力。

肿瘤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因素多样,有报道指出该并发症同年龄、麻醉药物、心理状态、营养不良等相关。

手术是一种侵袭性操作,可能造成组织创伤、组织出血、应激反应等,这些都可能是认知功能障碍促发因素。

有学者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高年龄是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下降,对手术耐受力降低,手术操作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应激反应直接影响神经功能,进而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麻醉药物对手术患者认知功能可能存在影响,但目前麻醉方法对老年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尚缺乏统一认识。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本文比较了静吸复合麻醉静脉麻醉维持两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话语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维持麻醉方法的深度适宜,对患者的苏醒均无明显的影响。

两组拔管1 h后认知功能评分均低于术前,提示手术对老年肿瘤患者认知功能确实造成影响。

从该结果分析,尚不能确定是否是麻醉维持的影响。

进一步比较拔管后6h、12 h和24h的认知功能评分,A组拔管6h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B组,认知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B组,说明静脉麻醉维持认知功能恢复要快于静吸复合麻醉

国内研究发现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胆碱能系统存在抑制作用,包括抑制乙酰胆碱释放、抑制突触摄取乙酰胆碱,动物实验表明吸入麻醉药物对动物认知功能影响更大。

随年龄增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下降,也是老年患者吸入麻药后认知功能受到影响的重要因素。

丙泊酚通过增强GABA受体作用于神经系统,对海马区细胞突触有抑制作用;异氟醚能诱导神经元细胞凋亡,进一步损坏神经功能

复合麻醉维持能较好地维持麻醉,但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较大。

静脉吸入丙泊酚是单途径抑制认知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这可能是两种麻醉维持方式影响认知功能的差异所在。

综上所述,相较于静吸复合麻醉维持静脉麻醉维持更利于老年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