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菌群快检纸片法在现场中的应用

作者:阿衣夏木,高涛,刘艳,于烽,远雪梅。

【摘要】 目的 了解大肠菌群快检纸片法在现场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根据快检纸片说明要求对待检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 菌量的多少对结果判定有一定的影响,粘贴法和涂抹擦拭法对结果无明显的影响。结论 只有掌握了实验各环节的诸多因素,才能综合判定出所测结果

【关键词】 大肠菌群快检纸片;分析。

大肠菌群主要来源于人与动物的肠道,是食品及水受污染的主要细菌卫生学指标。目前在检测方法上大多数的待检样品依然采用传统的发酵法,由于该法可适用于各类样品的检测,操作较为繁琐复杂,且时间长,耗费大。而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纸片法(以下简称快检法)除了具有与发酵法相同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外,还具有经济、简便、快速等特点。已在各地推广并使用,签于快检法采样的局限性,近年来我们仅对本市、区的餐(饮)具消毒质量进行了监督检测,在全程检测中我们对结果的判断和可能出现的疑问以及与试验操作方法的吻合性进行了对比后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了一些思索,结合现场应用实践和基层提出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想法仅供同行借鉴。

1 快检法在颜色判定上存在的问题。

从原理上说,大肠菌群细菌都是发酵乳糖的,快检法是将一定量的乳糖、指示剂(溴甲酚紫和TTC)以及营养成分等吸附于一定面积的无菌滤纸上,当细菌生长繁殖时,发酵乳糖产酸使pH值降低,溴甲酚紫指示剂由蓝色变黄色,此时产酸后的检样在纸片上呈现出黄色反应,同时含有的脱氢酶在适宜的pH范围内,可将相应的作用物脱氢,脱下的 氢还原TTC形成红色的不溶性三苯甲替。即又可在产酸后的黄色背景前提下显示出红色斑点(或红晕)。这一特点是快检法的典型特性。许多同行也以此特性作为阳性结果的唯一判断依据。但在实际检测中由于检样的不同以及许多不固定因素,在颜色的梯度上会出现一些难以判断的不定结果,我们具体归纳以下几点。

1.1 不发酵乳糖细菌对颜色的反应 由于肠杆菌科有许多不发酵乳糖的其他细菌,此时如果无菌滤纸上吸附有一定面积养分并稍具备适宜细菌生长繁殖要求的营养成分,这类不发酵乳糖的菌就会在该纸片上以菌落生长形式呈现出红色斑点特征。由于此类菌不发酵乳糖,周围也就不会变黄色反应。又因为大肠菌群都是一类发酵乳糖细菌。所以此时应考虑为大肠菌群以外的肠道菌,而不能误认为大肠菌群细菌而定假阳性。由于大肠菌群的限定,该结果应列为阴性结果的范畴。

1.2 菌量的多少对颜色的反应 在进行任何细菌检验时,菌量的多少一直都是个焦点问题,不可忽视。我们认为在快检法中,菌量多少与结果密切相关。当目的菌多时,大量的乳糖分解后使纸片产酸变黄色,同时使得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无法还原TTC,而不能形成红色斑点或红晕,此时的结果纸片变黄。同样如菌量适中时,乳糖分解产酸整个纸片黄色后,酶活性经过氧化还原反应后又形成红色斑点,此时纸片上在黄色背景下显示出的红色斑点(或红晕)即为典型的阳性结果。当菌量较少时,纸片上的每个菌落可形成一个红色斑点,而且周围变黄色,显示出色彩鲜明的典型阳性结果。但如果所试样品纸片黄色而无红色斑点(或红晕)时,应考虑是否菌量多而抑制了斑点的形成,严格地说这种结果也应直接判为阳性。必要时可以补加发酵法做证实试验,以避免误判。

1.3 培养时间对颜色的反应 国家标准规定,采样后的快检纸片,应放置(37±1)℃培养16~18h后观察结果。如培养时间过长,生化反应不同的细菌因分解蛋白胨产碱,可使纸片黄色变为灰褐色(V—P阳性菌),影响结果判定。我们在工作中将检样纸片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观察后继续放置至24h观察,未发现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在结果判定上培养时间虽不是绝对而言,但为了控制V—P阳性菌的结果,时间最好限定在同一个范围内。以避免误判。有人建议新鲜食品或未经加工处理的食品(36±1)℃培养18~20h,冷冻、干燥或含有防腐剂的食品应培养20~24h为宜。但在高温季节应将采样后放置时间和路径的时间计算在内。以减少误差。

1.4 操作方法对颜色的反应 大肠菌群纸片法现场快速检测时,方法虽简单,但对基层的同行来说存在一些误区,我们在现场对食(饮)具用纸片粘贴和涂抹擦拭后进行培养,以区别因工作人员的操作不一造成的误判,进行比较后发现,只要是阳性的检样,无论是两种方法中的哪种,均可出现同一种阳性结果。所不同的是阳性的程度差异而已。在定性上无明显区别。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