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书馆治理系统的躲书剔除实践

[论文关键词]躲书剔除 馆躲结构 图书馆集成治理系统  [论文摘要]通过对常用躲书剔除方法的分析,阐明依托图书馆集成治理系统躲书剔除的组织、计划、实施,及其方法和步骤,提出进行以3~5年为周期的躲书剔除,有利于馆躲结构的持续改善。

躲书剔除即“将某些图书从基本躲书区中撤出,转人某种辅助躲书区、储存中心,或加以注销”的一个过程,将一部分失往使用价值或利用率很低的书刊撤离一线书库[1],可使留下来的躲书更加符合图书馆的任务和读者需要。

一、常用方法躲书剔除      常用的躲书剔除办法主要有主观判定法、书龄判定法、使用年限法等,其中主观判定法是躲书剔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馆员按照事先拟订的一系列相关的剔除标准(或准则),凭借自己的经验,直接在书架上剔除文献资料。

面对的是知识内容千差万别、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躲书,运用主观判定法进行躲书剔除的标准很难把握。

书龄判定法是根据图书年代进行躲书剔除的一种方法

可是相同书龄图书的利用率会相差甚远,单纯以年代决定躲书的往留,就有可能把一些有价值的、使用率高的旧书剔除出往,或者留下很多书龄较短、不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

文献寿命“半衰期”体现的是知识情报的老化与更新的基本规律,可以作为一线书库躲书剔除的一个参考依据。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量化某一馆躲是否超出其有效使用年限,或着超出了多少,都是很困难的。

调查研究法是开展特定范围(读者、专家)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躲书剔除的一种方法

它过分注重代表范围内的即时需求,忽视馆躲体系整体的、长远的建设和发展。

滞架时间是反映图书使用情况的一个客观标准,假如大量利用率很低的馆躲文献继续留在一线书库,会增加馆躲的承载负担和经济支出,增加读者查找和获取的时间。

但假如图书没有放到规定位置,或者读者没有发现它,那么它自然没有被利用的记录,很可能就被选为剔除对象。

目标比对法是根据资源建设目标进行躲书剔除的一种方法

然而,躲书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这种方法有时会加大滞后的周期。

上述方法从不同角度为躲书剔除提供依据,总体上说是各有千秋。

有些时候,单独使用上述方法在时间、人力、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躲书剔除的需要,需要结合目标、摸索更先进、更科学、更合适的躲书剔除方法

二、图书馆治理系统发展概况      图书馆治理系统,又称图书馆自动化治理系统,自国内图书馆开始运用图书馆自动化治理系统,到目前已经将传统的图书馆业务手工操纵转变为计算机治理,从简单的单个模块治理提升到功能齐全和强大的集成系统,使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包括采访、编目、流通、连续出版物治理、公共检索等,在一个书目数据库中得以实现。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治理系统全面普及,传统的人工工作逐项逐项地被计算机代替。

图书馆治理系统本身从图书馆内部提供信息资源朝着馆际之间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多媒体化[2—3]方向发展。

图书馆治理系统实时显示图书的库存数目、种类,以及图书的借阅情况,有助于动态的分析和决策,进步了图书馆治理水平,进步了工作效率。

三、基于图书馆治理系统躲书剔除      在图书馆集成治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确当前,依托各集成治理系统的功能,跟踪特定读者群,核实电子文献、各种数据库、虚拟馆躲的覆盖面、特色和利用情况。

与对口院系、各专业尤其重点学科、基地建立长期的联系,把握对口院系学科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学生和教师用书需求。

根据进躲、流通、阅览统计,确定反映本馆利用状况的躲书周转基点,研究剔除一部分非本馆特色学科的文献剔除一部分少人问津的文献,对躲书结构、满足率、利用率造成的影响。

传统的躲书剔除工作也可以根据计划进度、一个库一个库、一类一类、持续不断地开展,形成一个经常性、制度化、规范化、以3~5年为周期的、按主题(或按种别)的躲书剔除制度。

1 次访问